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常见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临床恶性肿瘤中辅助诊断的意义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某肿瘤专科医院2019 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门诊输液室分区管理和警示标志在输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方法将在我院门诊输液室(2019年01月-2019年04月时期)收治门诊输液患者总计437人次,采取常规输液管理模式设置为对照组。2019年05月开展分区管理,应用于(2019年05月-2019年08月时期)收治门诊输液患者总计453人次,设置为管理组。对照两组患者未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率,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率、依从性与投诉率。结果管理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未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率分别为(0.22%&9.84%),管理组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率(99.78%&93.36%),依从率(99.56%&92.22%),投诉率(0%&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患者管理中,采取输液室分区管理和警示标志,可明显减少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提升患者对护理管理的依从性,减少门诊投诉,效果理想。

  • 标签: 门诊输液室 分区管理 警示标志 输液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门诊输液室分区管理和警示标志在输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方法:将在我院门诊输液室( 2019年 01月 -2019年 04月时期 )收治门诊输液患者总计437人次,采取常规输液管理模式设置为对照组。 2019年 05月 开展分区管理,应用于(2019年 05月 -2019年 08月时期 )收治门诊输液患者总计453人次,设置为管理组。对照两组患者未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率,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率、依从性与投诉率。结果:管理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未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率分别为( 0.22%&9.84%),管理组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率( 99.78%&93.36%),依从率( 99.56%&92.22%),投诉率( 0%&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患者管理中,采取输液室分区管理和警示标志,可明显减少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提升患者对护理管理的依从性,减少门诊投诉,效果理想。

  • 标签: 门诊输液室 分区管理 警示标志 输液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门诊输液室分区管理和警示标志在输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方法将在我院门诊输液室(2019年01月-2019年04月时期)收治门诊输液患者总计437人次,采取常规输液管理模式设置为对照组。2019年05月开展分区管理,应用于(2019年05月-2019年08月时期)收治门诊输液患者总计453人次,设置为管理组。对照两组患者未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率,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率、依从性与投诉率。结果管理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未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率分别为(0.22%&9.84%),管理组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率(99.78%&93.36%),依从率(99.56%&92.22%),投诉率(0%&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患者管理中,采取输液室分区管理和警示标志,可明显减少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提升患者对护理管理的依从性,减少门诊投诉,效果理想。

  • 标签: 门诊输液室 分区管理 警示标志 输液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护理要点。方法:运用抽样调查法从2020年1月到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行心肌损伤标志物诊断的患者中抽选60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护理,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肌损伤标志物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其不良反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并寻找早期诊断肾小管损伤的生物标志物,以期为DN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并分析了DN患者的临床数据、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肾小管损伤相关指标。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深入探讨了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此外,我们还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验证,筛选并验证了可能作为DN肾小管损伤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生物分子。结果:研究发现,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主要包括遗传因素、长期的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蛋白尿、炎症因子、细胞因子、激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障碍是DN肾小管损伤的主要病理特征。在早期诊断标志物方面,我们筛选出了多个与DN肾小管损伤密切相关的生物分子,如尿转铁蛋白(UTRF)、铜蓝蛋白(CP)以及新型脂肪因子Metrnl等。这些生物分子在DN早期阶段即出现异常表达,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DN患者肾小管损伤的机制,并筛选出多个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这些成果为DN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DN的发病机制,探索更多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DN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肾小管损伤 损伤机制 早期诊断 生物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受检者行PET/CT显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8例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而常规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肿瘤病灶的受检者按1:1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整体护理。参考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QLQ-C30),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情绪和记忆功能、生活质量自我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能够改善受检者生活质量,尤其是在情绪和记忆功能方面、生活质量自我评价方面。

  • 标签: 整体护理 PET/CT 生活质量 血清肿瘤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结局回溯性教育在首次体检肿瘤标志物阳性的老年人群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2年1-12月于我院体检科行健康体检且首次检出血清肿瘤标记物阳性的102名老年体检者为研究对象,体检登记尾号为双号者的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体检常规延伸护理,体检登记尾号为单号者为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结局回溯性教育。比较2组干预后的焦虑情绪、肿瘤标志物体检知识掌握情况、后续诊查依从性。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情绪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肿瘤标志物知识掌握度、后续诊查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将结局回溯性教育应用于首次体检肿瘤标志物阳性的老年人群中,可减轻老年体检者的焦虑情绪,提高其对肿瘤标志物知识掌握度及后续诊查依从性。

  • 标签: 老年体检者 梧桐模式 体检时间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癌应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检测系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1例结直肠癌患者、23例直肠良性疾病者、3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并分别纳入恶性组、良性组、健康组,全部进行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的诊断,比较三组阳性率及12种肿瘤指标的阳性率。结果:三组阳性率对比,恶性组70.59%(36/51),良性组21.74%(5/23),健康组3.33%(1/30),三组间均具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结直肠癌 肿瘤标志物 蛋白质芯片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急诊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与安全护理对策 。 方 法:选取本医院 2018年 12月至 2019年 12月的在岗的 110 名急诊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急诊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安全护理对策。 结果: 影响急诊护理安全因素的有护患沟通较差( 63.64% )、专业知识不足( 40.91% )、心理素质欠佳( 30.91% )、法律意识不强( 23.64% )、急救能力较差( 18.18% )。 结论:急诊护理人员应 加强医患沟通、 法律法规的学习、 技术业务培训等,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确保急诊护理安全

  • 标签: 急诊护理 安全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从护理安全管理出发,提出了在护理管理实践中如何及时地发现不良隐患、制定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的影响,以确保护理工作优质高效地进行。

  • 标签: 护理安全 隐患分析 安全防范
  • 简介:摘要:目标: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预防护理安全中的作用。方法: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800名入院患者被选定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400人。对照组提供日常护理,观察组提供护理安全管理。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安全风险的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满意度97.78%和对照组77.78%的差异在统计上很大,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大大低于对照组(P < 0.05),差异在统计上很大。结论:内镜患者安全管理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果,提高了护士对预防和控制不安全因素的认识,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减少了风险事件,并促进了临床应用。

  • 标签: 护理安全管理 内镜护理 安全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安全管理与安全隐患防范在影像科的应用效果。 方法 便利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在某三甲医院影像科就诊的12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安全管理与安全隐患防范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5%(3/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 (15/6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100%,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护理安全管理与安全隐患防范运用在影像科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影像科 护理安全管理 安全隐患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 实验将 针对护理安全隐患提示牌在护理安全中的作用进行调研分析。 方法: 实验选取了 201 9 年 1 月~ 2019 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安全护理对减少老年精神科安全隐患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精神科90例老年患者以性别分组,观察组安全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安全隐患发生率6.67%(3/45)、护理满意度95.55%(43/45)。对照组安全隐患发生率22.22%(10/45)、护理满意度为满意度84.44%(38/45)。统计差异显著(P

  • 标签: []护理安全管理 老年精神科 安全隐患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老年精神病学护理潜在安全危害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对照组进行常规精神科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护理的满意度。另外,对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护理安全危害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患者满意度为96%,对照组护理患者满意度为70%。 两者间差异显著(P

  • 标签: 护理安全管理 老年精神科 安全隐患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安全管理中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手术室接收的2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均为100例,分别实施常规手术管理和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安全管理中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可以提高患者安全,避免护患纠纷,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手术室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