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铂联合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均采用铂联合培他滨方案治疗,具体如下:铂30mg/m^2静滴3h,d1;培他滨2500mg/m^2,每13分2次口服,d1-d14。3周为1个周期。按照RECIST1.0版标准评价疗效以及WHO急性及亚急性毒性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全组22例患者中,无1例获CR,获PR9例,SD8例,PD5例;有效率为40.9%,疾病控制率为77.3%。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8.9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4.2个月,1年生存率为72.7%。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和手足综合征,均以1-2级为主。结论铂联合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洛铂 卡培他滨 化学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GELightSpeedRT型CT模拟机及NucletronSIMULIXHQ型模拟定位机在头颈部肿瘤IMRT靶区治疗中心位置校正方法及各自优势。方法:抽取60例采取头颈肩热塑网膜固定的头颈部肿瘤IM-RT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利用DRR正侧位图像在模拟定位机下校正位置30例,利用中心层面的横断面图像在CT模拟机下复位30例。分别测量在X(左右)、Y(头脚)、Z(前后)三个方向上校位中心与治疗中心的位置差别,记录三个方向上的误差为Ex、Ey、Ez。结果:误差整理分为三个等级范围Ea≤±1mm,±1mm±2mm。CT模拟机校正中心时X方向上各误差等级范围例数依次为8(26.7%)、18(60.0%)、4(13.3%);Y方向上为19(63.3%)、8(26.7%)、3(10.0%);Z方向上为9(30.0%)、14(46.7%)、7(23.3%)。模拟定位机校正中心时X方向为6(20.0%)、19(63.3%)、5(16.7%);Y方向上为9(30.0%)、18(60.0%)、3(10.0%);Z方向上为8(26.7%)、14(46.7%)、8(26.7%)。三个方向上CT模拟机校正中心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39mm、0.53mm、1.48mm;模拟定位机分别为1.51mm、1.43mm、1.66mm。60例患者首次治疗时按照校正后的中心进行摆位,经加速器治疗前IGRT验证其三维方向上的误差均控制在±2mm以内。结论:对于采取头颈肩热塑网膜固定的头颈部肿瘤IMRT患者,无论是采取CT模拟机复位还是模拟定位机复位,其三维方向上整体最高只有40%的患者位移精度在1mm以内,所以为确保患者的治疗,IMRT计划出来后进行位置验证和修正是非常有必要的;三维方向上,CT模拟机和模拟定位机的复位平均精度都控制在2mm以内,所以两种设备都可以适用于IMRT计划的位置验证,有利于提高模拟机的使用率和工作效率;CT定位机复位方法在三维方向上平均精度高于模拟定位机的平均精度,主要是在Y方向上的差异明显。

  • 标签: CT模拟机 模拟定位机 IMRT 位置验证 误差
  • 简介:目的观察胸腔内灌注铂治疗tb'J,细胞肺癌引起的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毒副反应和对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17例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经B超检查定位后胸腔置管,尽量排净胸腔积液后,将铂30mg溶解于5%GS50ml中胸腔灌注,每周1次,灌注2次后评价疗效,最多灌注4次,同时观察毒副反应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17例患者均完成2次以上胸腔灌注,其中3例灌注3次,2例4次。完全缓解5例(29.41%),部分缓解7例(41.17%),无效5例(29.41%)。总有效率为70.58%,64.70%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毒副反应主要为胸痛、血小板减少和轻度消化道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无1例患者因毒副反应终止治疗,2例因血小板减少延迟治疗。结论铂胸腔灌注治疗肺癌引起的胸腔积液,安全有效,毒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洛铂 非小细胞肺癌 胸腔灌注 恶性胸腔积液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女性,55岁。2008年3月患者体检时经胸部X线检查发现右肺阴影,PET/CT检查显示右上肺、肺门纵隔淋巴结有明显的示踪分布。既往无吸烟史。遂行右肺上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心包开窗术,术后病理示:右上叶肺混合型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腺泡型腺癌),肿瘤大小4cm×3cm×3cm,支气管断端(-),区域淋巴结17∕24,纵隔胸膜(+),心包(-)。

  • 标签: 厄洛替尼 肺癌 脊髓转移
  • 简介: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能够与Bcr-Abl激酶结合而成功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然而该激酶的点突变常导致伊马替尼耐药,使治疗失败。尼替尼是一种比伊马替尼更有效的新型Bcr-abl激酶抑制剂。在Ⅰ期临床研究中,119例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接受了不同剂量水平的尼替尼,最大耐受剂量为600mg,每日二次口服。推荐Ⅱ期研究的剂量为400mg,每日二次。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皮疹、脂肪酶和胆红素升高。在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分别有92%(53%)、72%(48%)、39%(27%)获得了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缓解。联合应用几种不同的Bcr-Abl激酶抑制剂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如伊马替尼、尼替尼和达沙替尼,并有可能延迟或预防耐药的出现。一些研究试图通过鉴定病人的突变类型而预测这些药物的效果。

  • 标签: 靶向药物 伊马替尼 尼洛替尼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NM-3联合铂对裸鼠皮下种植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40只皮下种植人胃腺癌SGC-7901裸小鼠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2ml/kg)、铂治疗组(5mg/kg)、NM-3治疗组(20mg/kg)及联合治疗组(NM-320mg/kg和铂5mg/kg),腹腔注射,每周2次。6周后处死动物,取完整肿瘤组织,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常规染色检测胃癌细胞凋亡指数(AI)以及免疫组化染色记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生理盐水组、铂组、NM-3组及联合组肿瘤体积(mm^3)分别为1609.55±41.32、1375.17±38.75、871.26±38.84和548.32±66.02,NM-3组及联合组肿瘤体积均显著小于生理盐水组、铂组(P〈0.05),且联合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NM-3组(P〈0.05);铂组、NM-3组及联合组抑瘤率分别为14.56%、45.87%、65.93%,联合治疗对裸鼠皮下胃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各单药治疗。(2)生理盐水组、铂组、NM-3组和联合组的MVD计数分别为7.30±0.53、6.98±0.45、4.72±0.51和4.80±0.39,NM-3组及联合组的MVD较铂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P〈0.05),而铂组和生理盐水组之间、NM-3组和联合组之间MVD无差异(P〉0.05)。(3)生理盐水组、铂组、NM-3组和联合组的胃癌细胞凋亡指数(AI)分别为(2.12±0.29)%、(2.47±0.31)%、(10.43±3.15)%和(12.63±3.75)%,NM-3组及联合组AI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铂组(P〈0.05),而生理盐水组和铂组、NM-3组以及联合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NM-3能减少胃癌微血管生成,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并且能够增强传统细胞毒药物铂抗胃癌作用。

  • 标签: 胃癌 血管生成抑制剂 NM-3 卡铂 联合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CT模拟在乳腺癌放射治疗布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患者采取热塑记忆体膜固定,魔十字(MagicCross)丝标记激光定位点,CT影像数字化1:1传输至治疗计划工作站.射线束观视(BEV)下设置乳腺切线野、腋锁野等,调整机架、机头及床角大小、射野大小和等中心位置直到所包括的范围满意为止.BEV下直接勾画铅挡块进行铅挡修饰,确保射野之间的衔接不出现重叠.根据治疗计划计算出的各射野等中心点的参考坐标数值,在激光灯下移动治疗床,标记各射野中心点.结果通过在常规X线模拟机下对照射野位置进行验证,虚拟模拟计划(射野之间的衔接等)与临床要求完全一致.治疗计划显示通过各种参数的调整及修饰(挡块、楔形等),剂量分布符合临床要求.结论CT模拟可以很好地实现非共面射野之间的衔接并通过各种修饰获得满意的剂量分布,该方法简便易行,提高了定位精度,可常规使用.

  • 标签: CT模拟 乳腺癌 放射治疗 布野 临床应用 非共面射野
  • 简介: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脑转移预后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厄替尼是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晚期NSCLC患者,可延长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期,经选择患者获益更为明显。目前厄替尼也逐渐用于NSCLC脑转移的治疗。本文通过分析厄替尼治疗NSCLC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NSCLC脑转移的靶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6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53例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口服厄替尼150mg/d直至疾病进展、死亡或不良反应不可耐受,每2~3月评估疗效。结果:53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厄替尼对脑转移灶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5.8%和81.1%,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3例,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16例,稳定(stabledisease,SD)24例。全身病灶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5.8%和64.2%,其中CR1例,PR18例,SD15例。脑转移灶的中位进展时间为7.3个月,全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及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5.6个月和15.9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37.7%和11.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S评分及EGFR状态为影响生存的因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发生率分别为75.5%和37.7%。结论:厄替尼对NSCLC脑转移有一定疗效,且毒性可以耐受。

  • 标签: 脑肿瘤 继发性 非小细胞肺癌 厄洛替尼
  • 简介:目的观察伽玛刀治疗同时口服莫氟(HCFU)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放射增敏价值。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对91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伽玛刀治疗的对照组43例和莫氟联合伽玛刀治疗的治疗组48例。对照组应用50%剂量曲线包绕计划靶区,靶区周边剂量为每次2.5-2.8Gy,4次/wk,共12-14次。治疗组:于放疗前1wk应用莫氟200mg,3次/d,应用1wk无化疗反应,开始γ-刀放疗,方法同对照组。放疗结束,停服莫氟。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6.0%、95.8%,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伽玛刀治疗同时口服莫氟有一定放射增敏作用,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

  • 标签: 食管癌 卡莫氟 伽玛刀 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Deauville5分及△SUV在化疗中期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lymphoma,F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7年3月病理确诊为FL的患者共2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22~88(中位年龄56)岁。患者化疗前、4程化疗后均行18F-FDGPET/CT显像。以Deauville评分4分为界点分成2组,行组间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分别计算治疗前后SUVmax的差值(△SUVmax)及SUVmax下降百分比(△SUVmax%),ROC曲线计算最佳临界值并分组,行组间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Deauville评分<4分组较Deauville评分≥4分组2年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survival,PFS)明显延长,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0)。22例患者进展12例(12/22,54.5%),无进展10例(10/22,45.5%)。进展组与无进展组△SUVmax分别为2.8±3.4、6.9±2.6,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5);进展组与无进展组△SUVmax%分别为(29.9±0.35)%、(80.6±0.09)%,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Deauville5分在中期化疗后评分对于预测FL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滤泡性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预后
  • 简介:利多因是应用较为广泛的酰胺类局麻药物,近年来对利多因体外抗肿瘤作用的报道较多,研究证实该药可通过去甲基化途径、内质网应激途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类肝素结合样表皮生长因子(HB-EGF)途径以及其他非死亡受体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且相比于正常细胞对肿瘤细胞表现出靶向趋势,本文就利多因体外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利多卡因 肿瘤细胞 凋亡 抗肿瘤
  • 简介:目的比较尼复合征(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与散发心脏黏液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结果,为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提供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372例接受心脏黏液瘤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确诊为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7例中男2例,女5例;年龄7~50岁,平均(28.57±13.26)岁;均接受外科手术切除。术后随访54~94个月,平均(76.86±15.49)个月。比较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和散发心脏黏液瘤在年龄、性别、术前动脉栓塞率、心脏黏液瘤多发性和心脏黏液瘤切除术后的复发率。结果手术切除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在总体心脏黏液瘤中的发病率为1.88%,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左房。所有7例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术后没有早期死亡,随访期间无死亡。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与散发性心脏黏液瘤在年龄、术前动脉栓塞率、心脏黏液瘤多发率及心脏黏液瘤术后复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可取得良好的外科疗效。与散发心脏黏液瘤相比,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发病年龄更早,术前动脉栓塞率更高,常见多发肿瘤,术后复发率更高。对于Carneycomplex心脏黏液瘤,外科手术应更积极,术后应更密切随访。

  • 标签: 卡尼复合征 心脏黏液瘤 手术 临床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氟比芬酯用于妇科肿瘤术后持续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妇科肿瘤全麻术后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均在术后应用持续静脉镇痛。A组用药:舒芬太尼150μg+托烷司琼6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B组:氟比芬酯150mg+舒芬太尼100μg+托烷司琼6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两组持续输注量2mL/h。观察术后6、12、24、48h时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rince—Henry疼痛评分(PHS)、Ramsay镇静评分(RSS)和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镇痛结束后记录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治疗期间各时间点疼痛VAS、PHS及R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结束后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皮肤搔痒、呼吸抑制、嗜睡及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舒芬太尼复合氟比芬酯用于妇科肿瘤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确切.毒副反府轻.县一种安伞、有效的镇痛方法。

  • 标签: 舒芬太尼 氟比洛芬酯 术后镇痛 静脉自控镇痛 妇科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14—3—3β基因(酪氨酸3-加单氧矽色氨酸5-加单氧酶激活蛋白基因)对波氏肉瘤(Kaposigsarcoma,KS)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14—3—3β基因稳定转染入BCBL—1(HHV-8positiveandEBVnegativehumanBcells)细胞,Western—Blot检测14—3—3β蛋白的表达,最后利用Transwell分析14—3—3β基因对BCBL-1细胞迁移的影响(设立空载体组和阴性对照组)。结果:pcDNA3.1/myc—His(-)A-14—3—3β组细胞迁移数目明显高于pcDNA3.1/myc—His(-)A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DNA3.1/myc—His(-)A组和阴性对照组细胞迁移数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4—3—3β基因能促进KS细胞的迁移。

  • 标签: 14—3—3β基因 卡波氏肉瘤 迁移
  • 简介:目的:观察培他滨联合长春瑞滨对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毒性。方法:34例耐药的晚期乳腺癌,均接受培他滨2500mg/m^2,分早晚两次餐后30分钟温开水送服,第1—14天,间隔7天;长春瑞滨25mg/m^2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15分钟,第1、8天,21天为1周期,化疗4个周期。结果:34例患者中,CR5例(14.71%),PR15例(44.12%),SD8例(23.51%),PD6例(17.65%),有效率为58.82%,疾病控制率为82.35%。结论:培他滨联合长春瑞滨治疗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轻,患者可耐受。

  • 标签: 晚期乳腺癌 卡培他滨 长春瑞滨
  • 简介:胃癌(Gastriccarcinoma)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危害性严重。在全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为10—150/10万,每年新发病例约93.4万人,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2位;死亡约70万人,死亡率位列所有肿瘤的第4位(占10.4%)。胃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尤其是东亚地区(日本、韩国和中国)为高发区,约占全球总数的2/3;其次为南美地区(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及一些中亚国家,在欧洲每年新发14.3万人,而北美地区的胃癌相对少见,但在美国仍然居于肿瘤死因的第8位,据统计,2006年美国新发胃癌22280例,死亡11430例。

  • 标签: 胃癌/进展期 化疗 卡培他滨/希罗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