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头石膏辅助行颈椎融合的临床结果。方法:用本法治疗21例创伤性颈椎不稳定病例。结果:经临床观察和随访。治疗效果满意。10例伴有神经损伤,其中9例获得完全恢复,另1例显著改善。在应用头不石膏背心固定器过程中,无神经损伤加重的病例。结论:根据临床需要,该器械可行压缩、撑开、成角和中立位固定。该固定器是颈椎外科中很有效的一种外固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和易于调整的优点。适宜在颈椎不稳

  • 标签: 颈椎 融合术 头环石膏
  • 简介:目的探索脊柱钉棒系统应用于骨盆后损伤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6例骨盆后损伤,按照Denis分型,Ⅰ型20例,Ⅱ型12例,Ⅲ型4例。按照Tile分型,B3型16例,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应用脊柱钉棒系统固定治疗,将万向椎弓根钉从双侧髂后上棘处开槽置入髂骨后部内外板间,钉尾沉于骨质内,连接棒通过双侧骶棘肌隧道放置固定后,在骨盆后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支架”有效固定。结果30例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患者均无螺钉松动、断棒、骶髂关节再次脱位及内固定物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按刘利民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13例,中2例。结论脊柱钉棒系统治疗骨盆后损伤,固定有效牢靠,操作简便,无需复杂定位,创伤小,恢复快,无透视条件的基层单位也可行手术,极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脊柱钉棒系统 骨盆后环 内支架
  • 简介:关节软骨损伤在临床上很常见.由于关节软骨的自身修复能力很差.关节软骨一一旦损伤即很难修复.继而会发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造成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关节软骨损伤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一组织工程学.通过利用少量的种子细胞经过体外培养扩增,并附着在一定的吏架材料上,移植到体内而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组织。骨髓闸充干细胞(BoneM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BMSOs)用作种子细胞具有增殖能力强.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骨、软骨、肌肉、脂肪等多种组织),而且具有采集方便、对机体损伤小的特点.是软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 标签: 关节软骨缺损 干细胞修复 骨髓间充质 关节软骨损伤 多向分化潜能 组织工程学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磷酰胺对雌性SD大鼠骨密度和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0只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酰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磷酰胺各组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5mg/kg、8mg/kg、10mg/kg)的磷酰胺,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天一次,连续15天,观察大鼠骨密度及骨微结构等指标。结果不同剂量的磷酰胺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身骨密度分别下降了9.8%、13.3%和15.6%;股骨骨小梁数目分别下降了49.8%、65.5%和72.8%;股骨骨小梁分离度则分别上升了225.2%、416.9%和577.4%。结论磷酰胺可使大鼠骨密度降低,骨小梁数量减少,骨微结构受损,且磷酰胺剂量越大,骨微结构受损越严重。

  • 标签: 环磷酰胺 骨密度 骨微结构 骨质疏松
  • 简介: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特别是粉碎骨折,在治疗上为保留髌骨的完整性,促进骨S软骨关节面的平整修复及早愈合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髌股关节炎的发生,不少学者从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方面作了不断探新的治疗研究和经验介绍,传统的髌周荷包缝合虽能将各骨折块聚拢,但缺乏对抗膝关节伸屈运动

  • 标签: 治疗髌骨骨折 粗丝线 粉碎骨折 软骨关节 膝关节功能 股四头肌
  • 简介:目的探讨RhoA/ROCK通路特异性阻断剂Y-27632对小鼠骨髓间充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自小鼠股骨、胫骨骨髓腔分离培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细胞表面标记检测及细胞成骨、成脂、成软骨三系分化鉴定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将第3代小鼠骨髓间充干细胞随机分为2组,单纯成骨诱导液对照组、Y-27632干预组。分别于细胞培养后1d、2d、3d、4d收集细胞,噻唑蓝(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MTT)比色法观察BMSCs增殖能力;成骨诱导后7d、14d收集细胞,可见光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变化;成骨诱导后24h收集细胞,westernblot法检测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1(Rhoassociatedcoiled-coil-containingproteinkinases1,ROCK1)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细胞表面标志检测及成骨、成脂、成软骨三系分化鉴定均证实我们所获细胞为BMSCs。与对照组相比,Y-27632能促进BMSCs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Y-27632能降低ALP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Y-27632能明显阻断ROCK1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27632阻断RhoA/ROCK信号通路可以促进BMSCs增殖,抑制BMSCs成骨分化。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RHO A/ROCK Y-27632 成骨分化
  • 简介: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量受试者的骨密度,是目前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方法。然而,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骨密度的改变并不能完全解释患者骨强度的改变。大量的骨组织显微结构研究发现,松骨的骨强度主要由骨密度、骨结构等因素决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决定松骨骨骼强度方面,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可以作为独立于骨密度之外的决定性参数。研究松骨的力学属性和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的理解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对骨质疏松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文献回顾,松骨显微结构参数和表观力学强度之间关联性最为显著的为BV/TV、Tb.N、连接性、各向异性、结构模型指数等。同时笔者也对目前这些研究结果在临床上高分辨率CT上的应用情况做一总结。

  • 标签: 骨质疏松 松质骨 骨密度 显微结构 骨强度
  • 简介:目的探讨钻在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远段骨折时股骨髁间窝开孔处的临床应用。方法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46例股骨远段骨折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及21例骨折骨性愈合后髓内钉取出手术时,股骨髁间窝开孔处应用钻代替三棱锥开口,保留所取带软骨骨柱,内固定置入或取出后骨柱原位植回,观察关节功能。结果67例均获得随访,46例内固定者随访12~32个月,平均16.5个月;21例取出内固定者随访6~20个月,平均13.3个月。依据膝关节Neer评价标准,优35例,良2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9.6%。结论股骨应用逆行髓内钉时钻代替开口椎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股骨滑车关节面完整,所取带软骨骨柱原位植回可获得满意生长和膝关节功能。

  • 标签: 股骨骨折 逆行交锁髓内钉 环钻
  • 简介: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是机体细胞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释放的直径在30-1000nm之间的微小囊泡[1]。1967年,Wolf在血液系统中发现并首次报道了MVs,当时仅被看作细胞活化或损伤的标志物。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MVs的损伤修复功能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 标签: 关节软骨损伤 间充质 外切体 机体细胞 微囊 细胞源性
  • 简介:目的研究骨髓间充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培养BMSCs并传代。参照Taoka方法制作30只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损伤组(SCI)、假移植组(SCI+生理盐水)、移植组(SCI+BMSCs)。脊髓损伤30min时,假移植组和移植组于损伤周围相应注射生理盐水和BMSCs。在损伤后第3天、7天、14天和28天,进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行为学评价。应用MTT方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脊髓损伤后,BMSCs移植第14天即可观察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第28天BBB评分有明显提高。与损伤组和假移植组大鼠相比,第7天、14天和28天移植组血中MDA水平降低(P〈0.05);血中SOD水平较高(P〈0.05)。结论BMSCs移植对SCI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 标签: 大鼠 脊髓损伤 氧化性应急 间质干细胞 骨髓祖代细胞 干细胞移植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Notch信号上调的人骨髓间充干细胞(human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hBMSCs)对破骨细胞增殖调控的机制,探讨Notch信号在成骨-破骨偶联中的作用。方法用装载Notch信号胞内域NICD1的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Lv)转染hBMSCs,收集其分泌的条件培养液(ConditionedMedium,CM)。培养前破骨细胞系RAW264.7,模拟共培养环境。定量RT-PCR和ELISA测定转染前后hBMSCs表达和分泌的M-CSF的情况。cck-8和单板克隆试验测定RAW264.7的增殖情况。结果转染慢病毒后,hBMSCs表达和分泌的M-CSF均有所上调(分别为P<0.01和P<0.05);CCK-8和单板克隆试验的结果显示hBMSCs分泌的CM使RAW264.7的细胞数量增加(均为P<0.01)。结论Notch信号上调的hBMSCs可以通过影响M-CSF的表达和分泌,作用于破骨前体细胞,促进其增殖。

  • 标签: NOTCH信号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麝香对外源性骨髓间充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麝香高、中、低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制备麝香含药血清及生理盐水血清。15只SD大鼠利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BMSCs,培养至P3代,通过形态学观察、表型鉴定、成骨成脂诱导鉴定BMSCs,鉴定认为培养成功后通过麝香含药血清干预BMSCs,检测细胞增殖率,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麝香含药血清对BMSCs迁移的影响。结果外源性大鼠BMSCs呈梭形贴壁生长,生长状态良好;表型鉴定:CD45、CD34阴性表达,CD44、CD90阳性表达;细胞成骨、成脂诱导后可定向成骨、成脂分化;不同浓度麝香组与对照组比较均能提高BMSCs增殖率(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麝香在24h、48h、72h均增加BMSCs迁移(P<0.05),以低浓度组效果最佳。结论麝香含药血清可以促进BMSCs增殖,促进BMSCs的体外迁移。

  • 标签: 麝香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 迁移 大鼠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白介素(IL)-17A、IL-23水平及Th17/Treg比例,探讨骨髓间充干细胞(BMSCs)与Th17/Treg体外相互作用,为研究AS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48例活动期AS患者[实验组,男43例、女5例,年龄(26.2±5.2)岁,均为HLA-B27^+]和4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男44例、女5例,年龄(25.9±4.8)岁,HLA-B27^+43例、HLA-B27-6例]。ELISA检测外周血清中IL-17A及IL-23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CCR4^+CCR6^+Th细胞(Th17)及Treg细胞数量。分离健康志愿者的PBMCs,将PBMCs分别与AS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BMSCs体外共培养72h,收集PBMCs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评价BMSCs与Th17/Treg体外的相互作用。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IL-17A及IL-23的表达水平相近(P〉0.05);实验组Th17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Treg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健康志愿者BMSCs共培养72h后的PBMCs中Th17较培养前轻度下降,Treg轻度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AS患者BMSCs共培养72h的PBMCs中Th17较培养前及对照组均明显上升,Treg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患者PBMCs中Th17/Treg细胞亚群失衡。免疫抑制能力明显下降的BMSCs极可能通过诱导Th17/Treg失衡而在AS免疫发生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间质干细胞 骨髓 T淋巴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番茄红素对去卵巢大鼠体内骨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去卵巢(OVX)组,OVX+低L组,OVX+高L组。后两组于术后1w开始用番茄红素灌胃,10w后处死各组大鼠,并对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MDA、SOD和骨密度等进行检测,对椎体骨行HE染色及NF-κB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MDA等均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P〈0.05),而血清SOD水平、骨密度值指标均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P〈0.05)。相比之下,药物干预组尤其是大剂量组的上述参数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呈现出显著差异(P〈0.01,P〈0.05)。(2)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NF-κB的表达灰度值升高(P〈0.01),骨小梁萎缩变细、间隙增宽;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NF-κB的表达灰度值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骨小梁增粗、间隙变小。结论初步证实番茄红素对去势大鼠骨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氧化应激和降低NF-κB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去卵巢大鼠 骨质疏松 氧化应激 番茄红素 NF-ΚB
  • 简介:目的研究骨髓间充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联合骨膜修复大段兔尺骨骨缺损的研究。方法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PLGA组、PLGA/骨膜组、MSCs/PLGA组和MSCs/PLGA/骨膜组。所有动物构建双侧尺骨中段15mm的长度节段性骨缺损,随后PLGA组、PLGA/骨膜组、MSCs/PLGA组和MSCs/PLGA/骨膜组分别植入PLGA、PLGA/骨膜、MSCs/PLGA、MSCs/PLGA/骨膜生物材料。正常环境下饲养,在术后6w和12w时,对缺损区域进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及组织学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时间点MSCs/PLGA/骨膜组缺损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组,MSCs/PLGA/骨膜植入组有最高的X线评分及缺损区最多骨缺损被修复(P〈0.05)。PLGA/骨膜、MSCs/PLGA组在X线评分和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PLGA组(P〈0.05)。结论MSCs/PLGA联合骨膜可以较好地修复大段兔尺骨骨缺损。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膜 骨缺损 骨再生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研究补肾中药复方延缓老年大鼠股骨皮质骨、松骨骨量增龄性丢失的作用,方法36只24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4月龄本底对照组、30月龄增龄对照组、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补肾中药复方高剂量组,每组各9只。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均自24月龄给药至30月龄。各组相应处理以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左侧股骨以松骨为主的近段、远段以及以皮质骨为主的中段的骨密度。结果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大鼠股骨各段骨密度增龄性减少率出现延缓的趋势;高剂量的补肾中药复方则能明显延缓殴骨各段骨密度增龄性减少率,结论补肾中药复方具有量依赖性地延缓大鼠皮质骨、松骨增龄性骨丢失的作用。

  • 标签: 补肾中药 复方 延缓 增龄性 股骨 松质骨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强度低频正弦交变电磁场(Sinusoidalelectromagneticfields,SEMFs)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干细胞(ratMesenchymalstemcells,rMSCs)成骨性分化的影响,从中筛选出最佳强度参数。方法原代培养大鼠骨髓问充干细胞,每天在频率为50Hz,强度为0.2mT、0.6mT、1.0mT、1.4mT、1.8mT、2.2mT、2.6mT、3.0mT的磁场环境中照射30min。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分泌量和钙化结节数;并在照射后6、9、12、24h提取细胞总RNA,用Real—timePCR法检测成骨性分化基因Runx2/Cbfal表达情况。结果磁场干预后细胞呈漩涡状排列和生长,1.8mT磁场强度明显促进rMSCs的成骨性分化,表现在此组的ALP活性、骨钙素分泌量、钙化结节数和Runx2/Cbfal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其他组,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50Hz、0.2~3.0mT范围内,1.8mT最能促进骨髓间充干细胞的成骨性分化,是此范围内最佳的治疗用磁场参数。

  • 标签: 正弦电磁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性分化
  • 简介:目的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来源的骨髓间充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的迁移和分化情况。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BMSCs,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共30只大鼠。于造模1周后进行干预,随机选取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并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假移植组(生理盐水注射)和细胞移植组(BMSCs注射),每组8只。于移植前、移植后7d、14d、21d、28d、35d及42d进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locomotorratingscale)评分。HE染色、免疫荧光观察脊髓损伤的组织修复和BMSCs的迁移分化情况。结果从第14天始,细胞移植组大鼠的BBB评分较脊髓损伤组和假移植组大鼠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的脊髓结构相对完整,液化和囊泡区缩小,炎性细胞减少。免疫荧光显示BMSCs聚集于脊髓损伤处,且能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结论BMSCs能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和聚集,并分化为相应的神经细胞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 标签: 大鼠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 骨髓 间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 细胞运动
  • 简介:目的探索唑来膦酸联合人羊膜间充干细胞移植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协同效应研究。方法选择雌性未孕的Wistar大鼠45只,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实验组,每组各15只。术后第7天,行唑来膦酸灌胃+尾静脉注射AMMSCs液(假手术组除外),连续干预13周,于末次干预后24h,处死大鼠并采集标本。每周测定1次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分别测定左侧股骨中点、远端和近端骨密度;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其骨钙含量;干预13周后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VD)、I型胶原C端肽(CTX-I)、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的表达变化;检测各组大鼠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RT-PCR技术检测椎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基因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体重逐渐增加,符合动物自然生长规律,模型组于造模后两个月开始,体重却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体重渐增,与假手术组相近。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骨密度和骨钙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的骨密度和骨钙含量含量均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25-HVD、CTX-I、BAP、TRAP5b的表达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显著升高。生物法力学检测显示,假手术组的极限载荷、极限应力和弹性模量比模型组有显著增高(P〈0.05),实验组的极限载荷和弹性模量比假手术组有显著增高(P〈0.05)。与假手术组、模型组比较,实验组TGF-β1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唑来膦酸协同人羊膜间充干细胞移植具有较好改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 标签: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MSCs) 唑来膦酸 移植 去卵巢 大鼠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负载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2,BMP-2)纳米缓释微球体系在促进人间充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骨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从骨移植患者中收集hMSCs,分离培养后使用BMP-2纳米微球作为载体,装载到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hydroxyapatite,CHA)支架上。将CHA-BMP-2-hMSCs与CHA-hMSCs分别植入两组小鼠的L4和L5横向软组织中,10周后检测小鼠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通过Westernblot检测Runx2蛋白与骨桥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显微镜观察骨质生长情况。结果CHA-BMP-2-hMSCs小鼠的支架上骨组织覆盖面积显著大于CHA-hMSCs小鼠,ALP活性显著高于非缓释组小鼠,骨钙素、Runx2蛋白与骨桥蛋白表达水平高于非缓释组小鼠。结论CHA-BMP-2-hMSCs缓释系统有利于在较长时间内诱导骨形成。

  • 标签: 珊瑚羟基磷灰石 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人间充质干细胞 对照研究 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