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间质肉瘤和低分化子宫样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以期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12例子宫间质肉瘤和12例低分化子宫样腺癌患者,分别从巨检、镜检、免疫组化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子宫间质肉瘤肿块切面大部分灰白、灰黄色、无明显出血坏死。低分化子宫样腺癌表面内膜增厚、粗糙、质脆,表面凹凸不平,子宫切面有些肉眼可见肌层浸润。镜检子宫间质肉瘤呈不规则舌状或岛状浸润肌层,有突入淋巴管、血管内生长、肿瘤细胞密集。肿瘤内可见较薄壁螺旋小血管,血管周围肿瘤细胞同心圆样排列,缺乏子宫间质细胞分化特点和典型生长方式,无螺旋小血管,伴盆腔淋巴结转移。子宫间质肉瘤ER阳性率为25%,PR阳性率为8.33%,而低分化子宫样腺癌ER阳性率为100%,PR阳性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子宫间质肉瘤和低分化子宫样腺癌在镜检和免疫组化上可予区分。

  • 标签: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 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子宫间质肉瘤(ESS),是发生于子宫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可分为低度恶性子宫间质肉瘤(LGESS)和高度恶性子宫间质肉瘤(HGESS)。早期可行病理活检诊断,辅以影像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目前临床上缺乏对ESS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多采用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对高表达雌、孕激素受体的LGESS。靶向治疗作为新的治疗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ESS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诊断 治疗 进展
  • 简介:目的:分析子宫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合理诊疗与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经术后病理学确诊为子宫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并对发生转移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子宫癌发病集中在50-59岁年龄区间,并且该年龄阶段较其它年龄阶段容易发生转移(P〈0.01);子宫癌以内膜样腺癌为主,约占90.97%;其总体转移率为7.41%,Ⅱ型特殊类型内膜癌的转移率明显高于Ⅰ型内膜癌(P〈0.01);内膜样腺癌的分化程度与其转移相关(P〈0.01);浸润深度〈1/2组和≥1/2组间的转移率无明显差异(P=0.676)。结论:子宫癌好发于围绝经期,年龄、类型和分化程度等可能是其转移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转移 分化 浸润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癌患者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对患者膀胱功能、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子宫切除手术的1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开腹组(n=58)、腹腔镜组(n=52),开腹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膀胱功能及排尿功能.结果术后1周,腹腔镜组患者的尿频及尿不尽、排尿等待的发生率分别为5.77%、7.69%,均低于开腹组的18.97%、24.14%(P﹤0.05);术后1个月,腹腔镜组患者的尿频及尿不尽、排尿等待的发生率分别为1.92%、1.92%,均低于开腹组的12.07%、12.07%(P﹤0.05);术后1个月,腹腔镜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壁厚度均低于开腹组(P﹤0.05),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排尿量测定值均大于开腹组(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子宫癌患者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对患者膀胱功能、排尿功能影响更小,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腹腔镜 子宫切除术 膀胱功能 排尿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增生性筋膜炎(PF)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提高对增生性筋膜炎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增生性筋膜炎的临床情况、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PF好发于四肢及头颈部,发病年龄为32~80岁。临床表现为伴有疼痛,迅速生长浅表孤立性肿块。镜下特点为黏液样背景、增生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间质散在分布具有诊断意义的神经节样大细胞;免疫组化梭形细胞及神经节样大细胞表达Vimentin、SMA和H-Caldesmon。结论:PF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病变,手术切除后罕见复发,不转移,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特征,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应加强对该病变的认识,避免误诊。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假肉瘤 增生性筋膜炎
  • 简介:目的:研究核富含丰富的转录本12(nuclear-enrichedabundanttranscript12,NEAT12)在人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法检测NEAT1和NEAT2在10例慢性宫颈炎、10例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Ⅲ)和60例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并分析NEAT1和NEAT2表达与子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慢性宫颈炎组织NEAT1和NEAT2的相对表达量为0.34±0.10和0.29±0.06;CINⅡ-Ⅲ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NEAT1和NEAT2的相对表达量为1.18±0.32和1.37±0.44;子宫颈鳞癌组织NEAT1和NEAT2的相对表达量为6.25±1.58和5.96±1.47,子宫颈腺癌组织NEAT1和NEAT2的相对表达量为5.03±1.12和4.96±1.03。NEAT1和NEAT2在子宫颈癌中阳性率分别达到75.0%(45/60)和68.3%(41/60)。统计学分析显示NEAT1和NEAT2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相关(P〈0.05),与癌细胞浸润深度明显相关(P〈0.01),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与年龄、组织学类型无关。结论:人子宫颈癌细胞异常表达NEAT1和NEAT2,且与肿瘤分期、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NEAT1和NEAT2可能参与子宫颈癌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NEAT1 NEAT2 子宫颈癌
  • 简介: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子宫颈癌(CC)患者中肿瘤干细胞相关基因POU5F1和NANOG在mRNA水平表达的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69例子宫颈癌组织和16例子宫颈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新鲜组织标本中POUSFl、NANOG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情况,了解其在维吾尔族和汉族问的表达差异。根据患者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比较不同亚组患者中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间POU5F1、NANDG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子宫颈癌组织中POU5F1mRNA、NANOG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癌旁组织高(P〈0.05)。维吾尔族CC患者POU3F1mRNA、NANOG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汉族CC患者(P〈O.05)。临床分期为Ⅱa-Ⅲ期、淋巴结转移阴性时,维吾尔族与汉族CC患者子宫颈癌组织中POUSFl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为IIa~III期、中.高分化、淋巴结转移阴性时,维吾尔族与汉族CC患者子宫颈癌组织中NANOG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CC中肿瘤干细胞相关基因POU5F1mRNA和NANOGmRNA的表达在维吾尔族和汉族人群中存在差异性,而此种差异性在Ⅱa~Ⅲ期、中高分化、淋巴结转移阴性的CC中表现更加明显。

  • 标签: 子宫颈癌 肿瘤相关干细胞 P0USF1基因 NANOG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