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糖尿肾脏(diabetickidneydisease,DKD)是糖尿重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造成经济上的负担。DKD的综合治疗不仅可改善以白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糖尿微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同时还可以减少与之紧密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如果我们能够在糖尿发生的早期开始综合治疗,就能够有效预防或延缓糖尿并发症。即便在DKD早期,如果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使血糖、血压和血脂都达到目标,可使早、中期的DKD逆转。

  • 标签: 糖尿病并发症 综合治疗 肾脏病 心血管并发症 生活质量 主要表现
  • 简介:糖尿肾脏(diabetickidneydisease,DKD)是全球引起慢性肾脏发生最主要的病因,也是导致糖尿(diabeticmellitus,DM)患者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美国人群研究中,大约有45%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有DKD。大量临床资料表明,DKD会出现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是人体中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激素,主要作用靶器官为骨、肾脏和肝脏,最近有研究表明其与心血管系统也有关。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2型糖尿病 甲状旁腺素 相关性 钙磷代谢紊乱 终末期肾脏病
  • 简介:2糖尿患者伴有蛋白尿经常被诊断为糖尿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然而,并不是所有伴有蛋白尿的糖尿患者都是DN。糖尿合并肾脏疾病也会引起蛋白尿。与2糖尿相比,1糖尿中出现肾脏疾病的可能性极小。糖尿合并肾脏疾病的确切发病率仍不清楚,大量研究显示其发病率从5%~71%不等。在糖尿合并肾脏疾病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

  • 标签: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2型糖尿病 肾脏疾病 诊治 糖尿病肾病 1型糖尿病
  • 简介:患者,女,56岁,2006年7月四肢小关节肿痛,在外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予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等治疗半年缓解停药。2007年9月关节痛复发伴大腿内侧皮肤疱疹入院。空腹血糖14.3mmol/L,餐后2h血糖20.8mmol/L,糖化血红蛋白9.8%,诊断为2糖尿伴皮肤损害,予二甲双胍和抗生素对症治疗2周后血糖控制正常出院。2011年6月上述症状加重伴腰痛乏力,双下肢水肿,尿中泡沫增多,再次住院。

  • 标签: 2型糖尿病 肾损害 白塞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餐后2H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血清脂联素(ADPN)在糖尿肾脏(DKD)肾损害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DKD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2糖尿患者120例,根据24h尿蛋白定量及血肌酐(SCr)水平分为单纯糖尿组(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肾功能衰竭组(D组),正常对照组30例(E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ADPN水平变化。结果血清ADPN水平在A组显著低于E组(P〈0.05),而在B、C、D组均显著高于E组(P〈0.01),且随24h尿蛋白定量及肾损害程度的增加依次升高,B、C、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A、B、C、D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E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且随24h尿蛋白定量及肾损害程度的增加依次升高,4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A、B、C、D组血清ADPN水平与TNF-α、24h尿白蛋白定量及SCr呈正相关(r=0.4345、0.5015、0.4644,P〈0.01),与血糖、甘油三酯呈负相关(r=-0.1849、-0.1793,P〈0.05)。与胆固醇无相关性。结论2DKD患者血清ADPN水平随。肾损害程度加重而不断升高,且与TNF-α显著相关。提示二者水平变化及相互作用可能在DKD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肾损害 脂联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人均寿命的延长,生活饮食习惯和结构的改变,糖尿的患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据最新统计,我国目前约有成年糖尿患者9240万人。其中约有61.7%的男性患者和59.8%的女性患者未能得到早期诊断,发现时多已伴有糖尿高危因素,其中以肾脏损害者居多。

  • 标签: 1型糖尿病 肾脏病 防治 生活饮食习惯 女性患者 微血管病变
  • 简介:葡萄糖是腹膜透析液中最常见的渗透成分,同时也是腹膜透析患者每日所需能量来源之一,大约占每日所需总能量的五之一。在腹膜透析过程中,葡萄糖顺着浓度梯度吸收入血,进而对机体血糖稳态产生影响。吸收量取决于腹透液的浓度、透析时间、腹膜溶质转运率、每日所需腹透液总量。

  • 标签: 腹膜透析液 糖尿病 透析后 腹膜溶质转运 能量来源 浓度梯度
  • 简介:近年来,糖尿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2010年进行的流行学调查显示:20岁以上人群DM患病率已达9.7%,DM前期患病率高达15.5%。DN临床标本的稀缺性突出了DN动物模型的重要。良好的动物模型对DN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药物的研发至关重要。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动物模型 小鼠基因组 终末期肾病 流行病学调查 测序图谱
  • 简介:糖尿肾病(DN)是糖尿重要的慢性并发症,是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对DN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肾小球病变,而对糖尿状态下占据整个肾脏体积几乎达90%的肾脏小管间质病变的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的研究却极为有限。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肾小管间质 DN 并发症 肾衰竭
  • 简介:2008年11月4~9日在美国费城举行了美国肾脏学会(ASN)第41届学术年会,本文拟将会上有关糖尿肾脏(diabetickidneydisease,DKD)诊断与防治中的几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 标签: 肾脏病 糖尿病 防治 诊断 美国费城 学术年会
  • 简介:目的:研究糖尿肾病大鼠足细胞自噬标志物LC3、P62蛋白表达的改变,探讨糖尿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只)、造模组(n=10只)。采用高糖高脂饲料结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于第12周结束时留取大鼠尿标本,检测大鼠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摘取肾脏称量重量,分别计算尿蛋白肌酐比和肾重体重比;HE染色、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blot检测肾小球LC3、P62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尿蛋白肌酐比、肾重体重比在造模组均显著增加(P〈0.05);P62蛋白表达亦较正常组表达显著增加(P〈0.05);造模组大鼠肾脏病理在光镜下可见明显的系膜增生、基质增多。结论:糖尿肾病大鼠肾脏足细胞自噬较正常组减低,可能是糖尿肾病发病的机制之一。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足细胞 自噬
  • 简介:目的:观察缩泉丸合茯菟丹加减治疗脾肾阳虚糖尿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脾肾阳虚糖尿肾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降糖、降脂、降压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茯菟丹合缩泉丸加减,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UmAlb)、24h尿蛋白定量(24hUTP)、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和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UmAlb、UACR、24hUTP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泉丸合茯菟丹治疗脾肾阳虚糖尿肾病疗效显著。

  • 标签: 茯菟丹 缩泉丸 脾肾阳虚 糖尿病肾病
  • 简介:目的研究中药复方糖。肾宁对2糖尿大鼠脂质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制备2糖尿大鼠模型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糖。肾宁组(10只)和福辛普利组(10只),8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In)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表达。结果糖。肾宁组大鼠的。肾组织0X-LDL表达下降,ISI升高,血低密度脂蛋白和蛋白尿也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肾宁可降低2糖尿大鼠蛋白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脂质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有关。

  • 标签: 大鼠模型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脂质代谢 糖肾宁 蛋白尿
  • 简介:目的观察肾衰宁胶囊治疗糖尿肾脏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糖尿肾脏肾衰竭代偿期、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口服肾衰宁胶囊,对照组口服药用包醛氧淀粉酶,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检测治疗前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的变化。治疗45d后,治疗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SCr、BUN水平均降低,同时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肾衰宁胶囊治疗糖尿肾脏肾衰竭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能明显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

  • 标签: 血尿素氮 肾功能不全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与糖尿肾脏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将90例2糖尿(T2DM)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A组)46例,糖尿肾脏(DKD)组(B组)44例;另设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C组)。测定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BP),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3组血清visfatin、hsCRP及血糖、血脂、肾功能等各项生化指标。血清visfatin与hsCRP、UAER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B组血清visfatin水平和hsCRP均明显高于C组(P〈0.01)。B组中血清visfatin水平和hsCRP均明显高于A组(P〈0.05,P〈0.01)。相关性分析中,B组血清visfatin水平与UAER呈正相关(r=0.479,P〈0.01),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376,P〈0.05)。结论血清visfatin与DKD的炎症状态以及尿白蛋白排泄有关,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 标签: C反应蛋白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肾脏病
  • 简介:糖尿肾脏(diabetickidneydisease,DKD)是糖尿晚期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细胞外基质增生,最终发展为肾衰竭。近几年,随着对5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的研究不断的深入,越来越多研究认为,西地那非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发挥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本文根据有关西地那非与DKD的研究近况做一介绍。

  • 标签: 西地那非 肾脏病 糖尿病 肾小球基底膜 5型磷酸二酯酶 防治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α-硫辛酸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早期2糖尿肾脏疾病(diabetickidneydisease,DK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间116例诊断为早期2糖尿肾脏的成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29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予以控制饮食、降血糖和血压等常规治疗;替米沙坦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80mg/d,连用4周);α-硫辛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600mg/d,连用4周);联合用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和α-硫辛酸(二者用法同前).监测治疗后各组患者的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albuminexcretionrate,UAER)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水平,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对照组、替米沙坦组、α-硫辛酸组及联合用药组的UAER分别为(118.5±13.3)μg/min、(122.8±12.1)μg/min、(121.2±11.3)μg/min和(119.2±11.7)μg/min,尿β2MG分别为(331.1±43.3)mg/L、(325.2±41.6)mg/L、(328.7±39.9)mg/L和(330.7±44.0)mg/L,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周,替米沙坦组、α硫辛酸组及联合用药组UAER和尿β2-MG较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P<0.01),UAER分别为(52.2±6.1)μg/min、(40.2±5.0)μg/min和(22.6±3.8)μg/min,尿β2-MG分别为(231.2±18.7)mg/L、(206.2±19.8)mg/L和(171.7±15.8)mg/L;与对照组[(78.1±7.3)μg/min和(268.1±22.3)mg/L]比较,其他3组UAER和尿β2-MG的下降幅度更大(P<0.01);其中联合用药组下降幅度最大(P<0.05),α硫辛酸组下降幅度大于替米沙坦组(P<0.05).治疗期间,4组患者的血糖和血压控制良好,肾功能未出现明显异常,均未发生严重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α-硫辛酸治疗早期2糖尿肾脏是安全、有效的,能显著降低患者的UAER和尿β2-MG水平;

  • 标签: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脏病 Α-硫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