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3179例便秘患儿直肠肛管测压结果,探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在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作者所行直肠肛门测压的3179例患儿检查资料,并与钡灌肠以及术中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HD患儿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诊断符合为95.66%。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阳性,而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HD的病例中,后经X线钡剂灌肠和直肠黏膜活检确定为常见型HD5例,短段型HD3例,特殊型HD1例。结论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可能存在假阳性,对假阳性病例建议重复检测,以降低漏诊

  • 标签: HIRSCHSPRUNG病 反射 异常 诊断
  • 简介: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儿童存在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或感染高度相关的临床综合征,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4项标准中至少2项,其中1项为体温或白细胞计数异常,即可诊断为脓毒症。脓毒症需要与非感染因素造成的炎症反应相鉴别。在鉴别诊断中,原发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儿童脓毒症的诊断标准虽明确,但是为了更适于病理生理学、检验学和流行病学,有学者新近提出了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概念,为脓毒症的诊疗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脓毒症/诊断 鉴别诊断 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 儿童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组织活检病理表现,明确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相关性及不同病理表现。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因黄疸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疑为胆道畸形并行胆道探查、胆道造影患儿的肝活检标本32例,其中胆道闭锁25例,婴儿肝炎综合征7例,分别就两者肝活检HE染色切片肝细胞淤胆、变性,毛胆管淤胆,汇管区胆管增生,胆管内胆栓,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肝脏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虽然婴儿肝炎综合征胆道造影存在胆道形态异常,但同年龄段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细胞淤胆、变性,毛胆管淤胆,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等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胆道闭锁患儿汇管区胆管增生,肝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婴儿肝炎综合征组(P〈0.05)。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与胆道闭锁病理表现明显不同;汇管区胆管增生、肝纤维化程度是鉴别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理依据;婴儿肝炎综合征能否最终发展为胆道闭锁尚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 标签: 胆道闭锁 肝炎 综合征 病理 婴儿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Wnt5a在肛门直肠畸形(ARM)患者末端直肠壁的表达,探讨其与ARM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20例ARM患儿、7例后天性瘘和6例非胃肠道疾病患儿(对照组)末端直肠壁Wnt5a的表达并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Wnt5a表达于直肠壁内肌间神经丛、黏膜层及黏膜下层,ARM组的末端直肠壁内Wnt5a表达较对照组减少,尤其高位畸形组减少更为明显。Westernblot蛋白印迹结果:ARM高位组、中位组和低位组Wnt5a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后天瘘组(P〈0.01)。高位组和中位组Wnt5a蛋白表达明显低于低位组(P〈0.01)。后天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Wnt5a在ARM末端直肠的表达水平减低,可能与ARM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WNT5A 肛门直肠畸形 儿童
  • 简介:目的通过胆道闭锁(BA)肝门纤维块、肝脏组织病理及其超微结构观察,对肝门成纤维细胞分化程度进行评分,并与肝纤维化分级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取BA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术中取肝门纤维块及肝脏组织标本;研究同期选取疑似BA经术中胆道造影除外BA,诊断为胆汁淤积综合征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作为对照组,留取肝脏组织标本。在光和电镜下观察标本的病理改变,以及肝细胞、毛细胆管和肝门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采用SPSS14.0软件,半定量比较BA与对照组肝脏纤维化的差异,检验肝门纤维块成纤维细胞活跃程度与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结果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21例BAKasai根治术病例,手术平均年龄(66±20)d;对照组为5例胆汁淤积综合征和10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BA组肝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是肝内门脉区胆管炎症及纤维化形成,肝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同年龄胆汁淤积综合征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肝门纤维块毛细胆管增生,部分管腔闭锁、狭窄,腔内炎细胞浸润及部分淤胆,大量间质成分增生;电镜下肝门成纤维细胞活跃、肝脏毛细胆管上皮微绒毛缺失、肝细胞及肝血窦内电子致密物质增多及部分毛细胆管扩张;肝门成纤维细胞分化程度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相关(P=0.04)。结论BA肝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是肝内门脉区胆管炎症及严重纤维化形成;超微结构改变提示肝门部成纤维细胞活跃,其分化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

  • 标签: 胆道闭锁 病理 电子显微镜 成纤维细胞
  • 简介:目的以手术和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探讨VCT平扫对急诊疑似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对急诊疑诊阑尾炎患儿行VCT平扫检查,与随后进行的外科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统计分析VCT平扫诊断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并分析急性阑尾炎和其他急腹症的VCT影像学特征。结果284例患儿中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270例,VCT平扫诊断急诊阑尾炎243例。VCT平扫对急诊阑尾炎的诊断准确性为90%(95%CI:87%~92%)、敏感度为0.91(95%CI:0.87~0.94)、特异度为0.89(95%CI:0.85~0.93)。进一步根据阑尾炎病理学检查结果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急诊单纯性阑尾炎的VCT诊断准确性为62.3%,急诊化脓性、坏疽性和穿孔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性均〉95%。漏诊和误诊的27例急诊阑尾炎中,包括23例单纯性阑尾炎,4例化脓性阑尾炎(3例被误诊为盆腔右侧附件病变,1例被误诊为右侧输尿管下端结石)。284例中14例为其他原因急腹症,VCT平扫准确诊断11例(78.7%),漏诊3例,包括肠系膜裂孔疝、梅克尔憩室扭转及索带压迫各1例。急性阑尾炎患儿典型的VCT特征为阑尾周围脂肪间隙模糊,阑尾增粗(直径为5~19mm),阑尾壁增厚。结论VCT平扫对于急诊疑似阑尾炎的诊断具有显著意义,但对于单纯性阑尾炎的诊断准确性较低,必要时应行增强VCT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阑尾炎 急腹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儿童 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板层蛋白在肾小球疾病时质或量的改变,探讨它们在肾脏中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学意义。方法:本研究以板蛋白α1,α2,β1,β2,γ结构链为观察对象,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他们在48例肾小球疾病病理肾人组织的表达和分布是否发生质或量的改变。结果:LNα1,α2,β1和γ的mRNA在伴系膜增生的肾小球内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生的系膜细胞是主要的细胞来源,在肾小球系膜增殖节段和硬化病灶附近伴有LNα1和γ1的蛋白增多和α2,β1蛋白的异常表达,而LNβ2链在相应节段的系膜区和GBM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在系膜增生的肾小球疾病中,增生的系膜细胞是肾小内板层蛋白量的积聚和异常合成的重要细胞来源,在肾小球疾病中,板层蛋白的合成出现量和质的变化,这可能是肾小球疾病进展和恶化的物质基础。

  • 标签: 板层蛋白 肾脏 表达 儿童 MRNA
  • 简介:目的总结腹腔辅助下先天性旋转不良的手术经验。方法2002年6月~2005年9月,对5例确诊为先天性旋转不良的患儿于全麻下行腹腔Ladd’s术。结果全部病例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00±18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5±2.8d,无并发症,远期疗效好。结论腹腔辅助下先天性旋转不良创伤小,肠道功能恢复快,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腹腔镜
  • 简介:目的探讨三叶因子对内毒素血症幼鼠组织Toll样受体(TLR)2、4表达的调节及对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24只10日龄Wistar幼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S组,n=8,生理盐水1mL/kg腹腔注射);内毒素血症组(LPS组,n=8,LPS5mg/kg腹腔注射);三叶因子组(ITF组,n=8,重组三叶因子0.1mL/只+LPS5mg/kg腹腔注射)。于腹腔注射后3h处死,留取远端回肠组织观察组织病理改变,RT-PCR检测组织TLR2、4mRNA的表达。结果光下NS组组织结构正常,ITF组和LPS组均可见间质和上皮细胞水肿,ITF组较LPS组病变明显减轻。ITF组组织TLR2mRNA表达较NS组、LPS组明显增高(P〈0.01);而TLR4mRNA表达较NS组和LPS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三叶因子可减轻内毒素血症幼鼠组织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TLR4mRNA的表达相关。

  • 标签: 肠三叶因子 TLR 肠组织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7例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的诊断.结果该病少见,本组只占同期肠套叠手术后的6.4%,容易延误诊治.结论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首先要有高度的警惕性,结合B超常规检查,可提高诊断.

  • 标签: 肠套叠 诊断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心肌炎是指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心肌炎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及患者临床数据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心肌炎诊治方面出现了一些新进展。无创性心脏磁共振检查对心肌炎的的诊断有重大的价值,但不能替代心内膜心肌组织活检。心肌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辅助支持处理,主要为积极治疗休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综合治疗,尤其是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治疗。因目前缺乏大量的相关临床研究数据,对于心肌炎的诊治仍需进一步探索。

  • 标签: 心肌炎 心血管疾病 诊断与治疗
  • 简介:骨骺是儿童骨骼最具特点的结构,由于其结构、血运以及骨化的特殊性,骨骺也是容易受伤的部位,受伤后漏诊、误诊和不恰当治疗,都可以导致儿童骨骼生长障碍。一、儿童骨骺骨折及分类骨骺骨折的分类很多,广为接受的是Salter—Harris分类,将骨骺骨折分为五型。分别为:SH—I型:骨骺滑脱。典型表现为骨折线从肥大细胞层通过,并将骨骺和干骺端分离。由于骨骺滑脱时没有涉及到骨质,如果没有移位,在x线摄片中很难发现,仅能发现轻、中度软组织肿胀。但在骨折愈合后,有时可以在x线摄片中看到骨骺板增宽或沿骨骺边缘有新骨形成的迹象。

  • 标签: 骨骺损伤 儿童 骨骺骨折 诊断 SALTER 骨骺滑脱
  • 简介:目的探讨MRI对儿童脑裂头蚴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临床确诊的儿童脑裂头蚴病17例,回顾性分析其脑部的MRI表现,部分病例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同时回顾性分析该病就诊时的诊断符合及统计两位影像学医生在掌握该病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前后诊断检出的变化。结果增强扫描12例,病灶均显示强化,8例病灶呈环形、串珠状或匐行管状强化。7例MRI复查发现2例病灶强化的位置及形态有改变。病灶匐行管状、串珠状、扭曲条索状强化及随访病例病灶位置及形态的改变是儿童脑裂头蚴病MRI典型征象;17例脑裂头蚴病患儿临床首诊时、行第一次影像学检查后及随访后多次影像学检查后的诊断符合分别为0%、11.8%和28.6%。两位影像学医生在掌握该病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后诊断检出提高到64.7%、70.6%与85.7%。结论儿童脑裂头蚴病的脑部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把握该病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对减少临床误诊有很大帮助。

  • 标签: 裂头蚴病 脑疾病 磁共振成像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