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强负荷训练者心肌损伤C反应蛋白影响。方法选择某大学体育系2014年9月入学男性新生136名,年龄17~20(18.2±1.4)岁。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两组,每组各68例。A组在接受训练前口服麝香保心丸,共两周;B组训练前不实施任何干预。然后按设计要求于晨起后空腹越野跑5km,时间控制在25~30min。分别抽取静脉血比较两组训练前、训练后即刻次日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训练后即刻较训练前两组BNP、CR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训练后次日较训练前血清CK、CK-MB、cTnI、BNPCRP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比较,A组训练后次日CK[(226.30±70.10)U/Lvs.(199.40±32.80)U/L]、CKMB[(31.50±10.90)U/Lvs.(21.20±6.20)U/L]、cTnI[(0.104±0.033)μg/Lvs.(0.076±0.042)μg/L]、BNP[(102.44±42.36)μg/Lvs.(88.15±27.28)μg/L]CRP[(6.13±2.76)μg/Lvs.(3.33±1.57)μg/L]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训练前口服麝香保心丸能够减轻强负荷训练心肌损伤。

  • 标签: 麝香保心丸 肌酸激酶同工酶 C反应蛋白 肌酸激酶 B型脑钠肽
  • 简介:脑出血占所有卒中10%~20%[1],是目前循证医学证实有效治疗手段较少卒中之一[2]。规范治疗综合管理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脑出血结局。超早期止血、控制颅内高压、急性期合理降低血压、脑室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微创手术技术合理应用,有望改变目前脑出血匮乏临床治疗策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3]。

  • 标签: 脑出血 止血 颅内高压 超早期止血治疗 血压管理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nCPAP)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最大摄氧量(V·O2max)影响,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CHF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83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及nCPAP治疗组(43例),治疗6个月,测定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V·O2max值,比较两组差异。结果:治疗6月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nC-·PAP治疗组AHI[(27.5±6.2)比(6.8±1.2)]显著降低,LVEF[(0.45±0.07)比(0.48±0.05)]及VO2max值[(16.5±3.5)ml·kg^-1·min^-1比(19.2±3.4)ml·kg^-1·min^-1]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改善已接受基础药物治疗CHF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通气功能、心功能最大摄氧量。

  • 标签: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心力衰竭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在空军总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行支架植入术135例冠心病患者,采用西雅图心绞痛生活质量量表(SAQ)、一般临床资料调查表分别对术前24h、术后6个月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变化,同时分析影响其生活质量可能因素。结果135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SAQ各项得分较治疗前24h均显著提高(P〈0.01),提示术后半年生活质量较术前显著改善;影响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可能因素:冠心病类型(P=0.00),病变血管数目(P=0.005),高血压(P=0.01),糖尿病(P=0.037),高脂血症(P=0.033),吸烟(P=0.002),体质指数(P=0.006);不同文化程度术前、术后在治疗满意程度(TS)、疾病认知程度(DP)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成功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冠心病类型、病变血管数目、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体质指数均为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患者文化程度对其在治疗满意程度(TS)、疾病认知程度(DP)上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生活质量 双心治疗 西雅图心绞痛生存质量量表(SAQ)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在不同有氧康复运动环境中,群体有氧运动对冠心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患者疗效,探讨冠心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患者康复新疗法。方法选取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收住入心内科54例冠心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8例对照组28例。2组患者药物治疗采用相同原则,实验组在10人以上群体中进行规律有氧康复运动,对照组要求有氧运动,但对群体运动环境不做要求。两组患者在试验前后均给予Bruce方案亚极量分级运动试验进行心脏康复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定,观察患者精神心理问题改善情况以及心脏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不同运动环境进行有氧康复运动试验后各项指标对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定提示,实验组精神心理问题改善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平板分级运动试验提示两组患者较治疗前都有改善,但实验组在治疗后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群体有氧运动环境有氧康复运动对冠心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患者改善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对回归社会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群体有氧运动 冠心病 精神心理问题 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血浆脑钠肽、心室功能、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植入起搏器1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起搏部位分为观察组(54例)对照组(49例).对照组采用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采用右室间隔部起搏.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参数、血浆脑钠肽(BNP)、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观察组ORS波宽度(QRSD)(123.96±14.32)ms,低于对照组(131.58±14.7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h、24h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比较耒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功能影响低于右室心尖部起搏,能更好地保障心脏收缩功能,临床应加以重视.

  • 标签: 起搏部位 右室间隔部 右室心尖部 血流动力学 脑钠肽 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心力衰竭预后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表达水平关系。方法选取124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TnⅠ表达水平分为正常组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观察指标的差异性及1年随访结果。结果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Ⅱ级患者cTnⅠ(0.054±0.015)ng/ml、Ⅲ级患者cTnⅠ(0.126±0.028)ng/ml、Ⅳ级患者cTnⅠ(0.364±0.087)ng/ml;NYHA心功能Ⅱ、Ⅲ及Ⅳ级患者cTnⅠ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左房内径(LAD)、左室舒末径(LVDD)、左室缩末径(LVDS)检测值显著大于正常组,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检测值显著小于正常组;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死亡率、病情恶化率、住院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cTnⅠ表达水平呈负相关,cTnⅠ可作为反映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及预后观察指标,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心力衰竭 血清肌钙蛋白Ⅰ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CTGFNT-ProBNP联合检测在心衰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从收治心衰患者中抽取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归实验组;另外抽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健康人员5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归对照组,使用CTGFNT-ProBNP联合检测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其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血清CTGF水平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GFNTProBNP联合检测在心衰诊断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可以作为新心衰检测指标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CTGF水平 NT-PROBNP水平 心衰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评价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心内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治疗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患者472例。根据CAG结果将入选病例分为CHD组(n=225例)对照组(n=247例)。所有患者在CAG前空腹行血液生化检查血常规检查。比较两组各项指标,使用Logistic因素回归分析评价CHD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血糖、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PVhsCRP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吸烟、HCY(OR=1.027,95%CI:1.007—1.046,P=0.007)、MPV(OR=2.024,95%CI:1.597~2.565,P〈0.001)hs—CRP(OR=1.079,95%CI:1.044~1.115,P〈0.001)是CHD危险因素。结论平均血小板体积超敏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平均血小板体积 超敏C反应蛋白 预测价值
  • 简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且致死率高,故早期诊断及临床干预变得尤为重要,目前诊断冠心病主要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术[1],但其是一种有创检查,会对心脏有一定损伤,故寻找一种诊断价值高无创指标变得更加重要。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是由一种急性时相蛋白[2],是肝细胞在炎症基础上合成分泌,研究发现其是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独立于血脂并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高敏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病变 单支病变 多支病变
  • 简介:目的测定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变化及相关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2014年5月-12月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127例,男性50例,女性77例。将患者依据血脂水平分为高脂血症组(84例)非高脂血症组(4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计算得出相关参数R值、K值、Angle值、MA值、LY30值、EPL值、AA值以及ADP值。结果与非高脂血症组比较,高脂血症组R值、K值降低,Angle值、MA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高脂血症风险与R值、K值呈负相关,与Angle值以及MA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288、r=-0.304、r=0.409、r=0.266(P均〈0.01)。回归分析显示,Angle值是冠心病高脂血症危险因素,逐步回归得到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p)=-8.938+0.154Angle。结论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存在更高血栓风险,应充分重视凝血功能监测。

  • 标签: 冠心病 高脂血症 血栓弹力图 血栓风险
  • 简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及梗死病例现象,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年来ACS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生命严重疾病[1].因此,建立科学合理预测体系,对ACS进行早期识别、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核心问题之一[2-4].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生物标志物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在扩张性心肌病并心衰治疗过程中临床价值。方法在自2011年8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就诊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中,抽取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n=40)患者予以治疗期间,辅以常规护理。观察组(n=40)患者施以治疗期间,在常规护理基础常加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接受治疗期间,辅以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病认知程度,树立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推荐临床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扩张型心肌炎并心衰
  • 简介:目的:研究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分析其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30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桡动脉组(153例),股动脉组(15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151例顺利完成介入手术,成功率98.7%;股动脉组150例顺利完成介入手术,手术成功率98.0%。两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住院时间[(8.0±3.5)d比(3.5±1.7)d]明显缩短,治疗费用[(3.74±2.06)万元比(2.61±1.4)万元]明显减少(P均〈0.01);术后冠脉闭塞(3.92%比0%)、心律失常(11.76%比1.31%)、血管痉挛(6.54%比1.96%)以及血肿(7.19%比0.65%)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应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优于股动脉途径,可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并发症,值得推荐。

  • 标签: 桡动脉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可行性研究
  • 简介:目的血尿酸异常5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冠心病发生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行冠脉造影血尿酸异常高血压患者56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462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四分位数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四组,分析合并血尿酸异常高血压患者与冠心病之间相关性。结果血尿酸是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OR=1.003,95%CI1.001~1.005,P〈0.05),合并高尿酸血症者尤为明显。结论高血压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
  • 简介:目的:评价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住院STEMI患者(52例,STEMI组)OMI患者(48例。OMI组)临床资料,采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仪定量检测两组甲状腺激素含量。结果:与OMI组比较,STEMI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4.45±1.09)pmol/L比(3.03±0.14)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18.53±3.89)pmol/L比(11.83±0.53)pmol/L]促甲状腺素[TSH,(1.85±1.04)μIU/L比(0.26±0.13)μIU/L]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以反映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

  • 标签: 心肌梗死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甲状腺素 促甲状腺素
  • 简介:希腊学者Papakostas报道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使用牛心包补片早期及远期结果。他们回顾性分析过去12年中单中心使用牛心包补片缝合238例患者(256例次)CEA数据,统计分析补片相关并发症(再狭窄、感染、动脉瘤生成)以及早期远期(12~144个月随访)临床结局。该组术后30d卒中发生率1.2%(3/256),无一例死亡,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发生率3.5%(9/256),颅神经损伤发生率4.3%(11/256)。

  • 标签: 远期结果 临床结局 卒中发生率 再狭窄 血管缝合 损伤发生率
  • 简介:目的比较伴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差异,并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U)、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与代谢综合征(MS)发生关系。方法选择自2013年3月-2015年5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100例高血压患者研究对象,其中伴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HTN合并MS组)5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HTN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晨尿白蛋白/肌苷比(ACR)及血浆vWF水平有无差异。结果HTN合并MS组患者血浆vWF水平及UAE较HTN组高(P〈0.05),两组患者ACR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UAE与ACR显著相关(r=0.574,P〈0.05),而两者与vWF间无明显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BMI)、三酰甘油(TG)、UAE、血浆vWF水平与是否伴发MS具有关联性。结论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伴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MAU血浆vWF水平增加,且MAU与血浆vWF对代谢综合征发生有促进作用。

  • 标签: 代谢综合症 高血压 尿微量白蛋白 假性血友病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症状性单纯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卒中复发、临床预后及血管动态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症状性单纯MCA狭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及血管影像资料,并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同侧卒中复发及血管动态改变情况。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其中16例(20.0%)随访期出现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56例(70.0%)6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70例完成脑血管评估患者中,27例(38.6%)随访期出现血管狭窄程度动态改变,其中进展12例(17.1%),缓解15例(21.4%)。结论症状性单纯MCA狭窄患者首次缺血性卒中后有较高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但相对临床神经功能恢复良好;首次缺血性卒中后6个月内大部分患者血管状态稳定,但有部分患者可出现血管狭窄进展或缓解。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狭窄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缺血性卒中
  • 简介:癫痫是一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其有效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而且大多数患者用药疗程长,部分患者需终身服药。卡马西平与丙戊酸类药物均为一线抗癫痫药物,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丙戊酸类药物主要有丙戊酸钠、丙戊酸镁、丙戊酰胺。二者对肝脏及血液系统均有潜在影响,而且可能发生皮疹,尤其卡马西平可能发生致死性剥脱性皮炎。

  • 标签: 丙戊酸钠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 卡马西平 类药物 抗癫痫药物 神经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