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是指脊柱后纵韧带发生异位骨化,骨化物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疾病.该病常见于颈椎,在亚洲中老年人群中高发,男性多见,可与其他脊柱退行性病变并存[1].目前认为OPLL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如遗传、代谢异常及机械应力刺激等.本文就OPLL遗传基因研究做一归纳,并阐述了在机械应力环境下易感基因对OPLL发病的影响;此外,本文又简述了微RNA(microRNA,miRNA)在调节OPLL易感基因成骨表达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便探讨遗传因素(OPLL易感基因及miRNA)在OPLL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 标签: 后纵韧带骨化 基因 微RNAS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前女性前臂桡骨骨密度值的遗传度大小及其在年龄上的变化趋势.方法根据统一的问卷收集443对5~55岁女性双胞胎的人口学特征及环境资料,利用Norland公司生产的周末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pDEXA)测量前臂桡骨骨密度.将研究对象分成5~,20~,35~三个年龄组,根据经典的双生子模型进行遗传度分析.结果同卵双生子(MZ)为272对,异卵双生子(DZ)为171对;经t检验,5~及20~年龄组中MZ的骨密度对内差值显著性小于DZ;方差分析结果表明MZ及DZ的对内均方显著性低于对间均方,这种趋势在MZ中更为显著;另我们发现各年龄组中MZ对内相关系数均大于DZ,MZ的对内相关系数随年龄呈显著性降低;MZ与DZ对内相关系数的差异随年龄而降低;根据Falconer公式,前臂桡骨骨密度遗传度介于0.2~0.6之间,平均遗传度值为0.474,5~年龄组及20~年龄组的遗传度略高于35~年龄组.结论遗传因素与前臂骨密度值的大小密切相关,并且遗传度值随年龄有下降趋势.

  • 标签: 骨密度 双生子模型 对内相关系数 遗传度 绝经前女性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汉族绝经后女性群体中CNR2基因与骨密度(BMD)和骨质疏松症易感性的关联性。方法共选取骨质疏松症样本1032例,健康对照样本2089例。分析了3121例中国汉族绝经后女性样本CNR2基因区域的39个SNP位点与BMD和骨质疏松的关联性。结果通过对3121例样本的分析,发现rs4237和rs2501431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显著相关(P=0.020、0.017),并且rs2501431TT基因型和rs4237AA基因型携带者相比于其他基因型的绝经后女性具有较低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此外,单倍型分析结果提示分别包含CNR2基因中的rs4237和rs2501431在内的两个单倍型区段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发病具有显著相关(P均〈0.001),并且在rs3003336-rs2501431-rs2502992-rs250143单倍型区段的ATTT单倍型是风险单倍型,且在疾病组出现的频率是对照组的4倍以上。结论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CNR2基因在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CNR2基因可能是汉族绝经后女性群体中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遗传风险因素。

  • 标签: 骨密度 CNR2基因 骨质疏松 绝经后妇女 单核苷酸多态性 汉族
  • 简介:目的探讨锁骨中段复杂骨折采用重建钢板时,锁定与锁定固定模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闭合性锁骨中段复杂骨折(AO/OTA.B3型、C型)的临床病例,均使用同一种重建钢板固定。锁定模式固定组64例,锁定模式固定组52例。术后随访13—46个月,平均27.8个月。比较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延迟愈合和不愈合、内固定失效、Constant—Murley评分的差异。结果锁定和锁定组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3.9周和12.7周(P〉0.05)。两组骨折愈合率分别为98.4%和98.1%(P〉0.05)。锁定组有3例发生延迟愈合,锁定组为0例(P〈0.05)。两组均有1例患者骨折不愈合并发生钢板断裂。锁定组有1例螺钉松动拔出,但骨折最终于术后5个月愈合。锁定组的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94.2分,锁定组平均为93.3分(P〉0.05)。结论对于锁骨中段B3和C型这类复杂骨折,重建钢板采用锁定模式虽然能提供更强的稳定性,但在促进骨折愈合、增加骨折愈合率、改善肩关节功能、减少内固定失效等方面,与锁定模式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同时可能导致延迟愈合,故不推荐将锁定固定作为常规选择。

  • 标签: 锁骨骨折 重建钢板 锁定 非锁定 内固定术
  • 简介:寰枢椎结核临床少见,占脊柱结核的0.3%~1.0%[1-2]。虽然寰枢椎结核发生率不高,但结核病灶随病情发展可破坏骨质或形成椎旁脓肿,压迫周围组织出现临床症状,对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目前,临床上对于寰枢椎结核的治疗尚无统一意见,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以手术治疗报道居多。其治疗原则和脊柱其他部位结核相同,主要是卧床休息,抗结核药物、固定和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诊断、无广泛椎体破坏、无神经症状体征的患者,可行药物治疗并卧床或外固定[3]。但抗结核药物治疗始终是结核治疗的基础[4],寰枢椎结核可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治愈,避免手术,可最大限度地保持寰枢椎功能[5-6]。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对于就诊时仅有局部疼痛症状、无明显神经损伤体征及寰枢关节稳定的4例患者采用规范抗结核药物辅助局部制动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寰椎 枢椎 结核 脊柱 药物疗法 联合
  • 简介:为总结我国脊柱外科融合技术近年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推动脊柱外科不断创新与发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脊柱融合学组主办,宁波市第六医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脊柱融合学术会议"将于2011年4月8~10日在宁波开元名都大酒店召开。

  • 标签: 非融合技术 脊柱外科 会议 学术 中国康复医学会 基础研究成果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后支具对锤状指患者手术治疗的依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手外科门诊手术治疗锤状指的患者70例,并将其设为传统支具组和改良支具组。传统支具组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17~51岁,平均年龄(35±14)岁;右手21例,左手13例;示指5例,中指3例,环指9例,小指17例。改良支具组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14~55岁,平均年龄(33±17)岁;右手23例,左手13例;示指8例,中指4例,环指6例,小指18例。接受治疗后的第2周、4周、6周分别对传统支具和改良后支具的患者进行随访,就支具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支具组坚持佩戴支具患者的依从性高于传统支具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支具在不影响锤状指治愈率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佩戴支具的依从性。

  • 标签: 改良支具 锤状指 依从性
  • 简介:近年来脊柱疾病的治疗技术正经历从融合向融合和融合共存的转变,一系列新的融合和融合技术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其应用范围也随之而演变,有关这些技术的适应证、手术技巧等问题成为广大脊柱外科医生关心的热点。为更好地总结及交流近年来脊柱融合与融合技术临床应用的宝贵经验,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与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联合主办的脊柱融合与融合技术暨脊柱功能重建新进展研修班定于2009年12月18日至20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

  • 标签: 脊柱融合 融合技术 功能重建 研修 《中华骨科杂志》 内蒙古医学院
  • 作者: 胡开阳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2-12-20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2年第16期
  • 机构:金沙县中医医院,贵州金沙551800
  • 简介:目的:研究布司他联合塞来昔布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布司他治疗,研究组给予患者布司他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整体治疗后,研究组各项评分值及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P<0.05。结论: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采用布司他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非布司他;塞来昔布;痛风性关节炎
  • 简介:目的:对现有椎体成形术与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RCT)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为合理、科学地认识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及相邻椎体再骨折提供统计学依据,并用于指导临床及下一步科研。方法全面检索所有关于椎体成形术与手术治疗OVCF安全性的RCT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RCT文献,共计782名患者,其中椎体成形术组377名患者,手术治疗组405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椎体成形术组和手术治疗组椎体及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在治疗后1、3、6、12和24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支持椎体及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发生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自然病程这一假说,不是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抗骨质疏松治疗能很好地降低此种风险。

  • 标签: 脊柱 骨质疏松 骨折 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