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低氧血症对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68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按动脉血氧分压的水平分成3组。测定各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并分析其PaO2与血清心肌酶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重度低氧血症组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明显高于中度低氧血症组和轻度低氧血症组(P〈0.01)。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PaO2水平与对应的血清心肌酶呈直线负相关(r=-0.67~-0.87,P〈0.01)。结论:低氧血症可导致COPD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增高,且动脉血氧分压与相应的心肌酶呈直线负相关。

  • 标签: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低氧血症 酶类
  • 简介:目的观察1级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ies,baPWV)和血浆内皮微颗粒(endothelialmicro—particles,EMPs)变化的规律及意义。方法人选高血压1级患者63例,给予降压药物治疗后,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60、120d的血压、baPWV和EMPs水平及血清内皮素-1、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浓度。结果63例高血压1级患者治疗前后在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等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高血压药物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循环EMPs水平、baPWV水平及血清内皮素-1、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baPWV及lg—EMPs与收缩压(r=0.846,0.597:P〈0.001)、舒张压(r=0.619,0.428;P〈0.001)及血清内皮素-1(r=0.803,0.454;P〈0.001)、高敏c反应蛋白(r=0.801,0.569;P〈0.001)、白细胞介素-6(r=0.844,0.567;P〈0.001)浓度呈正相关,与一氧化氮浓度呈负相关(r=-0.482,-0.127;P〈0.001)。患者baPWV与lg.EMPs呈正相关(r=0.583,P〈0.001)。结论在1级高血压患者中开展baPWV监测对于评估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 标签: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脉搏波传导速度 循环内皮微颗粒
  • 简介:目的了解3634例健康体检者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武警总医院的健康体检者3634例,其中男性2421例,女性1213例,年龄35-85岁,平均(51.9±10.1)岁。根据baPWV值,分为baPWV〈1400cm/s组(2031例)和baPWVd〉1400cm/s组(1603例)。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体质指数(BMI)、血压(B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U-MA)等。结果与baPW〈1400cm/s组比较,baPWV〉1400cm/s组BMI、BP、FPG、TG、TC、LDL-C、hs-CRP、Hcy、U-MA以及Cys-C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aPWV异常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5.161,95%CI:3.943-6.757)、收缩压(OR=3.592,95%CI:2.538-5.084)、舒张压(OR=3.413,95%CI:2.377-4.901)、空腹血糖(OR=1.681,95%CI:1.237-2.283)、TG(OR=1.420,95%CI:1.075-1.87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656,95%CI:1.010-2.716)、尿微量白蛋白(OR=1.451,95%CI:1.032-2.040)。结论年龄、BP、FPG、U-MA、LDL-C、TG为脉搏波传导速度异常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脉搏波传导速度 心血管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及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住院的121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9例)和正常对照组(62例),再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冠心病组分为单支(30例)、双支(14例)、多支病变组(15例),比较各组SUA及baPWV,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SUA浓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正常、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分别为(349.26±96.58)μmol/L、(400.37±70.96)μmol/L、(517.57±85.26)μmol/L、(602.60±77.03)μmol/L(P<0.05或<0.01);baPWV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baPWV显著升高[(1499.04±193.82)cm/s比(1885.32±319.73)cm/s、(2036.00±406.40)cm/s、(2171.03±348.53)cm/s],且双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baPWV是冠心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11,14.008,P=0.000)结论:血尿酸水平及脉搏波速度对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尿酸 脉搏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振荡(HRT)的变化。方法90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和冠心病非心肌梗死(CHD)组(各组均为30例),记录24h动态心电图,计算振荡起始(TO)及振荡斜率(TS)。结果AMI组TO和TS皆异常,分别为(0.018±0.013)ms/RR和(1.73+0.54)ms/RR);CHD组[分别为(-0.042±0.012)ms/RR和(20.30+2.84)ms/RR]与OMI组[分别为(-0.018±0.008)ms/RR和(8.70±2.16)ms/RR]皆在正常范围;三组TO及,TS值比较以及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非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RT趋于异常。

  • 标签: 心率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塞
  • 简介:自1994年以来,我院共安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31台次,并作1~72个月的随访。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有无并发症及副作用,及是否处于最佳状态,予以调整有关参数。1资料与方法31例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65.7±11.3)岁。其中冠心病27例、心肌病3例、心肌炎1例。心律失常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9例,Ⅲ°房室传导阻滞

  • 标签: 心脏起搏 阈值 变化
  • 简介:急性脑出血(ACH)者临床上可出现类似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表现,称为脑心综合征.现对我院5年来收治的130例ACH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 标签: 急性脑出血 心电图 诊断 预后 脑-心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耳分泌物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更加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取242例中耳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病原菌进行鉴定与药敏实验。结果242份标本中215例检出病原菌,阳性检出率88.7%,分离病原菌251株,其中36份标本为2种细菌混合感染。检出革兰氏阳性菌154株占(61.4%),革兰氏阴性菌65株(27.1%),真菌32株(12.7%)。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8株(51%)与铜绿假单胞菌37株(14.7%)。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利福平,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替考拉林,头孢西丁的敏感率分别为95.3%,95.3%,100%,76.6%,79.7%,96%,100%,89.8%。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哌酮,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他啶,氨曲南,替卡西林的敏感性分别为94.6%,86%,86.5%,89.1%,100%,91.9%,94.6%,89.1%。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我院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原菌。为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 标签: 中耳炎, 分泌物, 药敏试验, 病原菌
  • 简介:目的:探讨全国冠心病发病率最高的青岛地区居民的血脂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6年~1999年1733名健康者查体的血脂水平。结果: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均值1997年比1996年增高(P〈0.05)。而1997年以后的TC逐年显著降低(P〈0.01)。结论:生活方式的改善降低了青岛地区居民的血脂水平。

  • 标签: 血脂 冠心病 饮食疗法 生活方式 高脂血症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肌钙蛋白I(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变化,分析RFCA对心肌组织的损伤,比较两者对检测心肌微损伤的效能.方法对30例经全面检查均无其他器质性疾病者,于术前、术后12~18h采血,样本于当日行TnI和CK-MB检测.结果术前TnI均<0.2ng/ml,术后26例TnI升高,占86.6%.CK-MB术前均阴性,术后9例阳性(>5.9ng/ml),占47.3%,(P<0.01).结论RFCA可致心肌损伤,但范围亦小.在检测心肌微损伤方面,TnI敏感性高于CK-MB.

  • 标签: 射频消融 TNI 检测 肌钙蛋白I 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
  • 简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患者的营养和脂代谢状态已遥渐受到人们重视。肺心病患者由于通气功能障碍,造成长期缺氧、酸中毒、加之摄入减少、易引起营养不良、机体代谢紊乱,影响康复。为探讨肺心病患者血浆脂蛋白的代谢特点,本文观察了肺心病患者的血脂变化,并与健康正常人及肺心病台并冠心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 标签: 肺心病患者 血脂变化 临床意义 通气功能障碍 正常人 脂代谢
  • 简介:目的观察直立调节性障碍儿童自主神经功能情况。方法平卧位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并测血压,然后安静直立10min后再作复查心电图并测血压。结果阳性率达85%,直立试验阳性儿童由直立位转为平卧位,头晕、心慌、恶心等症状均消失或缓解。结论直立调节性障碍是儿童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引起。

  • 标签: 直立调节性障碍 心电图 血压直立试验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内皮细胞舒张因子(EDRF),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肿瘤坏死因子(TNF)血浆中的含量。方法测定4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8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浆EDRF、vWF、TNF含量,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1)急性期脑梗死患者vWF、TN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EDRF明显降低(P〈0.01)。(2)大梗死组与小梗死组相比较,vWF、TNF水平升高和EDRF水平下降均有显著差异(P〈0.01)。(3)急性期脑梗死患者vWF升高与TNF呈正相关(r=0.72、P〈0.01),vWF升高与E.DRF呈负相关(r=-0.74,P〈0.01)。(4)恢复期脑梗死患者vWF、TNF及EDRF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 标签: 脑梗死 内皮细胞舒张因子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 简介:目的: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清除前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的病理学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配伍组设计,分为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大鼠,每组中各有1只大鼠取自同一窝别,体重相似。采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凝固动脉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血肿清除组大鼠术后30min注入尿激酶清除血肿。术后6h用墨汁-右旋糖酐溶液于升主动脉灌注脑组织。用M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大鼠紧邻血肿部位1mm2区域组织内的平均微血管直径,计算微血管密度指数。结果:血肿组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明显减少,微血管断裂、僵直、变细、血流淤滞。早期血肿清除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大致恢复正常,微血管变细、僵直及墨汁浓集现象基本消失。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假手术组血肿周围微血管平均直径分别为(10.4±2.4)、(19.8±2.0)、(19.6±1.7)μm;微血管密度指数为0.025±0.007、0.264±0.044、0.214±0.020。血肿组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平均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肿清除组与假手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组平均微血管密度指数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肿周围组织内存在微循环障碍。超早期血肿清除可明显改善血肿周围组织的微循环状态。

  • 标签: 脑出血 微循环 大鼠 血肿清除术
  • 简介:目的:应用血管内多普勒导丝测量血流速度(DFV)评价冠脉造影血流TIMI分级(TIMI-FG)及其计帧值(TIMI-FC)的准确性.方法:在11只猪的冠脉狭窄模型和36例冠脉造影及17例行血管介入治疗的病人,比较TIMI-FG、TIMI-FC与DFV的相关性.结果:①随着动物模型充盈球囊造成血管狭窄程度的加重,DFV减慢、TIMI-FG下降、TIMI-FG变大,P均<0.01;②17例病人25支血管在介入治疗后,DFV增加,TIMI-FG上升,TIMI-FC变小(P<0.05~<0.01);③TIMI-FC与DFV呈负相关(冠心病人r=-0.49~0.58,猪r=-0.41);而TIMI-FC变化差值与DFV变化差值相关性则有提高(冠心病人r=-0.62~0.66,猪r=-0.71).结论:冠脉造影TIMI-FC推测冠脉血流速度具有一定准确性,对血流速度变化的推测更佳.

  • 标签: 冠状动脉 血管内多普勒导丝 血流速度 TIMI分级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脉搏波速度(PWV)与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纳入≥70岁人群1701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验,测量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观察cfPWV与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cfPWV水平随血压水平升高而升高,在高血压、脑卒中、心肌梗死和糖尿病患者中cfPWV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入选者和脑卒中、心肌梗死和糖尿病人群中,年龄、男性、平均动脉压、心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cfPWV呈正相关(P〈0.001),体重指数与cfPWV负相关。结论在老年人群中,cfPWV与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 标签: 脉搏波传导速度 高血压相关疾病 危险因素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大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大于无心律失常组.结论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心律失常 预测 临床应用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h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昼夜节律呈杓型组(76例)与昼夜节律呈非杓型组(85例).观察患者入院、发病90d时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及神经功能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患者入院时NIHSS分别为(12.9±6.7)分、(12.8±6.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入院90d时,分别为(7.4±4.1)分、(10.0±4.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入院时与90d时BI评分差值,杓型组患者为(38.4±18.4)分,非杓型组患者为(19.7±11.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均较血压昼夜节律杓型组差.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影响脑梗死的预后.

  • 标签: 血压昼夜节律 高血压患者 非杓型 急性脑梗死 预后 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