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URP病人围术期使用健康宣教路径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3年11月我科住院手术治疗的72例TURP患者设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4月-2014年10月78例TURP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宣教,重点放在深静脉血栓预防上,观察组使用健康宣教路径。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8),病人动作执行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00),两组病人出血停止时间无差异性(P>0.05).结论健康宣教路径的使用能够改善护士及病人行为随意性的现状,不会引起前列腺窝手术创面的活动性出血,但科有效预防TURP术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 标签: 健康宣教路径表 TURP 深静脉血栓预防
  • 简介:目的:利用肺核素影像扫描检查及肺动脉造影等其它临床手段,对肺血栓栓塞症(PTE)进行明确诊断;从临床基础探讨PTE致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3~2002年间,我院37例肺血栓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在37例患者中,进行核素影像明确诊断32例(86.4%).在21~50岁年龄段,女性发病率小于男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51.4%)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结论:核素影像仍是目前首选的诊断肺栓塞的筛选手段,其结果有较重要的诊断或排除诊断意义.女性PTE的发病年龄晚于男性,与雌激素降低胆固醇血浓度及月经周期改变凝血机制等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主要的危险因素,与PTE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核素影像诊断 临床资料 PTE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二次经尿道电切加术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首次接受电切术治疗浅性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每周进行1次灌注治疗,6周后延迟至每月1次,治疗1年,观察组术后5周左右进行二次经尿道电切加术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后续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以及大量出血、电切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都取得了成功,膀胱肿瘤切除率达到了100%,在随访期间内,观察组仅有8例患者复发,占2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8.57%)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电切术相比,二次经尿道电切加术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治疗浅性膀胱肿瘤同样安全、有效,肿瘤的复发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二次经尿道电切 粘膜下注射 吡柔比星 表浅性膀胱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胃壁固定技术,再扩大胃造瘘口,置入更大直径胃造瘘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选择有PEG指征的60例患者,先行胃壁固定术,根据扩大胃造瘘口的术式随机分为A、B、C三组,采用胃造瘘套件穿刺针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A组,采用5mm的trocar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B组,采用10mm的trocar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C组,对比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胃造瘘操作时间、患者术前1d与术后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的营养指标。结果A组及B组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C组术后出现造瘘口渗漏及造瘘口周围炎1例;三组实验操作时间比较,A组操作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实验组术后第1天营养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及第14天营养指标均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行胃壁固定术,可以根据患者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直径的胃造瘘管经腹壁直接置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经胃造瘘管输注营养物的依从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A组更安全、操作时间更短,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胃壁固定术 内镜 胃造瘘术 胃造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