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MRI测量腰椎各椎间盘平面多肌-最长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月行腰椎MRI检查的200例患者,测量腰椎MRI各椎间盘平面双侧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D),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比较节段间差异,t检验比较左右两侧及不同性别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各节段D间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节段D与患者年龄、身高、BMI的相关性。结果腰椎各椎间盘平面肌间D从L1/2水平至L5/S1水平逐渐增大,不同节段间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F=3614.84,P=0.00;右侧:F=3411.34,P=0.00),但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仅与D2间存在相关性,而D2~D5间则两两正相关。男性与女性患者仅L4/5节段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0.01),其他节段D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节段D与患者的年龄均无相关性。男性患者D1双侧均与身高呈正相关,女性患者D1L、D1R及D2L与BMI正相关,而D4双侧与身高呈正相关。结论腰椎多肌-最长肌间隙入口位置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BMI等关系不大。在L1-3水平,肌间隙距离正中线较近,适合作单个正中切口;在L4~S1水平则应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应用双侧切口。

  • 标签: 腰椎 肌间隙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尿道下术后尿道狭窄继发附睾炎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尿道下术后尿道狭窄46例患者中8例继发附睾炎,对该类患者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尽早行尿道探查、尿道狭窄段切开或切除及组织瓣移植尿道成形术等方法修复尿道狭窄。结果8例尿道狭窄继发急性附睾炎患者术后8天内附睾炎症状基本消失。1例患者阴茎伤口感染致阴茎中部尿瘘于3月后成功行尿瘘修补术,余7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尿瘘发生,排尿通畅,尿线粗。随访3-12月,8例患者均无尿道狭窄复发,无急性附睾炎复发,慢性附睾炎者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本组患者中,尿道下术后尿道狭窄继发附睾炎见于严重的尿道狭窄患者及年龄偏大患者;尿道下术后尿道狭窄应积极处理,一旦出现急性附睾炎时应在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前提下,尽早行尿道成形修复狭窄段尿道,恢复正常尿流。

  • 标签: 尿道下裂 尿道狭窄 附睾炎 尿路感染 尿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度双额叶脑挫伤合并中央型脑疝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11例重度双额叶脑挫伤合并中央型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本组11例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采用GOS评分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恢复良好4例(36.4%),轻残3例(27.3%),重残2例(18.2%),植物生存1例(9.1%),死亡1例(9.1%)。结论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双额叶重度脑挫伤患者病情的观察,一旦出现中央型脑疝应迅速采取有效的治疗,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双额叶脑挫裂伤 中央型脑疝 外科手术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镜与内镜下不同纵入路的结构显露特点及解剖结构标志定位。方法成人尸头10具,分为A组和B组,每组5具,分别采用经前额纵入路和经纵胼胝体脉络膜入路联合室内孔入路,在显微镜和内镜下观察内部结构。结果显微镜与内镜下经前额纵入路微创并可充分显露和定位鞍区和第三脑室,有利于切除第三脑室前部和鞍区肿瘤,而经纵胼胝体脉络膜入路联合室内孔入路微创并可充分显露和定位第三脑室及侧脑室解剖结构,有利于第三脑室、房部、体部及侧脑室额角的手术操作。结论两种纵入路均可在显微镜、内镜下充分显露第三脑室等部分结构,组织创伤小,临床上可根据病变特点和手术需求选择合理的入路方式。

  • 标签: 手术入路 纵裂 解剖学 局部 显微镜检查 内窥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