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心血管危险因素、Framingham积分之间的关系。评估baPWV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44例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48例)与非冠心病组(96例),非冠心病组根据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分为正常对照组(46例)、危险因素组(50例)。应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baPWV。结果三组之间baP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校正年龄后,三组baPWV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baPWV与多重传统危险因素正相关。其中,年龄、收缩压为baPWV的独立预测因子,二者影响相当。baPWV与Framingham积分正相关(P〈0.01)。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别评价baPwV对冠心病诊断、冠心病高危人群筛查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8和0.944。结论baPWV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良好的相关,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对冠心病高危人群筛查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 标签: 脉搏波传导速度 Framingham积分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简介:目的:探讨上海郊区自然人群餐后2h血糖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方法:在上海市嘉定区选取2519名居民,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和尿的生化检查以及BaPWV的检测,按餐后2h血糖值四分位分组,分析餐后2h血糖水平与BaPWV的相关,以及动脉硬化患病情况。结果:①随着餐后2h血糖水平的升高,4组BaPWV值总体呈显著增高趋势,分别为(1429.85±401.90)、(1425.70±383.31)、(1594.77±403.23)、(1709.11±399.05)cm/s;动脉硬化患病率依次升高,分别为15.40%、16.42%、27.97%、40.57%,组间趋势明显(趋势P〈0.0001)。②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餐后2h血糖水平与BaPWV正相关忙0.25514,P〈0.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餐后2h血糖是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906,P=0.0008)。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后,与餐后2h血糖值下四分位组比较,第3、4分位组动脉硬化的患病风险逐渐升高,比值比(OR)[95%可信区间(CI)1分别为1.669(1.098~2.539)、1.713(1.094-2.682),趋势P=0.0036。结论:上海市嘉定区人群中,餐后2h血糖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餐后2小时血糖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观察射频消融犬心房间传导通道阻断后电生理改变.方法对10只犬心房间传导通道阻断前后心房不应期,不应期离散,以及心房间传导时间进行测量并比较.结果心房间传导通道的阻断未使心房不应期和不应期离散度明显改变,但使心房间传导时间明显延长,体表心电图P波间期延长(P<0.05).结论心房间传导通道阻断使心房激动模式改变,体表心电图P波间期延长可作为成功消融阻断的一个辅助判断标准.

  • 标签: 射频消融 心房间传导通道 心房电生理 通道阻断 房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了解AMI时AVB的发生和转归。方法对139例AMI中合并AVB发生率,梗塞发生部位和AVB的转归分析。比较AMI合并AVB的死亡、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合并AVB26例(18.7%),其中下(后)壁AMI合并AVB高于前壁AMI(P〈0.01);合并AVB者的病死率、休克发生率和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均高于不合并AVB者;合并AVB者65.4%可完全消失。其中94.1%在2周内消失。结论下(后)壁AMI应尽量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负肌力作用较强的药物,积极治疗3周后AVB不消失,而又有心脏起博指征,方可安装起搏器。

  • 标签: 心肌梗塞 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他克莫司对大鼠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肝细胞内磷酸化AKT表达的影响,探寻他克莫司导致血糖升高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89.83±4.44)g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他克莫司4mg·kg-1·d-1灌胃)和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月测量大鼠体重,行尾静脉穿刺取血测其空腹血糖和他克莫司血药浓度。5个月后,在空腹状态下将2组大鼠分别处死,行心脏穿刺取血,4%多聚甲醛体内灌流分别取出胰腺组织和肝脏组织,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大鼠的血清胰岛素水平,行胰腺组织病理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肝细胞浆质中磷酸化AKT的表达。结果①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的体重均呈持续增长,在第3、4、5个月时,实验组大鼠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且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大鼠空腹血糖呈持续增长趋势。在第3、4、5月时,实验组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大鼠的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④实验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其胰导管均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且出现胰岛细胞数量减少、坏死及空泡样变;⑤实验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其肝细胞浆质内可见磷酸化AKT明显被抑制。结论他克莫司可导致胰岛细胞坏死,胰岛细胞数量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抵抗增加,从而导致大鼠血糖升高。他克莫司减少大鼠肝脏组织磷酸化AKT的表达,提示可能通过影响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导致胰岛素抵抗,引起血糖升高。

  • 标签: 移植术后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大鼠 他克莫司 磷酸化AKT
  • 简介:目的:探讨上海郊区非糖尿病人群中低水平清蛋白尿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方法:在上海市嘉定区选取1548名正常清蛋白尿[尿清蛋白/肌酐(UACR)〈30mg/g]的非糖尿病居民,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和尿的生化检测以及baPWV检测,分析人群UACR水平与baPWV的相关。结果:①按UACR值四分位分组,随着UACR水平的升高,UACR下四分位组到上四分位组的baPWV值分别为(1459±280)、(1506±311)、(1554±349)、(1621±349)cm/s;动脉硬化患病率分别为51.93%(202/389)、57.25%(221/386)、65.03%f251/386)、71.32%(276/387),组间趋势明显(趋势P〈0.0001)。②Pears013-相关分析显示,baPWV与UACR呈显著正相关(r=0.190,P〈0.0001)。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Al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估测。肾小球滤过率、高血压、目前吸烟、目前饮酒、是否大量运动等传统心血管影响因素后,与下四分位组相比,UACR位于第2、第3及上四分位组患动脉硬化的风险逐渐增高,比值比(0R)[95%可信区间(CI)1分别为1.50(1.04-2.151、1.63(1.12-2.36)和1.67(1.13-2.49),趋势P=0.0304。结论:非糖尿病人群中,UACR在参考范围内的微量增加与baPWv升高明显相关,低水平清蛋白尿是非糖尿病人群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低水平清蛋白尿 肱踝脉搏波传播速度 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臂一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风险的相关。方法:收集我院内分泌代谢病科门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0例,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测、ba-PwV检测、眼底检查.并将ba-Pwv按照三分位分组.分析ba-Pwv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结果:①根据ba-PWV水平按照三分位分组,每组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分别为5.6%(18/3191、11.0%(35/319)、14.2%(45/319),组间趋势明显(趋势P=0.0004)。②多元Logi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化血红蛋白(HbA.。)、糖尿病病程、使用降糖药物治疗呈显著正相关,比值比fOR)分别为1.35、1.07和2.59(均P〈0.001):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OR=0.96,β=-0.04l,P=-0.01)。③校正多种影响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下三分位组相比,ba—Pwv位于第2、第3三分位组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风险显著增高.OR[95%N信区IN(CI)]分别为2.34(1.20~4.57)、2.89(1.33,6.191,趋势P=-0.0091。结论: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ba—PWV异常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因此.对ba-PwV的测量可用于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风险。

  • 标签: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简介:<正>10例心房扑动(AFL)患者,男性7例,女性3例,平均(53±10)岁;13例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AVNRT)患者,男性5例,女性8例,平均(51±11)岁。对两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电-解剖标测、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分别以周长为600、400、和300ms在冠状静脉窦(CS)起搏的情况下测量AFL和

  • 标签: 心房扑动 三尖瓣环 房间隔 生理意义 AVNRT 电生理检查
  • 简介:人类遗传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鉴别那些能改变基因表达水平的多态.通过对不同个体外显子序列的重新测序,可较容易地将编码区的多态进行分类[1],而调控SNPs因陷于基因附近的多态"海洋"中,很难被准确描述[2].因此需要很多不同的策略来建立调控多态的数据库.

  • 标签: SNPS 调控性 基因表达水平 人类遗传学 多态性 外显子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进展而表现不一,主要包括单纯脂肪肝、非酒精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脂肪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美国成人NAFLD发病率接近20%。日本为21.8%,韩国为24.6%,我国成人NAFLD发病率为12.6%~25%。美国12~18岁青少年NASH发病率为3.0%,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营养治疗 代谢综合征
  • 简介:系统红斑狼疮(SLE)是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因不明(见MEDICINE30:10,6)。英国的发病率是27/10万;尽管任何年龄组均可发病,但该病主要发生于40岁以下女性。明显的肾损害者在SLE中至少占1/3,是最常见的严重表现。肾损害是美国风湿病学会推荐的11条诊断标准具备4条才能支

  • 标签: 狼疮性肾炎 环磷酰胺 糖皮质激素 霉酚酸酯 妊娠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胰腺冷冻前后其血液生化指标和组织变化,为胰腺癌冷冻疗法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将15只正常猪分为深度冷冻组(5头)、浅度冷冻组(5头)、不冷冻组(3头)和正常组(2头).麻醉后开腹暴露猪胰腺,将氩氦冷冻治疗系统探针插入胰腺,深、浅冷冻组分别采用100%和10%的氩气输出功率,冷冻温度分别为-130~-140℃和-110~120℃,形成直径15~20mm的冰球,然后输入氦气,复温至10~20℃,维持3min,重复冷冻-复温一个循环.不冷冻组仅插入探针,正常组仅开腹、关腹.检测实验前后血淀粉酶、IL-6、C反应蛋白(CRP)含量,第7天处死动物取胰腺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胰腺的冷冻部位呈黑褐色坏死区,与未冷冻组织有明确界限;镜下见冷冻中心区及侧中心区有明显组织坏死,超微结构全部被破坏、消失,线粒体断嵴脱颗粒,粗面内质网脱颗粒.13头(86.7%)猪术后血淀粉酶增高,多数在第6天降至正常.5头猪(33.3%)血IL-6轻度增高.各组血清CRP水平均无明显改变.所有实验动物均健康存活直到被处死.结论冷冻对实验动物胰腺组织有明确的致死性消融作用,该疗法安全良好,无严重并发症.

  • 标签: 胰腺肿瘤 冷冻疗法 动物实验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代谢高血压的概念传统上高血压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前者占90%以上,后者约10%,而常见的高血压继发因素有肾实质性疾病、肾血管病、心脏瓣膜病变、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贫血、内分泌疾病、颅脑病变、大动脉炎、妊娠、红细胞增多症和某些药物因素等。一些代谢危险因素,

  • 标签: 高血压 代谢综合征 代谢性高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LSG)对肥胖伴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及代谢紊乱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LSG手术的108例重度肥胖伴N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66例,男性42例,平均年龄(32.5±10.5)岁,术前体质量指数(BMI)39.2±5.2。观察术前和术后1、3、6及12个月的人体各项基础指标、糖代谢指标及胰岛素分泌水平、脂代谢指标、肝脏酶谱及脂肪肝变化。手术前、后临床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12个月患者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降低(均P〈0.05)。术后3个月,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增加,而空腹血糖(FPG)水平显著下降。术后12个月.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术前下降明显(均P〈0.05)。术前肥胖并肝功能异常者63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吖一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术后3个月完全恢复正常。完成1年随访的患者中20例NAFLD患者完全康复,部分患者得到显著改善。结论:LSG在有效减重的同时,能显著改善NAFLD、肝功能异常及糖、脂代谢紊乱。

  • 标签: 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 肥胖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功能异常
  • 简介: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外科医师Dudrick首先在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并应用于临床,此方法能维持机体基本生理功能并促进生长,现已成为处理危重患者的常规手段。然而,TPN会导致很多并发症,其中非酒精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随着TPN配方的改进,如增加脂肪含量、降低葡萄糖含量、氨基酸制剂的改进、脂肪乳剂等,NAFLD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仍是TPN最突出的问题。

  • 标签: 全胃肠外营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肝 脂质代谢紊乱
  • 简介:非酮症高渗糖尿病昏迷(NHHDC)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临床特点是严重的高血糖、高渗透压引起组织明显脱水和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本病死亡率极高。近年来,虽说提高了对本病的认识而病死率有所下降,但仍在15%左右,故不容忽视。现将2003年一年收治的9例NHHDC病人诊治报告如下:

  • 标签: 非酮症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治疗 并发症 临床特点
  • 简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的2个主要的突变基因(PKD1和PKD2)已被识别。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的突变基因在2002年已被识别,它编码的是一种功能不详的蛋白——纤维囊素。致病基因的识别使具有复杂多变表型的众多肾疾病予以分子学上的重新定义

  • 标签: 遗传性肾病变 致病基因 治疗 染色体 肾结构
  • 简介:非压迫脊髓疾患(表1)多种多样,对许多病例而言,如果未完全排除压迫性疾病就不能做此诊断。起病急与不急对鉴别诊断没有帮助,因为急性起病可以是脊髓血管性疾病的特征,也常见于急性横贯脊髓病。起病时出现的神经根痛症状可能提示压迫性病变,但类似的情况也可见于病毒性横贯脊髓炎。几乎所有的病例都需要通过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来排除压迫性疾病。

  • 标签: 压迫性 疾患 脊髓血管性疾病 横贯性脊髓病 横贯性脊髓炎 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