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萘氨酸最早在日本绿茶中分离得到。结构与谷氨酸相似。近年来研究表明茶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促进DNA修复,以及和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相互作用对脑缺血超保护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增加多巴胺释放等作用.在脑保护具有极大临床意义。

  • 标签: 茶氨酸 保护
  • 简介:缺血预处理一种行之有效心肌保护措施.尤其在限制缺血后心肌细胞坏死发生以及保护心脏功能方面有非常突出作用。缺血预处理一种多因子,多途径生物学过程,涉及体内一系列复杂发生机制。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心肌保护 机制
  • 简介:瑞芬太尼具有独特药代动力学特点,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血浆快速代谢,可应用手肝肾功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下降患者.同其他阿片类相比较具有围术期心脏保护功能。用瑞芬太尼进行镇痛及镇静治疗,可实现早期复苏,早期脱离呼吸机及早期拔管目标,为避免由长期机械通气所引发并发症提供有效支持。

  • 标签: 瑞芬太尼.心肌保护
  • 简介:目的:观察抑肽酶对体外循环炎性反应及心肌保护影响。方法:选择20例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抑肽酶组(A组),每组10例。C组不用抑肽酶,A组将300万单位抑肽酶加入预冲液。分别于切皮前(T1)、体外循环30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30min(T3)、术后4h(T4)及术后12h(T5)五个时点取动脉血测定下列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在T2、T3、T4、T5点A组血浆IL-6、IL-8均明显低于C组(P<0.01);在T3、T4点A组血浆IL-10明显高于C组(P<0.01);在T3、T4、T5点A组血浆CK-MB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抑肽酶能有效抑制CPB诱发炎性反应,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抑肽酶 体外循环 炎性反应 心肌保护 血浆 IL-8
  • 简介:功能衰竭常累及机体其他重要器官功能,如何保护好包括供肝在内机体重要器官功能肝移植手术成功关键。研究表明,乌斯他丁作为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广泛器官保护作用使其成为肝移植麻醉常规用药。本文就乌斯他丁药理作用以及近年来用于器官保护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肝移植 乌斯他丁 器官保护
  • 简介:目的:观察葛根素(puerarin,Pur)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与复苏效应。方法:以“四动脉闭塞法”建立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20min再灌注60min,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脑组织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和酶(NOS)活性;电镜观察前脑皮质神缝元超微结构。结果:Pur(30mg/kg静注)可显著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红细胞功能(P<0.0l、<0.05);明显减少缺血脑组织MDA、NO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NOS活性(P<0.01);超微结构显示Pur可减轻线粒体、核膜等膜性结构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有助于维护神经元完整性。缺血前应用Pur效应优于再灌注后应用。结论:Pur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与复苏效应,这种效应可能与降低血液粘度、对抗自由基和NO毒作用以及一定保护修复作用有关。

  • 标签: 葛根素 家兔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自由基 复苏效应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分别应用三种国产抗纤溶药——氨甲环酸、抑肽酶和止血芳酸对血小板保护作用,以及对术后止血功效.方法:选择6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氨甲环酸组、抑肽酶组和止血芳酸组,测定术后12h,24h和48h血小板计数、出血量、血浆纤溶酶活性和D-二聚体浓度。结果:术后血小板计数在氨甲环酸组和抑肽酶组相接近,在止血芳酸组则显着性下降。出血量在氨甲环酸组和抑肽酶组无显着性差异,在止血芳酸组显着性增高(P〈0.05)。血浆纤溶酶活性在氨甲环酸组和抑肽酶组显着性高于基础值,但仍有所降低;在止血芳酸组则显着性高于前二组。D-二聚体含量在三组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氨甲环酸和抑肽酶通过抑制纤溶亢进,均能确切减少前列腺电切术后出血量,但抑肽酶存在潜在过敏反应,且价格较贵,故以氨甲环酸更适宜於经尿道前腺电切术后止血。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氨甲环酸 抑肽酶 止血芳酸 血小板
  • 简介:目的:采用右侧颈总动脉多次缺血预处理,并逐次递增缺血时间,诱导右侧大脑侧枝循环建立,观察右侧颈动脉永久性阻断缺血后保护作用。方法:家兔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对照组为假手术组.手术操作同实验组.但实验期间不实施球囊充气阻断颈动脉血流。实验组为右颈总动脉压迫组,压迫方法采用颈总动脉外充气球囊压迫技术.实施压迫囊内充气压为160mmHg;每次压迫时间根据,预实验公式计算:次缺血时间:次数X5+40(min)进行,每日2次,直到压迫时间达4h(总时间为20d)。各组分别在实验开始后第1、10和20d,分别采用数字剪影脑血管造影(DSA)方法.观察家兔右侧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并于实验第20d用注射将内囊充气压力达160mmHg后不放气.持续完全阻断右侧右侧颈总动脉血流.观察记录家兔神经功能评分:随后取脑组织标本。光镜下对比观察二组相同部位神经元病理学及新生血管数量变化.并比较两组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实验期间二组家兔之间均没有观察到兴奋、躁动.嗜睡.活动、行为及胺。体运动障碍等异常症状。从DSA显像结果表明,在实施右侧颈总动脉外压造缺血预处理第10d。造影剂已经通过willis环进入右侧大脑动脉,与压迫第1d比较右侧血管显影非常清晰.但与左侧比较右。后外上段侧枝未见显影。在实旗压迫处理第20d,DSA血管显像左右两侧无差异.右后外上段血管显影非常清晰。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右侧(缺血i:侧),病理标本。在400倍镜一个视野下毛细血管密度,实验组为5.3±0.5对照组为3.5±0.4,实验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次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大脑Willis环及其相应侧枝循�

  • 标签: 多次缺血预处理 侧枝循环 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脑缺血
  • 简介:吸入性麻醉剂预处理效应Cope等最早发现在离体兔心肌,用异氟烷处理心肌保护效应持续时间超出了给药时间[Copeta1.1997]。离体心脏灌流予2MAC氟烷、安氟醚或异氟烷5min可以减小大约75%梗死容积,即便在缺血前10min将麻醉剂清除,该保护效应依然存在。因此称其为吸入性麻醉剂介导预处理效应。

  • 标签: 离体心脏灌流 预处理效应 保护作用 吸入性麻醉剂 脊髓 保护效应
  • 简介:目的:制作缺氧鼠脑神经元缺氧反应模型,采用丙泊酚进行预处理或后处理,观察比较两种方法保护效应,从细胞水乎阐明丙泊酚保护机制。方法:取培养12天胎鼠大脑神经元,随机分为四组:①正常对照组;②缺氧组:置于37℃95%N2+5%CO2环境30min;③丙泊酚预处理组:于缺氧前60min换入含有14μmol/L和56μmol/L丙泊酚培养液。随后缺氧30min④丙泊酚后处理组:于缺氧后即刻加入含有14μmol/L和56μmol/L丙泊酚培养液,作用60min。三组在缺氧后1h、2h、4h、6h和24h分别采用MTT(改良四甲基偶氮唑盐)细胞酶学分析法、硝酸还原酶法和分光光度法,分组比较各组神经元神经细胞活力(OD值)、NO(一氧化氮)产量和NOS活性。结果:①缺氧30min可使神经细胞活力下降,NO产量增高,NOS活性增强;②用14μmol/L和56μmol/L丙泊酚预处理和后处理缺氧鼠脑神经元,神经细胞活力在复氧后各时段均增加,两浓度之间无显着性差异;③用14μmol/L和56μmol/L丙泊酚预处理缺氧鼠脑神经元,在复氧后前4h细胞NO产量和NOS活性降低,两浓度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而用14μM和56μM丙泊酚后处理缺氧鼠脑神经元,在复氧后前4h,只有56μM丙泊酚组细胞NO产量和NOS活性降低,而14μM组与单纯缺氧组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在缺氧条件下,用较低浓度丙泊酚预处理神经元,就可阻断缺氧造成神经细胞损伤,保护时间窗延长至缺氧后4h,故可产生早期神经保护作用。如果采用丙泊酚后处理方法,则必须提高丙泊酚浓度。丙泊酚早期神经保护作用可能通过降低NOS活性和抑制NOS合成而实现

  • 标签: 丙泊酚 脑神经元 神经细胞活力 NO 缺氧反应 胎鼠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神经生长因子(NGF)预处理离体幼鼠脑皮质培养细胞对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损伤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24h内SD乳鼠脑皮质细胞,体外培养至第7日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药物损伤组、及10、50、100ug/l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组。各预处理组分别以对应浓度药物进行预处理,24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予20μmol/L谷氨酸损伤0.5h,换正常培养液继续培养24h后进行观察。检测神经细胞存活率(MTT法),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细胞凋亡率;苏本素-伊红(HE)染色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各浓度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组细胞存活率高于药物损伤组,LDH漏出量和细胞凋亡率不同程度低予药物损伤组;各药物预处理组细胞形态受损程度均较药物损伤组轻。三个预处理组以50ug/l组效果最佳。结论:不同浓度神经生长因子提前24h预处理离体幼鼠脑皮质培养细胞对脑I/R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中50ug/l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效果最佳。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谷氨酸 预处理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吸入麻醉作为现代麻醉一种麻醉方法,具有较好安全性和优越性,但是只有熟悉相关理论操作,才能充分体现吸入麻醉优点,利用计算模型进行临床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特点,本文对建立吸入麻醉计算模型过程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吸入麻醉 计算机模型 麻醉方法 安全性 优越性 辅助教学
  • 简介:目的:研究高压氧(HB0)是否对油酸(0A)诱导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肺保护作用。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ARDS组(A)、ARDs常规治疗60分钟组(M60)、ARDS常规治疗120分钟组(M120)、ARDs高压氧治疗60分钟组(O60)和ARDS高压氧治疗120分钟组(O120)。M60组和M120组为兔制备ARDs模型后接氧气吸入治疗60min和120min.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高压氧 肺保护 病理
  • 简介:目的:比较心输出量对血气分配系数不同两种吸入麻醉药安氟醚,笑气摄取影响。方法:应用吸入麻醉药计算模型-吸入麻醉执行者,固定VT700ml/min,Vf10bpm,新鲜气体流量2L/min情况下,模拟1.6%安氟醚、50%笑气对年龄40岁、身高175cm,体重70kg标准男子实施麻醉。1组模拟麻醉诱导期心输出量变化对摄取量影响,记录不同心输出量(正常心输出量及心输出量分别下降或升高30%)状态下,吸入麻醉开始后1、3、5、10、15、20、45、75min环路气麻醉药浓度(Fi),呼气末麻醉药浓度(Fa);2组模拟正常心输出量下麻醉45min后,上述心输出量改变对摄取影响,记录心输出量改变后1、3、5、10、15、20、45、60、75minFa、Fi,并计算Fa/Fi、1-Fa/Fi。结果:随着心输出量增加,安氟醚和笑气Fa/Fi与时间关系曲线均表现为下移,而1-Fa/Fi与时间关系曲线上移。与笑气比较,不同心输出量情况下安氟醚各曲线间较为离散,而笑气各曲线相对集中。结论:心输出量对麻醉气体摄取有直接影响,心输出量增加,摄取增加,反之亦然,使用计算模型模拟直观地反映心输出量对麻醉药物摄取影响。临床麻醉过程,应注意麻醉药物对心肌抑制和不同病理状态下心输出量变化对吸入麻醉深度影响

  • 标签: 安氟醚 笑气 吸入麻醉药 心输出量 计算机模拟
  • 简介:目的:研究浅低温技术对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脑阻断循环及缺血再灌期保护作用。方法:27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3例在全麻诱导后、动脉瘤夹闭阻断前,施行体表物理降温,控制直肠温度(RT)在31.0-36.0℃,脑温在32.0-35.0℃。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动脉瘤阻断与开放时间、脑温(BT)和失血量。对照组14例,不予降温处理,直肠温度在36.0-37.2℃,其它处理同浅低温组。两组病人均在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根据GOS评估法判定手术疗效。结果:术两组生命体征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比较,浅低温组手术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低(P<0.05),预后显着改善(P<0.01)。结论:浅低温可降低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病人死亡率,对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损伤保护作用较为明显。

  • 标签: 浅低温技术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损伤 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手术治疗
  • 简介:临床麻醉工作,手工记录保存存在着记录繁杂、统计查询费时费力、保存困难。计算存贮量大,查询方便,非常适用于麻醉科工作日常工作以及行政管理。但是,由于适合于麻醉科专用软件比较少,许多医院麻醉科仅仅是部分地应用了计算,一方面计算成了打字机,另一方面仍有许多工作靠手工完成,使计算功能不能充分利用。本文介绍我们采用几种常见软件协助完成科室无纸化日常临床、管理、教学工作体会。

  • 标签: 电子计算机 麻醉科 无纸化办公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