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营养学指标对β-淀粉样蛋白(Aβ)显像阳性的阿尔茨海默病(AD)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变性病科记忆痴呆门诊就诊的AD患者40例作为AD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示踪剂为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及11C标记的匹兹堡化合物B,以确定符合AD的病理改变。另外选同期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相匹配的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认知正常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D的影响因素。结果AD组血清总蛋白[(69.23±3.28)g/Lvs(72.49±5.44)g/L]、维生素B12[(415.76±192.71)ng/Lvs(545.24±316.86)ng/L]及体质量指数[(22.77±2.70)kg/m2vs(24.67±3.59)kg/m2]均低于认知正常组(P〈0.05,P〈0.01)。在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及血管危险因素后,较低水平的血清总蛋白(OR=0.846,P=0.004)、叶酸(OR=0.833,P=0.020)及体质量指数(OR=0.817,P=0.042)与AD独立相关。结论较低水平的营养学指标可能加重AD发生与发展。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中低收入地区的中老年人应进行营养状况调查,并给予相应的膳食指导,可能对预防AD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营养不良 淀粉样Β蛋白 叶酸 人体质量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及血压变异性(bloodpressurevariability,BPV)与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来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就诊的65~80岁老年患者220例,按照ABI数值将所有老年人分为正常ABI组(ABI〉0.9)和异常ABI组(ABI≤0.9或ABI〉1.3),其中正常ABI组121例,异常ABI组119例。比较两组患者24h动态血压参数和BPV参数。按照血压高低将患者分为高血压组(95例)和非高血压组(125例),分析比较两组BPV参数及ABI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B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组24h收缩压BPV、夜间收缩压BPV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ABI组24h舒张压、白天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h收缩压BPV明显低于正常ABI组,夜间收缩压BPV明显高于正常A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BPV是AB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的舒张压、夜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BPV是影响ABI的独立危险因素,BPV与ABI明显相关,平稳控制血压对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 标签: 高血压 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 踝臂指数 血压变异性
  • 简介: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法与肺动脉导管(PAC)法监测心脏容量负荷与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一致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45例患者,术中分别采用TEE及PAC监测右室舒张末期容量(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量(RVESV)和右室射血分数(RVEF),比较两种方法监测数据的一致性。结果:与基础值比较,TEE和PAC法均显示,负荷后RVEDV[TEE:(38±6)ml比(51±9ml),PAC:(153±17)ml比(188±19)ml]、RVESV[TEE:(19±4)ml比(33±5)ml,PAC:(92±16)ml比(110±23)ml]均显著增加(P均〈0.01),RVEF均无显著差异(P〉0.05)。PAC与TEE法在治疗前监测的RVEDV、RVESV、RVEF结果均具有良好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r=0.844、0.862、0.916,P均〈0.01),在治疗后监测的RVEDV、RVESV的相关系数显著降到0.6以下(r=0.552、0.579,P均〈0.05),RVEF的相关系数仍保持在0.8以上(r=0.892,P〈0.01)。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与肺动脉导管在临床监测中一致性较高,前者为非创伤性检查,便于临床采用。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导管插入术 Swan-Ganz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