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COPD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 2018年 3月到 2019年 3月到我院治疗的 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试验组(抑郁组)和对照组(非抑郁组),检测两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以及 FEV1/FVC,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以及 FEV1/FV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过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两组患者在社会保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性别、吸烟是 COPD抑郁的高危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与非抑郁人群相比,抑郁的 COPD患者病情更严重。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社会保障、自理能力等都与抑郁相关,而性别和吸烟则是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CPOD 抑郁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COPD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 2018年 3月到 2019年 3月到我院治疗的 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试验组(抑郁组)和对照组(非抑郁组),检测两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以及 FEV1/FVC,并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以及 FEV1/FV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过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两组患者在社会保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性别、吸烟是 COPD抑郁的高危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与非抑郁人群相比,抑郁的 COPD患者病情更严重。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社会保障、自理能力等都与抑郁相关,而性别和吸烟则是抑郁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CPOD 抑郁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PICC导管发生堵塞的危险因素,针对本科室23例PICC发生堵管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发生原因分析。根据危险因素分析进行PICC知识培训及操作技术指导。提高护士的操作能力、降低导管堵管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 PICC导管发生堵塞的危险因素,针对本科室 23例 PICC发生堵管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发生原因分析。根据危险因素分析进行 PICC知识培训及操作技术指导。提高护士的操作能力、降低导管堵管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患者压疮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择取 2017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 122例患者, 90例未发生压疮的患者纳入对照组, 32例发生压疮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而分析神经外科患者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32例发生压疮的患者中,其中 21例为Ⅰ期压疮、 10例为Ⅱ期压疮、 1例为Ⅲ期压疮。意识障碍程度、活动能力、 Braden评分、营养状态为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神经外科患者来说,压疮的发生通常是受到意识障碍程度、活动能力、 Braden评分、营养状态等因素影响,对于此可通过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压疮,减轻压疮程度。

  • 标签: 神经外科 压疮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传染科护理行为中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以及管理对策。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我院传染科发生感染危险事故10例护理行为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资料中的危险事故发生原因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该原因做出相应管理对策,对比采取管理对策前后感染危险事故的发生情况。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采取管理措施之后,传染科护理行为中危险事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仅为实施管理对策措施前的3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发生危险事故的3例护理行为中,引发危险事故的原因主要为针刺伤、交叉感染以及其他危险事故。结论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发生率相对较高,采取相应管理对策措施后,可有效降低感染危险事故的发生率,全面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键词传染科护理;感染危险因素;管理对策传染科是临床医学上较为重要的科室之一,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近年来感染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数量直线上升,这大大加大了传染科医疗人员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负担1。因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免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感染危险因素,这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为了减少感染危险因素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临床医学上对该科室护理行为中引发感染危险因素的相关原因做了具体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措施,以此来减少感染危险因素的发生率2。本文主要就是探讨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管理对策措施,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传染科护理行为中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以及管理对策。方法:选择 2017年 10月 -2018年 12月,我院传染科发生感染危险事故 10例 护理行为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资料中的危险事故发生原因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该原因做出相应管理对策,对比采取管理对策前后感染危险事故的发生情况。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采取管理措施之后,传染科护理行为中危险事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仅为实施管理对策措施前的3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在发生危险事故的 3例护理行为中,引发危险事故的原因主要为针刺伤、交叉感染以及其他危险事故。结论: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发生率相对较高,采取相应管理对策措施后,可有效降低感染危险事故的发生率,全面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键词】:传染科护理;感染危险因素;管理对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传染科护理行为中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以及管理对策。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我院传染科发生感染危险事故10例护理行为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资料中的危险事故发生原因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该原因做出相应管理对策,对比采取管理对策前后感染危险事故的发生情况。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采取管理措施之后,传染科护理行为中危险事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仅为实施管理对策措施前的3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发生危险事故的3例护理行为中,引发危险事故的原因主要为针刺伤、交叉感染以及其他危险事故。结论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发生率相对较高,采取相应管理对策措施后,可有效降低感染危险事故的发生率,全面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键词传染科护理;感染危险因素;管理对策传染科是临床医学上较为重要的科室之一,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近年来感染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数量直线上升,这大大加大了传染科医疗人员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负担1。因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免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感染危险因素,这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为了减少感染危险因素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临床医学上对该科室护理行为中引发感染危险因素的相关原因做了具体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措施,以此来减少感染危险因素的发生率2。本文主要就是探讨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管理对策措施,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 标签: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队列研究文献,应用RevMan5.3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10篇文献中2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纳入40个危险因素。经Meta分析,合并效应量具有统计学意义的RR值(95%CI)分别为女性1.21(1.16,1.25)、受教育程度0.81(0.77,0.85)、低血糖1.34(1.26,1.42)、脑血管疾病史1.46(1.08,1.99)、卒中史2.23(1.51,3.28)、肾病1.45(1.39,1.52)、视网膜病变1.35(1.21,1.51)、神经病变1.14(1.06,1.23)、降糖药物的使用1.10(1.04,1.16)、胰岛素的使用1.43(1.33,1.54)、抑郁1.38(1.32,1.45)。结论女性、低血糖、脑血管疾病史、卒中史、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降糖药物使用、胰岛素使用、抑郁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是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而年龄、种族、糖尿病足、糖化血红蛋白、高血脂、高血压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在本研究中显示无统计学意义,有待开展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予以验证。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救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1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记录对照组的基本信息及临床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另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救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8例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根据对照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情况,制定护理策略并予以实施,并详细记录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效果,对比两组对象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对急性颅脑损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发现年龄>60岁以下患者、病情状况(EPQ评分,GCS评分,血清蛋白,炎症指标)、损伤程度、额叶损伤、颅内血肿、颅内感染、护理质量、低氧血症均是影响急性颅脑损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因素(P<0.05)。制定护理策略予以实施后发现,观察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且跟多种因素关联。在临床护理管理中,根据危险因素分层制定有效护理策略,对预防和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认知功能障碍 危险因素 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方法:选取 2016年 3月至 2017年 3月期间在我院救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 11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记录对照组的基本信息及临床信息,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另选取 2017年 4月至 2018年 4月期间在我院救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 108例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同时根据对照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情况,制定护理策略并予以实施,并详细记录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效果,对比两组对象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对急性颅脑损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多因素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最终发现年龄> 60岁以下患者、病情状况( EPQ评分 ,GCS评分 ,血清蛋白 ,炎症指标)、损伤程度、额叶损伤、颅内血肿、颅内感染、护理质量、低氧血症均是影响急性颅脑损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因素( P<0.05)。制定护理策略予以实施后发现,观察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且跟多种因素关联。在临床护理管理中,根据危险因素分层制定有效护理策略,对预防和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急性颅脑损伤 认知功能障碍 危险因素 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方法。方法选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1月4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40例进行比较,将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基础疾病发生情况、意识障碍比例、神经外科重症切开气管比例、联用大于等于2种抗菌药物的例数、呼吸机治疗的时间、老年人的比例。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基础疾病发生情况、意识障碍比例、神经外科重症切开气管比例、联用大于等于2种抗菌药物的例数、呼吸机治疗的时间、老年人的比例相比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神经外科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有基础疾病多,老年人、气管切开和意识障碍等,需要给予有效预见性护T理,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预防方法
  • 简介:目的调查危重症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流行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对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住院的63例危重症新生儿进行连续7d297例次的前瞻性观察,记录患儿医用粘胶产品的使用情况及相关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同时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分析相关性。结果危重症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平均日现患率和发病率分别为25.59%及15.87%,每千个产品日现患率和发病率分别为30/1000产品日及21/1000产品日;损伤类型以表皮剥脱(82.83%)及皮肤撕裂伤(10.10%)为主;部位以躯干部(40.40%)及面部(39.39%)最为常见;相关产品所占比例较高的分别是固定用透明贴膜(35.35%)、心电监护电极片(31.31%);危重症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危险因素是温箱温度(RR=1.963,95%CI:1.071,3.598)。结论危重症新生儿发生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风险较高,应重点关注住院时间久、使用高危产品及产品在特殊部位的患儿,在保证患儿治疗的基础上尽量将温箱温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以降低发生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风险。

  • 标签: 新生儿 医用粘胶 皮肤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方法。方法:选入我院 2017年 1月 -2018年 11月 4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 40例进行比较,将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基础疾病发生情况、意识障碍比例、神经外科重症切开气管比例、联用大于等于 2种抗菌药物的例数、呼吸机治疗的时间、老年人的比例。结果: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基础疾病发生情况、意识障碍比例、神经外科重症切开气管比例、联用大于等于 2种抗菌药物的例数、呼吸机治疗的时间、老年人的比例相比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P< 0.05。结论:神经外科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有基础疾病多,老年人、气管切开和意识障碍等,需要给予有效预见性护 T 理,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