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态增强扫描和DWI对肾癌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肾癌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和DWI检查。结果磁共振增强扫描和DWI在疾病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磁共振 肾癌 动态增强 DW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检查在肝癌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肝脏占位性病变分别采用增强和DWI检查,结果肝癌常规扫描T1WI低信号T2WI和DWI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信号高于肝质,低于腹主动脉,门静脉期强化降低,延迟期信号降低,呈快进快退方式。在DWI呈稍高信号。

  • 标签: 磁共振增强 DWI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2例作为研究组,对研究组患者进行磁共振诊断,分析研究组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得准确率为90.24%。MRI成像特点,边界较为清晰,病灶呈现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平扫信号以T1WⅠ为主,病灶内坏死处为低信号,出血部位为高信号;T2WⅠ为不均匀高信号,坏死部位显示较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组织得到明显强化,坏死组织无明显强化。结论原发性肝癌的磁共振诊断准确率高,能够充分反映肝癌病灶的相关特征,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磁共振 诊断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常规磁共振、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诊断肩袖损伤情况。方法经随机抽取双色球分组方法,将我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接诊的50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检查、常规磁共振检查,对两组检查情况加以观察。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肩袖部分撕裂、肩袖全层撕裂检出情况比较,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肌腱炎检出情况实行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对肩袖损伤患者实行诊断,诊断效果准确性较高。

  • 标签: 常规磁共振 磁共振间接关节造影 肩袖损伤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诊断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4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头颅CT、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基础上进行DWI和MRA联合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分型,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结果1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和41例急性脑梗死,DWI上均可显示相应部位脑实质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在MRA中,8例正常,46例发现血管异常,表现为动脉闭塞、狭窄和硬化,其中12例表现为主支血管及其分支重度狭窄或闭塞,32例表现为脑血管局限性轻中度狭窄、分支稀疏,呈枯枝状,并伴有主血管粗细不均匀及狭窄。结论联合应用DWI和MRA能及时准确的诊断出早期脑梗死范围及供血动脉血管情况,为脑梗死的分型、早期溶栓及介入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评价资料。

  • 标签: 急性期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普通磁共振检查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出本院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期间诊治的52例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普通磁共振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出良性病变14例,恶性病变30例,诊断符合率为84.6%;普通磁共振检查检出良性病变9例,恶性病变27例,诊断符合率为69.2%;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普通磁共振检查,对比差异显著(P<0.05)。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普通磁共振检查,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普通磁共振检查相比,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可明显提升诊断符合率,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普通磁共振检查 鉴别 乳腺良恶性肿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磁共振平扫(MRI)与磁共振关节造影(MRA)对于诊断肩袖撕裂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3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42名肩关节损伤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了常规的磁共振平扫检查之后,需接受磁共振关节造影检查,观察并记录这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检查的准确性。结果磁共振关节造影的诊断准确性以及敏感度都远高于磁共振平扫,差异进行比较,P<0.05,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关节造影对于肩袖撕裂的准确度和敏感度更高,在临床诊断中值得被推广。

  • 标签: 磁共振平扫 磁共振关节造影 诊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袖撕裂使用磁共振平扫(MRI)与磁共振关节造影(MRA)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我院的42例肩关节损伤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为患者进行了核磁共振平扫,对其进行磁共振关节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结果磁共振平扫的诊断的敏感度为73.81%、准确性为64.29%、特异性为100%;磁共振关节造影为95.24%、88.10%、100%,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性、敏感性等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特异性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结论肩袖撕裂临床中使用磁共振平扫和磁共振关节造影均具有比较高的特异性,但是敏感的和准确性为磁共振关节造影较高,因此临床中可以选择后者作为诊断方式。

  • 标签: 磁共振平扫 诊断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诊断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4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头颅CT、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基础上进行DWI和MRA联合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分型,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结果1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和41例急性脑梗死,DWI上均可显示相应部位脑实质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在MRA中,8例正常,46例发现血管异常,表现为动脉闭塞、狭窄和硬化,其中12例表现为主支血管及其分支重度狭窄或闭塞,32例表现为脑血管局限性轻中度狭窄、分支稀疏,呈枯枝状,并伴有主血管粗细不均匀及狭窄。结论联合应用DWI和MRA能及时准确的诊断出早期脑梗死范围及供血动脉血管情况,为脑梗死的分型、早期溶栓及介入治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评价资料。

  • 标签: 急性期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低场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管梗阻疾病的使用效果。方法根据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的胆管梗阻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共选取105例患者,使用低场MRI及MRCP检查,经病理学诊断,探讨诊断的准确率。结果低场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胆管梗阻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是95.2%,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病例,安全性非常高。结论胆管梗阻可以选择低场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临床中和患者的病理检查符合度高,诊断的有效性高,能够减少诊断费用,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低场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胆管梗阻疾病
  • 简介:目的:总结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胰腺分裂的诊断价值和影像表现.方法:回顾108例行MRCP病例,分析总结胰腺分裂MRCP的表现.结果:108例中12例(11.1%)诊断为胰腺分裂,包括5例不完全性胰腺分裂.其中1例因胰腺分裂合并有反复发作性腹痛,1例合并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结论: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MRCP对胰腺分裂可作出明确诊断,对胰腺分裂合并不明原因反复发作性腹痛或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病例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胰腺分裂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影像表现 诊断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敏感度作为眼视光学的重要定义,在现代社会应用中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在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对比敏感程度在眼视光学应用中各有侧重,不同应用方向对于对比敏感程度应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对比敏感度在眼视光学中的应用进行类型化分析,认为通过现有的光学应用能够使眼科疾病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敏感度 眼视光 定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关节造影(MRA)与常规磁共振平扫(MRI)在肩袖撕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肩袖撕裂患者2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应用常规MRI及MRA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MRA的敏感度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5.8%、88.5%,均显著高于MRI检查的70.8%、65.4%(P<0.05),两组特异度均为100.0%,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规MRI及MRA检查对于肩袖撕裂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MRA检查的敏感性及准确率更高,但属于有创检查,可先实施常规MRI平扫并配合MRA进行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肩袖撕裂 核磁共振 关节造影
  • 简介:心脏磁共振(cardiacmagneticresonance,CMR)扫描不仅无电离辐射,且与超声、CT及核素等常见的无创性检查相比,其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组合堪称最佳。不仅如此,CMR具有大视野、多成像序列、高度的组织分辨力及不断呈现的新方法、新技术,

  • 标签: 磁共振 心脏疾病 影像学诊断
  • 简介: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血氧水平依赖法(b1oodoxygenationleveldependent,BOLD)对比技术的发现和利用,BOLD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已广泛应用于脑功能的研究,且由于其具较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无辐射损伤以及可在活体上重复进行检测等优势,成为当今脑功能研究的热点.

  • 标签: 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原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核磁共振诊断颞颌关节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总结和分析。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到2018年1月接收的92例184侧颞颌关节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92侧。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检查,而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的颞颌关节间隙、关节盘和关节腔积液影像学图像的显示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关节间隙总体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关节盘和关节腔积液影像学图像的显示情况方面,对照组患者无法清晰显示,而观察组则可清晰显示,差异显著(P<0.05)。结论核磁共振显像和螺旋CT对于颞颌关节重建的关节间隙影像的情况近似,而在关节盘和关节腔积液方面的显像优势显著,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 螺旋CT 颞颌关节疾病 关节间隙 关节盘 关节腔积液 对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2日至2017年1月22日我院收治的7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对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将其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结果与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对于>5cm的肿瘤,采用MRI和CT对诊断病灶内的空泡、空洞及细支气管征无差异,对于肺癌周围型特征如棘突征、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的对比也无差异,P>0.05;对于3-5cm和<3cm的肿瘤,采用MRI和CT对诊断病灶内的空泡、空洞及细支气管征差异显著,对于肺癌周围型特征如棘突征、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而且CT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MRI。采用MRI诊断胸膜、胸壁、胸椎及纵膈淋巴结浸润者明显要高于CT诊断结果,对比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对周围型肺癌有很好的诊断价值,能够弥补CT检查的不足,对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均能提供重要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周围型肺癌 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50例肝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所有肝癌患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测量患者的病变区域,以及正常的肝组织的扩散敏感系数值。结果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后,所有患者的肝癌病灶都呈现为高信号,测量肝癌病灶的97个区域的扩散敏感系数值,结果显示为(0.10-1.13)×10-3mm2/s,明显低于正常肝脏的扩散敏感系数值。结论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肝癌患者的肝癌病灶,具有检出率高的特点,在肝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值得各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肝癌 临床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1月共11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组59例。常规组对患者进行CT诊断。治疗组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诊断。结果同病理检查结果相对比,常规组的诊断准确率是57.63%,治疗组的诊断准确率是93.22%,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真确率极高,而且能对肝组织的病变情况进行区分,为临床医师提供重要的依据,成为临床中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的首选方法,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 肝硬化 再生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髌骨软化症患者实施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择本科2015年7月到2017年7月间60例早期髌骨软化症患者实施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成像平扫及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将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总结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实施3D-FS-SPGR序列软骨延迟增强扫描对Ⅰ级、Ⅱ级髌骨软化症患者检出率及总检出率79.2%、86.1%、83.3%较常规平扫37.5%、52.8%、46.7%更高(P<0.05)。结论早期髌骨软化症患者实施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高。

  • 标签: 早期髌骨软化症 软骨延迟增强 磁共振成像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