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消化道出血病因中,无论是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成人或小儿,经常规的X线钡剂检查摄片、胃镜、肠镜等检查,一时得不到确诊,均称为潜性.但通过全面收集病史,详细的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运用辅助检查手段,潜性出血亦可查明其病因.国内外学者报道,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占5%~10%左右[1].

  • 标签: 潜源性消化道出血 诊断 病因
  • 简介:患者男,31岁,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不规则发热。用药后不见好转腹痛加重,扩散全腹,体温骤升,高达40℃。恶心呕吐及血性腹泻入院。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以右腹为著。X线示:符合肠粘连性肠梗阻。B超示:肝、胆、脾未见异常。血RT在正常范围。手术所见:肠壁粘连,乙状结肠上段系膜处有5cm×3cm穿孔,有坏死,腹腔内有脓液约500ml。病理检查:切除肠管一段,全长25cm,距一端12cm处有一肠壁缺损区,11cm×3.5cm,不规则,粘膜皱襞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肠壁 肠粘连性肠梗阻 乙状结肠 腹部绞痛 脓液
  • 简介:对外科急腹症伴有糖尿病者的诊治不当,可导致糖尿病病情恶化,影响术后恢复,甚至造成死亡。1988年以来,我们收治并存糖尿病的急腹症病人92例,现就其围手术期处理情况介绍如下。

  • 标签: 急腹症 糖尿病 围手术期 处理 并发症
  • 简介:1.1西医认识近年文献报道有10%~30%的胸痛,临床酷似心绞痛,但缺乏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客观证据,称为非心源性胸痛,其中胸痛直接原因为食管病变者称食管性胸痛,是目前胸痛的常见原因。功能性食管性胸痛是指无病理性返流或病理基础的食管动力或结构异常的情况下,反复发作的胸痛,为非烧灼性中线位置的胸痛,因胸痛作冠脉造影,15%~30%在正常范围内,24h食管pH值监测,酸暴露正常者中,

  • 标签: 食管源性胸痛 功能性 中医证治 非心源性胸痛 器质性病变 病理性返流
  • 简介:性糖尿病是指在肝病基础上继发的糖代谢紊乱.目前临床上并不少见,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对控制慢性肝病及肝性糖尿病的发展,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就2001年3月~2003年12月收治的40例肝炎肝硬化并发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肝源性糖尿病 临床特点 治疗分析 慢性肝病 糖代谢紊乱 糖尿病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胆性胰腺炎患者早期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内镜治疗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4例次急性胆性胰腺炎患者作早期(24~48h)ERCP及内镜治疗(ERCP组),并以同期保守治疗的36例次急性胆性胰腺炎患者作对照(对照组),观察了两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ERCP组腹痛缓解天数及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0.5±2.8)及(23.7±3.8)d,明显短于对照组(17.4±3.8)及(35.0±3.1)d(P〈0.01)。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两组相差不显著。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早期内镜治疗急性胆性胰腺炎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快速解除胆道急性梗阻及防止胆汁胰管反流的特点,可使急性胆性胰腺炎和临床怀疑为胆性胰腺炎的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以防止其向重型发展。

  • 标签: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早期 逆行胰胆管造影
  • 简介:目的建立由血清指标和腹部B超组成的创性诊断模型来预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的形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确诊的肝硬化患者280例,随机抽取166例作为模型组,84例作为验证组,均行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以了解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记录患者肝硬化病因、年龄、性别以及入院后腹部B超和实验室常用指标,包括血常规、生化、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等参数。在模型组,对指标依次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相应的独立预测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指数模型,最后在独立的验证组中检验模型的诊断效率。结果模型组建立了一个由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MPV)、血小板(PLT)三项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数模型(PVTindex)。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显示PVTindex值为7.2时,其预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4(0.753,0.946),诊断敏感性为82.1%,特异性为86.7%,阳性预测值为93.53%,阴性预测值为64.58%,诊断精确性为81.77%。将PVTindex以同样标准应用于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0.785,0.962),诊断精确性为82.16%。结论由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血小板等指标构建的创性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预防和发现PVT的形成。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预测模型
  • 简介:1.1一般资料我们2003—05/2004—05收治择期腹股沟疝25例,均为男性,其中斜疝22例(1例为双侧疝),直疝3例。在25例手术中,Ⅰ组行张力疝修补术14例,Ⅱ组行其它传统方式11例(Bassini8例、Ferguson3例)。张力组年龄为59.5±12.5岁(32~80岁),传统手术组年龄为52.5±22.0岁(18~76岁)。两组之间显著性差异(P=0.296)。

  • 标签: 传统手术 腹股沟疝 无张力修补术 年龄 双侧 择期
  • 简介:病人男,69岁。因反复腹痛、腹泻、便秘交替出现10余年,加重1年来我院就诊。查体:形体消瘦,皮肤及巩膜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活跃。血及尿常规榆查均正常,大便常规检杏:稀便,白细胞、B超检查:肝胆脾胰双肾未见明显异常。肠镜检查所见:镜进入肠68cm处见粪块堵寒管腔而终止进镜,所见横结肠,睥曲部及降结肠黏膜,乙状结肠黏膜广泛充血、

  • 标签: 乙状结肠黏膜 慢性结肠炎 炎性息肉 内镜诊断 反复腹痛 交替出现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胆性胰腺炎患者早期急诊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鼻胆管引流(ENBD)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2年至2011年于我院就诊的83例急性胆性胰腺炎患者,对其行48h内镜下ERCP及必要的ENBD,观察临床疗效和相关指标(腹痛缓解情况、体温、白细胞、肝功能、血和尿淀粉酶、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除1例患者插管失败后并发DIC死亡,所有患者ENBD均成功施行,成功率98.79%,2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同时取石治疗。并发十二指肠穿孔1例(1/82,1.22%),十二指肠乳头出血7例(7/82,8.54%)。余者均在住院期间行再次取石或二期手术治疗,但最终3例患者死亡,79例患者临床治愈,治愈率95.18%(79/83)。结论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和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合理地选择适应证后,急性胆性胰腺炎采用早期急诊ENBD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而且疗效满意。

  • 标签: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内镜鼻胆管引流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急诊
  • 简介:肝假性动脉瘤(hepaticarterypseudo-aneurysm,HAPA)是一种罕见的肝脏疾病,因不同原因导致肝动脉血管壁的异常膨大突起,呈囊袋状,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黑便。如救治不及时,动脉瘤可破裂、致死。我院收治1例HAPA患者,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肝假性动脉瘤 弹簧圈 明胶海绵微粒
  • 简介: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浓度对胃肠道恶性肿瘤供血动脉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300例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泛影葡胺组)和C组(10%泛影葡胺),各100例。给A组患者口服水,给B组患者口服2%泛影葡胺,给C组患者口服10%泛影葡胺。观察并比较三种诊断方式的敏感度、准确度以及特异度。结果:B组的诊断灵敏度(95.89%)高于A组(89.04%)和C组(83.56%),B组的诊断特异度(44.44%)低于A组(59.26%)和C组(70.37%),各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B组诊断的准确率(70.00%)高于A组(55.00%)和C组(45.00%),各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管电压联合口服低浓度造影剂能够有效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供血动脉CT图像质量,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高,并且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种诊断方式有着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低管电压 低对比剂浓度 胃肠道恶性肿瘤 供血动脉 CT 图像质量
  • 简介:背景:早期诊断肝硬化并予早期干预可阻止病情进展,避免或延缓肝硬化失代偿发生。筛选血清学创标记物是肝硬化临床诊断和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目的:评价血清miR-192和miR-29a在肝硬化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real-timePCR筛选验证发现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明显的miRNAs——miR-192和miR-29a,以real-timePCR检测两者在120例肝硬化患者和76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两者联合检测诊断肝硬化的数学模型,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结果:肝硬化组血清miR-19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miR-29a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由两者联合检测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风险评分诊断肝硬化的价值明显优于单一指标检测[ROC曲线下面积(AUC):0.968对0.887和0.933],且优于临床常用肝硬化血清学创诊断指标APRI、FIB-4和ARR(AUC:0.796、0.793和0.571)。血清miR-192、miR-29a表达水平以及两者联合检测的风险评分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显著相关(P<0.05)。结论:miR-192、miR-29a以及两者联合检测的风险评分可作为肝硬化创诊断和评估新的血清分子标记物。

  • 标签: 血清 生物学标记 肝硬化 无创诊断 miR-192 miR-29a
  • 简介:背景:胃食管反流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夜间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外表现中起重要作用。目的:研究IPF的GERD患者夜间食管酸暴露的特点。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08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6例IPF.GERD患者、32例GERD患者和16例健康志愿者(非GERD)。各组患者行24h食管pH监测,对夜间8h内(10pm-6am)的酸暴露程度,包括pH〈4的时间百分比、酸清除时间、反流次数、长反流(〉5min)次数、最长反流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4例(87.5%)IPF-GERD患者存在夜间酸暴露,其程度高于非GERD组(P〈0.05).而与GERD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IPF—GERD组患者前半夜pH〈4的时间百分比显著高于后半夜(12.2%±3.9%对1.1%±0.5%.P〈0.05).GERD组两者无明显差异(10.8%±2.7%对5.1%±1.8%,P〉0.05)。结论:大部分IPF—GERD患者存在夜问酸暴露.其主要发生于前半夜。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肺纤维化 夜间酸暴露 食管PH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四联疗法在儿童消化性溃疡合Hp感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我院收治的儿童消化性溃疡Hp感染患儿3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奥美拉唑三联疗法,给予观察组奥美拉唑四联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Hp阳性率及溃疡愈合情况,比较两组IL-7、TGF-β1、EGF、PGE2。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Hp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溃疡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IL-7、TGF-β1低于对照组,EGF、PGE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美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儿童消化性溃疡Hp感染效果确切,且用药安全性高,可改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推荐应用。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奥美拉唑四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