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导致子宫切除的高危因素以降低子宫切除率。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剖宫产急症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共2583例,其中有7例剖宫产时因各种因素行子宫切除术,发生率为0.27%,其中宫缩乏力3例,胎盘植入2例,胎盘早剥1例,妊娠合并多发子宫肌瘤1例。结论宫缩乏力及胎盘植入是剖宫产导致子宫切除的重要原因,掌握时机进行子宫切除术是抢救产妇生命的重要措施,有效防治妊娠及分娩期并发症是降低剖宫产术中子宫切除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剖宫产 子宫切除 宫缩乏力 胎盘植入
  • 简介:摘要总结了7例小儿肿瘤患者经颞浅静脉长期(≥半年)留置PICC管的护理过程,为小儿肿瘤患者经颞浅静脉长期保留PICC管提供护理依据。具体包括采用置管方式的选择(盲穿);严格无菌操作规范;妥善固定管道的方法;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做好出院的健康宣教,7例小儿肿瘤患者使用PICC管完成化疗过程。

  • 标签: 小儿肿瘤患者 颞浅静 PICC维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7号针头连接5ml一次性灭菌注射器进行静脉采血与直接采用注射器静脉采血法的效果。方法随机纳入本科室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静脉采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98例和对照组89例,实验组采用7号输液针头连接注射器静脉采血,对照组采用5ml注射器直接静脉采血,比较二者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在耗时、穿刺成功率、病人疼痛程度,血液污染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7号针头连接5ml一次性灭菌注射器进行静脉采血,操作方便,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痛苦更少,适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7号针头 5ml注射器 静脉采血
  • 简介:摘要目的因腹主动脉血栓形成不是常见病,发病急进展快,正确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是诊疗本病的正确方法,为降低本病的误诊率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用回顾性方法对2001至2015年间收治腹主动脉血栓形成7例患者的误诊原因分析讨论本病临床表现均急性起病。急诊误诊率较高,确诊检查包括腹部血管彩超,腹部增强CT,必要时可行腹部CTA检查结果认真完整的体格检查,正确有效的辅助检查,综合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是降低误诊率的正确之举。

  • 标签: 腹主动脉 血栓形成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球菌对7种抗生素耐药性及PPNG和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0月门诊疑似为淋球菌感染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共从中分离得到90株淋球菌菌株,对其进行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及阿奇霉素7种抗生素耐药性监测,并检测90株淋球菌的PPNG、TRNG情况。结果90株淋球菌菌株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及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7.8%、61.1%、65.6%、0.0%、88.9%、4.4%、4.4%,其中对于青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较高;90株淋球菌的PPNG检出率为38.9%(35/90),TRNG检出率为26.7%(24/90)。结论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PPNG、TRNG流行率高,监测淋球菌的耐药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淋球菌 抗生素 耐药性 产&beta -内酰胺酶淋球菌 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
  • 简介:背景:国内外研究对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造成的矢状位失衡重视不够。目的:评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失衡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体检科同龄老年健康查体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两组脊柱全长正侧位X射线片记录脊柱椎体骨折数目和位置,测量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脊柱骨盆倾斜角、C_7矢状位比值,进行组间比较。将观察组中椎体骨折数目按单个椎体、双个椎体、3个及以上椎体分为3个亚组,比较3个亚组间C_7矢状位比值的差别,分析椎体骨折数目和C_7矢状位比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与结论:1观察组胸椎后凸角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T1脊柱骨盆倾斜角为(-1.81±1.48)°,对照组为(-3.35±1.2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C_7矢状位比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观察组中单椎骨折亚组患者4例,双椎骨折25例,3个及以上椎骨折31例,3个亚组间C_7矢状位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骨折数目与C_7矢状位比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7;3结果提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以引起脊柱矢状位序列改变,随骨折椎体数目增多出现整体矢状位序列失衡,脊柱重心前移,骨折数目与重心前移呈正相关。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盆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 简介:目的简要介绍本科在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方面的改良探索,即通过提前贯穿缝合来达到切除肾肿瘤中止血目的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方法收集并分析2013年10月到2015年1月期间7名T1a期肾肿瘤患者行提前贯穿缝合的非夹闭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围术期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没有患者中途中转开放或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平均年龄是48岁,平均肿瘤大小是2.2cm。提前贯穿缝合的非夹闭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为76~152分钟,手术时间均值为89分钟,术中热缺血时间为0分钟。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160~750ml,均值约235ml。术前术后的肌酐和尿素氮差别并不明显(BUN,P=0.39;Scr,P=0.78)。结论提前贯穿缝合的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在手术临床安全性方面是可行的,应根据肿瘤的特点个体化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肾部分切除术 零缺血 肾功能 围术期结果
  • 简介: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蓝斐教授实验室与施扬教授、石雨江教授实验室合作,经5年多努力,发现癌细胞中遗传物质载体染色质中的增强子一旦失控,就会过度强化附近癌基因的活性,导致细胞异常、甚至癌变。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在组蛋白上找到了调控基因活性、抑制癌变的“开关”。该成果为未来个体化治疗癌症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思路。近日,《细胞》杂志刊登了这一重要成果的论文。

  • 标签: 癌基因活性 “开关” 个体化治疗 医学研究 复旦大学 遗传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少HCG诱导排卵剂量,观察其对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两组均采用GnRH-a长方案进行治疗,其中试验组中的hCG的干预数量为正常水平,而对照组hCG的干预数量不足。结果三组患者的hCG日P、hCG日>14mm卵泡数、hCG日E2、hCG日LH、取卵前24h血HCG值、取卵日E2、取卵日P、获卵数、MII卵数、受精卵数、卵裂数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的hCG日LH、取卵前24h血HCG值大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其余几个均为试验组小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卵巢过度刺激(OHSS)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最低剂量为4000IU的hCG就可以诱导卵子成熟,同时能够降低卵巢过度刺激(OHSS)的发生率,。

  • 标签: HCG 排卵 IVF-ET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氯胺酮与瑞芬太尼这两种药物各自不同的药理学特点。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足月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三组氯胺酮组(Ⅰ组)、瑞芬太尼组(Ⅱ组)、氯胺酮+瑞芬太尼组(Ⅲ组),每组各20例。Ⅰ组麻醉诱导依次静注异丙酚1mg/kg,氯胺酮1mg/kg,维库溴铵8mg;Ⅱ与Ⅲ组依次静注异丙酚1mg/kg,瑞芬太尼1ug/kg,维库溴铵8mg,瑞芬太尼推注时间大于60s。Ⅰ与Ⅱ组患者麻醉诱导过程中气管插管与手术切皮同时进行;Ⅲ组患者麻醉诱导只完成气管插管的工作,5min后静脉给予氯胺酮0.5mg/kg再开始手术操作。记录三组产妇全麻诱导前(T1)、诱导后(T2)、气管插管成功后1min(T3),三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麻醉诱导至胎儿取出断脐(I-D)时间;胎儿娩出后1、5minApgar评分。结果所有麻醉方案均能满足全麻剖宫产术的手术要求。结论麻醉诱导依次给予异丙酚1mg/kg,瑞米芬太尼1.0ug/kg,维库溴铵8mg,麻醉诱导期间只完成气管插管的工作;5min后静脉给予氯胺酮0.5mg/kg再开始手术操作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气管插管以及手术操作等刺激引发的不良应激反应;避免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同时又不会影响新生儿的Apgar评分,可推荐作为择期全麻剖宫产的常用方法。

  • 标签: 全麻剖宫产术 麻醉诱导 瑞芬太尼 氯胺酮
  • 简介:摘要目的对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在偏瘫儿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90例偏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患肢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偏瘫患儿开展强制性运动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

  • 标签: 诱导运动疗法 偏瘫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右美托咪定(DEX)对麻醉诱导前QTc间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7月收治的50例需要行全身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10分钟时按照0.9ug/kg的量注射DEX,常规组患者以相同的速度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CON)。对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2,3,4,5,6,7,8,9,10分钟的ECG,HR和MAP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分别标记为T0,T1,T2,T3,T4,T5,T6,T7,T8,T9,T10。结果两组患者的QTc值在两组患者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内T4~T10显著缩短,且差异较大,P<0.05;实验组HR值在T6~T10时刻明显小于常规组,实验组内T6~T10的HR值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组间与组内的MAP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麻醉诱导前期QTc间期的延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麻醉诱导前QTc间期 生理盐水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