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干扰素雾化在治疗小儿手足口中的效果。方法:分析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216例小儿手足口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108例。本研究常规组患者配合常规治疗方式,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干扰素雾化治疗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结果:经护理后,实验组皮疹、低热、进食时间,以及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雾化在治疗小儿手足口中的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干扰素雾化吸入 小儿手足口病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体检者实施慢病风险评估及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 抽取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间我院受检者 226名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其中 113名纳入对照组,接受慢病风险评估 +自我管理,其余 113名纳入实验组,接受慢病风险评估 +健康管理。分析管理前、后的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以及慢性病发病情况。结果 管理前,两组的不良生活方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管理后,两组的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差异明显( p<0.05);管理前,两组的慢性病发病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管理后,两组的慢性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 p<0.05)。结论 对体检者实施慢病风险评估 +健康管理的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体检 慢性疾病 健康管理 风险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抽取2019年7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表格法进行分组,每组30例,A组采取常规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运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前,A、B组丙氨酸转氨酶、血清白蛋白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丙氨酸转氨酶高于A组、血清白蛋白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运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聚乙二醇干扰素 慢性丙型肝炎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精神科安全护理中采用预见性风险评估的具体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度我院收治的60例精神科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方法和预见性风险评估模式将其随机分组,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研究对象,每组患者人数保持一致。利用观察对比的方法,研究精神科患者采用这两种方法之间的效果差异。结果:采用预见性风险评估模式的观察组患者在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方面的数据,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科患者采用预见性风险评估模式,可以使患者的护理安全性及满意度均得到较好的改善,其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方法。

  • 标签: 预见性风险评估 精神科 安全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设计并评估一套综合康复护理方案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选取了6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综合康复护理,包括神经康复训练、职业治疗、心理支持和家庭护理指导等。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两组均进行为期12周的护理。采用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肌力测量和患者满意度调查来评估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在肩关节功能、肌力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结论:综合康复护理方案能显著提高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增强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综合康复护理 康复效果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评估肝炎肝硬化病人围手术期采用全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22年8月—2023年8月期间接收的8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原则分为参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参照组采取全静脉麻醉方案,实验组采取静吸复合麻醉方案,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结果:麻醉后,实验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与全静脉麻醉相比,在围术期内采取静吸复合麻醉方法更能降低对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

  • 标签: 肝炎肝硬化 围手术期 全静脉麻醉 静吸复合麻醉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56例的护理干预方式。方法:将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本院入院治疗,并应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共计56例作为研究对象,划分为观察护理组、对照护理组,对照护理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方式,包括情绪安抚、安全防护、加强巡回、环境护理等,观察护理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措施,采用简明生活质量评分表对两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来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护理组,在生活质量评分上,两组护理前无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护理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护理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采用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值得在此类患者群体中推行。

  • 标签: 干扰素 慢性丙型肝炎 护理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在尿毒症继发甲旁亢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尿毒症继发甲旁亢患者共70例,随机分2组比对,对照组以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BUN、Scr、甲状旁腺素、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BUN、Scr、甲状旁腺素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于尿毒症继发甲旁亢的治疗效果确切。

  • 标签: 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尿毒症继发甲旁亢患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在90岁以上高龄老人中更为普遍。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状况、多重疾病和药物治疗的复杂性,房颤管理对于这个特殊人群来说具有挑战性。长期抗凝治疗作为房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方面被广泛应用。

  • 标签: 长期抗凝治疗 房颤管理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恩替卡韦联合长效干扰素对乙肝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9年8月~2021年8月到我院就诊的76例乙肝患者。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每组均为38例。参照组行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长效干扰素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长效干扰素的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建议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 标签: 乙肝 恩替卡韦 长效干扰素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围绕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估和监控体系进行深入探讨。介绍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和特性,探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包括毒理学评价和致敏性评价。阐述食品添加剂的监控体系,包括监管法规和标准、溯源和追踪、监督抽查和检测以及安全事故处置等方面。本文的目标是提供一份全面的食品添加剂安全管理参考,为食品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 标签: 食品添加剂 安全评估 毒理学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 进一步研究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优势, 为未来进一步提高结核病检出率奠定基础。方法 138 例患者, 分别接受结核菌素皮肤过敏试验与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特异度 ; 不同结核病患者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诊断准确率。结果 138 例患者, 病理确诊结核病 42 例, 非结核病 96 例。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为 85.71% ( 36/42 )、特异度为 90.63% ( 87/96 ), 均高于结核菌素皮肤过敏试验的 66.67% ( 28/42 )、 80.21% ( 77/96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肺结核患者 27 例, 肺外结核患者 15 例。肺外结核患者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诊断准确率为 100.00% , 高于肺结核患者的 77.78%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方法满足结核病临床诊断的需求, 该诊断方法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 并且还具有操作步骤简单、结果精准等优点, 能够减少误诊、漏诊等情况发生, 为结核病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奠定基础,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技术 ; 结核病 ; 结核菌素皮肤过敏试验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study the advantages of in vitro release of interfero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in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detection rate of tuberculosis in the future. Methods 138 patients were tested by tuberculin skin allergy test and interferon relea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th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ELISA for ifn-ifn-release in vitro in different tuberculosis patients was compared. Results of the 138 patients, 42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y and 96 were non tuberculosis.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ELISA were 85.71% (36 / 42) and 90.63% (87 / 96)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66.67% (28 / 42) and 80.21% (77 / 96) of tuberculin skin allergy test. There were 27 cases of tuberculosis and 15 cases of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ELISA was 100.00%, higher than that of 77.78% (P < 0.05). Conclusion the ELISA method of interferon releasing in vitro can meet the needs of clinical diagnosis of tuberculosis. This method has higher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simple operation steps and accurate results, which can reduce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 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earl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Therefore,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