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成人脊髓裂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行手术治疗的成人脊髓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手术后观察和6个月~5年的随访发现,手术的总有效率可达87%,尤其是疼痛为主诉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术后恢复似乎与术前病程无关。结论:双管型脊髓裂患者一旦确诊,无手术禁忌症就应尽早手术。只要手术操作细致,大多患者症状可缓解,不会出现明显的神经并发症。

  • 标签: 脊髓纵裂 疗效分析 成人 回顾性分析 手术后观察 手术禁忌症
  • 简介:目的:通过对20例成人型脊髓裂的分析,提供成人型脊髓裂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成人型脊髓裂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疗效。结果:成人型脊髓裂是由于脊髓的过屈牵拉,导致间隔撞击裂口下端脊髓,引起发病,常有损伤病史。其主要症状为疼痛,无矫形外科综合征,其症状较儿童型轻,手术可显著改善症状。结论:成人型脊髓裂的症状及手术疗效与儿童型脊髓裂有明显区别,早诊断早治疗有良好疗效。

  • 标签: 脊髓纵裂 影像学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痛胃镜下圈套器取胃底部异物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 2017年 7月至 2018年 7月胃底部存在异物患者 56例,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 28例, 1组为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 2组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依次为 96.42%和 82.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 10.71%和 17.86%,组间差异对比无意义, 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实行无痛胃镜下圈套器取胃底部异物的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良好,促进患者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在各大医院中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无痛胃镜 圈套器取胃底部异物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痛胃镜下圈套器取胃底部异物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胃底部存在异物患者56例,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28例,1组为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2组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依次为96.42%和82.1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10.71%和17.86%,组间差异对比无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实行无痛胃镜下圈套器取胃底部异物的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良好,促进患者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在各大医院中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无痛胃镜 圈套器取胃底部异物 护理
  • 简介:目的根据致伤机制和作用方式,对手指中节指骨基底部骨折进行分类并复述治疗方法及远期结果。方法对68例手指中节指骨基底部骨折患者的病因、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手术效果进行随访评价。结果Ia骨折占50%,保守治疗结果良好;ⅠbⅠc、ⅡbⅡc、Ⅲ、Ⅳ型骨折,手术治疗结果不一,优良率66%。结论致伤力大小、方向、部位、近指关节位置,内在的张力和外在肌肉的力量,决定着中节指骨基底部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迅速和准确的骨折复位会产生满意的效果。

  • 标签: 指骨 基底部 骨折分类 远期疗效分析 手指 骨折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后韧带骨化的CT表现,以及CT扫描对本病诊断的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CT诊断的颈椎后韧带骨化14例,观察骨化的形态、长度、宽度、厚度,有无椎管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骨化常累及数个椎体的后韧带,其长短不一,大多上下延续,少有间断。且CT图像形态不同,大致分山丘型、平板型、菌伞型、花束型四种。结论CT扫描是颈椎后韧带骨化的最理想的诊断方法,它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CT诊断 CT扫描 回顾性分析 CT表现 狭窄程度
  • 简介:背景: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容易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多数学者推荐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有多种方法,锁定加压钩接骨板是一种新的内固定方式。目的:探讨应用解剖型锁定加压钩接骨板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采用解剖型锁定加压钩接骨板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2-70岁,平均(43.2±20.1)岁;跌倒摔伤17例,交通伤7例,运动扭伤6例,高处坠落伤2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9d,平均(3.1±1.8)d。按照Lawrence-Botte分类法:Ⅰ区21例,Ⅱ区11例。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评估伤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功能恢复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采用VAS疼痛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功能进行评估。结果:3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15.3±3.9)个月。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骨折再移位、接骨板松动或断裂、骨折畸形愈合等发生。骨折愈合时间平均(8.2±1.8)周,其中2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经保守治疗后逐渐愈合,其余30例患者骨折顺利愈合。完全下地负重时间平均(6.7±1.5)周,12周VAS评分平均(0.6±0.3)分,末次随访AOFAS中足评分平均(94.2±3.6)分。结论:应用解剖型锁定加压钩接骨板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骨折端固定可靠,术后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内固定方式,但应根据骨折类型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 标签: 锁定加压接骨板 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介绍应用张力带治疗近节指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的方法。方法1997年起,对11例近节指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张力带法行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外固定与早期功能锻炼相结合。结果术后1个月去除石膏,行功能锻炼,性愈合后取内固定物,11例均恢复良好,未发生任何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张力带法治疗近节指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具有固定较牢固、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优点,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张力带 近节指骨 基底部 粉碎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在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治疗中探讨锁定加压钩钢板治疗的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1年1月为研究实施阶段,该过程也是明确研究对象和开展研究的主要阶段,从经过本院确诊的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患者中选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诊断在踝关节扭伤合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2022年2月至2023年的2月50例踝关节扭伤合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患者,对患者分别进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以及足正斜位X线检查。选取患者的阳性符合率、漏诊率以及错诊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X线诊断符合率较高,踝关节正侧位阳性诊断准确率高于足正斜位X线检查,漏诊率以及错诊率低于足正斜位X线检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诊断在踝关节扭伤合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中诊断价值较高,踝关节正侧位X线更能够明确是否出现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在临床诊断踝关节扭伤合并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时可优先选择X线检查。

  • 标签: 踝关节扭伤 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 X线 诊断
  • 简介:颈椎后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是在后韧带中异化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临床上导致患者发生颈椎脊髓病变的常见原因。颈椎OPLL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前者包括密切随访、物理治疗及口服止痛药物等;后者包括前路减压融合术、后路单开门成形术以及后路椎板切除术等。颈椎OPLL患者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不尽相同,本文对颈椎OPLL手术治疗的预后相关因素做简要阐述。

  • 标签: 后纵韧带骨化 颈椎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在脊髓裂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共搜索18例脊髓裂的临床及MRI资料,其中,男3例,女15例,年龄1-35岁,平均15岁,均行矢状位T1WI、T2WI;冠状位、横断T1WI位扫描。结果本组I型13例,II型5例。结论MRI是诊断脊髓裂畸形最有效的安全的检查方法,特别是横断位是诊断该病的最佳断面。

  • 标签: 脊髓纵裂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搬移治疗缺损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51例搬移的患者做好术前评估及心理护理;术后控制好搬移的速度,加强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结果51例搬移均未出现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通过严格执行搬移的速度,使缺损的患者患肢愈后良好,达到延长的标准。

  • 标签: 骨缺损 骨搬移 术后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2-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