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4 个结果
  • 简介:环状混合痔是一类较严重的肛门疾病,首选手术治疗,以往常用Milligan-Morgan术治疗。但术后易产生肛门狭窄、水肿、疼痛等并发症,肛门功能也可能受损害。我科于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对12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分别进行了传统与改良的Milligan-Morgan术,现通过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复发率和肛门功能等指标对比,分析改良的MiMgan-Morgan术的优缺点。

  • 标签: 手术治疗 MILLIGAN-MORGAN术 改良 环状痔 并发症发生率 环状混合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骨肉瘤是一类发生于骨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当前其发病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环状RNA(circRNA)已被证实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可以通过分子海绵机制吸附miRNA进而调控关键基因表达。本研究拟通过查找骨肉瘤circRNA表达谱芯片,并分析差异表达circRNA及其潜在调控机制,预测其在骨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GEO数据库查找circRNA芯片表达谱,通过GEO2R对芯片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对筛选出的上调和下调表达最明显的circRNA各5个做内源竞争性RNA调控网络图,预测出潜在靶mRNA,并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些靶mRNA的功能富集情况。结果在骨肉瘤circRNA表达谱芯片(GSE96964)结果中,有110个明显差异表达的circRNA,包括8个明显上调和102个明显下调的circRNA,通过位点预测网站,在5个上调最明显的circRNA下游预测出127个mRNA,5个下调最明显circRNA下游预测出158个mRNA。OMICSbean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所富集的通路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的110个明显差异表达circRNA不仅可以作为骨肉瘤诊断与治疗的分子标志物,而且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潜在的调控作用。

  • 标签: 环状RNA 骨肉瘤 表达谱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环状电切术(IEEP)治疗宫颈病变的手术配合和护理。方法采用LEEP术对73例宫颈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包括宫颈上皮肉瘤样变(CIN)、复发性或多发性宫颈息肉、重度宫颈炎久治不愈等,切除组织标记后均行病理检查,对其治疗配合、护理做回顾性分析。结果LEEP术手术治疗时间短,出血少,治愈率高。结论LEEP术治疗宫颈病变安全有效。

  • 标签: LEEP 宫颈病变 护理 宫颈环状电切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环状混合痔患者的治疗当中,肛肠综合治疗仪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6月收治的58例环状混合痔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作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则接受肛肠综合治疗仪治疗,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远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环状混合痔的治疗,肛肠综合治疗仪的应用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环状混合痔 肛肠综合治疗仪 不良反应 外剥内扎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剥内扎术联合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方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在我院手术的86例环状混合痔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外剥内扎术联合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不同手术实施后效果以及术后肛门狭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VAS评分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肛门狭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7%,高于对照组的69.8%。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外剥内扎术联合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方式进行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控制疼痛,减少术后肛门狭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 标签: 环状混合痔 外剥内扎术 内括约肌部分切断 肛门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女,40岁。因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颈部一约鸡卵大的肿物,不痛,在当地某医院手术切除,病理诊断:环状细胞索瘤。术后2个月肿物复发,渐增大,伴憋闷感,于1997—06—16入院。追溯病史,12岁时,附件长一包块,重约19kg,在某医院行手术治疗,诊断结果不详。体检:生命体征

  • 标签: 环状小管 性索瘤 左颈部 病例报告 病理诊断 手术切除
  • 简介:目的观察亚甲蓝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及复方角菜酸酯软膏对环状混合痔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环状混合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亚甲蓝组、NSAIDs加复方角菜酸酯软膏组、多模式镇痛组),每组20例。观察多模式镇痛对术后疼痛评分、局部组织水肿、创口愈合时间及其他全身不良反应等情况的影响。结果多模式镇痛组可显著降低术后平均静息痛及肛门排便痛的VAS评分.提高镇痛满意度的评分.而且可降低术后局部软组织水肿的评分.缩短创口愈合时间(P〈0.01)。术后局部渗血及其他全身不良反应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状混合痔术后采用多模式镇痛,效果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多模式镇痛 手术 肛肠外科 混合痔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环状软骨压迫(Cricoid Pressure, CP)对光索(Light Wand,LW)引导气管插管时间、首次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 将160例择期行全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CP+LW组和LW组,CP+LW组采用环状软骨压迫法辅助光索引导气管插管,LW组采用常规光索引导气管插管。记录并比较两组插管时间及首次插管成功率。 结果 CP+LW组插管时间显著长于LW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环状混合痔手术患者采用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对本院2021年7月-2022年6月收治的76例环状混合痔手术患者分组(各组38例)探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观察两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各组V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舒适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环状混合痔手术患者机体疼痛,减少并发症,可推广。

  • 标签: 舒适护理 环状混合痔手术 VAS评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环状混合痔术后疼痛的干预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7-9月所收治的环状混合痔合并肛裂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0例,年龄分布在16~80岁之间,男10例,女10例对照组20例男9例,女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果4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经舒适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将两组患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环状混合痔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明显减轻病员疼痛,显著改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 标签: 舒适护理 环状混合痔 疼痛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对环状混合痔联合PHH与外痔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8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分为联用PHH与外痔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与采取外剥内扎术治疗的对照组,将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与术后并发症情况作以比较。结果观察组除住院时间与对照组近似外,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患者伤口疼痛评分、术后出血量、肛门坠痛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偏低(P<0.05)。结论环状混合痔采用PHH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效果确切,显著改善患者临床不良症状表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建议临床可将其作为

  • 标签: HPP 外痔切除术 环状混合痔 外剥内扎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选择性分段结扎剥离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11月在聊城市中医医院肛肠科诊断为环状混合痔患者例70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将传统外剥内扎手术用于对照组,将选择性分段结扎剥离手术用于治疗组,对比两组疼痛程度、水肿评分、切口愈合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1d、7d时VRS分级为Ⅰ级的人数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水肿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切口愈合时间更短;治疗组对环状混合痔进行治疗获得了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结论: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选择性分段结扎剥离术式创伤相对较小,能够减轻术后疼痛和水肿,同时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环状混合痔 选择性分段结扎剥离 疼痛评分 切口愈合时间
  • 简介:胶原蛋白海绵是一种良好的、可吸收的生物止血材料,其优越的填充、止血、吸收渗血的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手术创面渗血的治疗中。我院自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对8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术中创面应用胶原蛋白海绵覆盖,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胶原蛋白海绵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