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嘉定区高龄肺结核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2010~2012年嘉定区高龄肺结核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高龄肺结核以男性为多,占83.6%,合并疾病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复发复治率高达11.9%。疗程中病死率高达25.4%,其中肺结核死亡和非结核死亡分别占35.3%、64.7%。初次诊断误诊率高达53.7%,痰涂片阳性率高达73.1%,合并肺外结核发病率高达17.9%。队列分析一年治愈率为44.8%、完成治疗率22.4%。结论高龄肺结核患者合并症多,结核症状不典型,病灶复杂多样,预后差,应尽早根据病史、症状作全面检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 标签: 肺结核 临床特征 高龄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穿孔的CT诊断价值及图像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拟诊为急性阑尾炎穿孔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超声、CT影像学资料以及病理资料,比较超声、CT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并分析图像特征。结果CT检查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8.1%、87.5%、97.3%,超声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0.4%、62.5%、88.4%,CT检查的诊断灵敏度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超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图像主要特征表现在异常的阑尾周围蜂窝织炎,阑尾周围脓肿,阑尾腔外积气、结石,增强扫描局部阑尾壁强化缺损。结论急性阑尾炎穿孔的CT诊断在准确度及特异度方面体现了显著的临床优势,具有易于辨别的图像特征,可以作为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

  • 标签: 急性阑尾炎穿孔 CT 超声 准确度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以提高儿童MPP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6例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MPP多发生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以秋冬季发病较多,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影像学检查可出现斑片状或大片状阴影,恢复期血清检测大多患儿MPIgG上升,痰液或咽拭子培养部分可为MP-DNA阳性。本组186例MPP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16%,9例为难治性MPP,2例为重症MPP,采取综合治疗处理,患儿病情都得到有效控制,无1例发生不可逆现象。结论重视MPP早期诊治,有效综合处理RMPP,才能提高治疗效果,确保患儿生活质量。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儿童 临床特征 转归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15-02
  • 简介:摘要目的精神科病房患者身体约束使用特征及临床护理,探讨管理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7~12月我科患者身体约束使用率、身体约束使用特征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等。结论患者约束保护使用率尚有下降空间,控制重点在于减少预防性约束保护的使用,约束保护有待进一步规范,关键在于护士明确约束保护的指征,规范约束的告知,提高约束保护的技能,改进约束保护的工具和流程,确保患者安全,提升患者约束期间的舒适度。

  • 标签: 精神科病房 约束,身体的 危险评估
  • 简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是一组具有潜在恶性的少见肿瘤,依据临床有无内分泌症状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类.MRI检查有助于非功能性pNENs的术前诊断.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22例非功能性p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结果显示:MRI动态增强扫描示肿瘤呈持续或渐进性中度至明显强化、肿瘤周边包膜中度至明显强化是非功能性pNENs的特征性表现,突破包膜生长或明显分叶样生长改变提示肿瘤可能具有局部侵袭性生长趋势.该特征对该类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 胰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P糖蛋白在乳腺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3年5月手术切除的38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P糖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糖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患者分为多黏液组(25例)和少黏液组(13例),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糖蛋白在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20.0%(2/10),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7.9%(19/28),χ2=4.842,P<0.05;P糖蛋白在乳腺黏液腺癌中的表达强度随着黏液量的减少而增加(χ2=14.64,P<0.05);P糖蛋白表达与乳腺黏液腺癌肿瘤大小(≥3cm)、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糖蛋白在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中呈高表达,表达强度随着黏液量的减少而增加,P糖蛋白可能是判断乳腺黏液腺癌预后的可靠指标,同时也是乳腺黏液腺癌治疗的有效药物靶点。

  • 标签: 乳腺肿瘤 糖蛋白类 腺癌 黏液 预后
  • 简介: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神经血管性头痛,临床上较为常见,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由于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导致负性情绪的发生。本次研究对于这一类患者,在使用合适药物的同时,加强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报道如下。

  • 标签: 偏头痛患者 心理护理 负性情绪 急性期 神经血管性头痛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2月~2013年6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乳腺癌病例共203例,根据其免疫组化进行分子分型,并观察其发病年龄、月经情况、组织学分级和TNM分期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3例研究对象中,Lumi—nalA型、LuminalB型、Basal-like型、HER-2过度表达型分别占52.2%、16.3%、16.3%、15.3%。各分子亚型之间在发病年龄与绝经情况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在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组织学分级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Luminal型较其它两种类型分期较早、分化程度较高。结论不同分子亚型的相关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存在差异,这提示了不同分子亚型在预后及治疗上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为开展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 标签: 乳腺癌 分子分型 临床病理
  • 简介: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的临床特点及其与FLT3-ITD和IDH1突变的相互关系.收集AML患者骨髓标本,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WHO标准诊断分型.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后测序方法检测NPM1突变.结果表明,对389例AML的标本检测发现,NPM1突变的发生率为14.1%(55/389);FLT3-ITD突变的发生率为14.7%(57/389),IDH1突变的发生率为6.4%(25/389).在AML1-ETO、PML-RARA和CBF-MYH11融合基因的AML中没有发现NPM1突变,NPM1突变组FLT3-ITD和1DH1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9.1%和12.7%,显著高于NPM1未突变组的12.3%和5.4%.NPM突变易于发生在正常核型AML中,发生率为26.5%(35/132).NPM1突变的AML具有发病年龄偏大、血小板数高、易于发生在AML-M5、CD34阳性比例低、易于与FLT3-ITD和IDH1突变伴发等临床特点.NPM1突变阴性组的1个疗程CR率为69.8%,NPM1突变阳性组的1个疗程CR率为72.2%,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结论:NPMI突变的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易于与FLT3-ITD和1DH1突变共存,而不会与AML1-ETO、PML-RARA和CBF-MYH11融合基因共存.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NPM1基因突变 FLT3基因突变 IDH1基因突变
  • 简介:目的了解成人腹股沟区面积与患者基本特征(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BMI指数)以及腹股沟疝发病的关系,寻找预防腹股沟疝发生的方法。方法分析2013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在彩色超声引导下测量238例腹股沟疝和非疝患者腹股沟区的三条边长,用海伦公式计算腹股沟区的面积,分析其与患者基本特征和腹股沟疝发病的关系。结果全部患者患侧腹股沟区面积大于健侧(t=2.30,P=0.02)。腹股沟疝患者腹股沟区面积大于正常对照患者(t=2.63,P=0.009)。男性疝患者腹股沟区面积大于正常对照男性患者(t=5.58,P=0.000)。女性疝患者腹股沟区面积大于女性对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P:0.20)。女性腹股沟区面积显著大于男性(t=7.20,P=0.000)。全部患者腹股沟区面积与年龄呈正相关(r:0.237,P=0.000)。男性患者腹股沟区面积与身高无相关性(r=-0.04,P=0.50),与体质量(r=-0.15,P=0.015)和BMI呈负相关(r=-0.16,P=0.009)。结论成人腹股沟区面积与性别、年龄相关。男性腹股沟区面积与体质量和BMI显著呈负相关,腹股沟区面积越大,发生腹股沟疝的危险性越高,适当健体增肥可能有助于预防腹股沟疝。

  • 标签: 腹股沟 回顾性研究 预防
  • 简介:目前,车站行李安检系统检测危险品主要依靠人眼观察安检仪监视器识别危险品,容易出现漏检、错检以及视觉疲劳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X射线图像和特征曲线的危险品检测方法,该方法依据x射线安检仪获得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将物体分为两大类:当物体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大于等于10时,对x射线图像采用小波将其分解为近似、水平、垂直和对角线方向的4个子图像,并分别采用不同的边缘检测算子进行边缘提取,然后进行小波重构和形态学后处理以提取完整目标轮廓,通过目标与标准危险品图像进行轮廓曲率角点匹配,实现危险品的形状检测;当平均有效原予序数小于10时,获取被检物体的高低能灰度值进行曲线拟合,并与标准危险品的特征曲线进行比较以判别是否存在危险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图像形状和高低能灰度特征曲线相结合的方式对旅客携带物品进行检测,可以较全面地检测出危险品。

  • 标签: 危险品检测 形状检测 平均原子序数 特征曲线
  • 简介:本研究旨在分析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CEBPA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回顾性分析我中心55例初诊AML患者CEBPA基因突变率、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结果表明:本组患者CEBPA突变患者20例,发生率为36.4%,其中17例为双侧突变,3例为单侧突变;与CEBPA无突变AML患者相比,CEBPA突变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征:75.0%患者为M1与M2;初诊时表现为高血红蛋白[(98.30±20.33)g/L对(81.69±23.74)g/L;t=2.625,P=0.011]及低血小板[(33.30±38.27)×109/L对(64.79±61.60)×109/L;u=2.062,P=0.044];白血病细胞高表达CD7及CD34.近期疗效显示,CEBPA突变患者CR率72.2%,高于CEBPA无突变患者68.6%,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BPA突变AML多见于AML-M1和M2,且伴高血红蛋白和低血小板症,表达CD7及CD34;近期疗效尚好.国人AML患者CEBPA突变率可能高于国外报道.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CEBPA突变 完全缓解率 免疫表型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的心脏病胎儿超声心动图特征及分类情况的特殊性。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孕18-24周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IVF-ET妊娠孕妇1129例,分析IVF-ET妊娠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表现及分类特征,并对部分检出胎儿心脏病的孕妇选择性进行羊水穿刺术,追踪所有入选孕妇的妊娠过程及胎儿临床结局。结果1129例接受IVF-ET的孕妇中单胎妊娠953例、双胎妊娠176例,共检测胎儿1305个,其中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畸形15例(1.1%,15/1305),临床确诊15例。IVF-ET心脏畸形胎儿超声心动图表现:(1)法洛四联症5例,超声心动图示胎儿主动脉增宽伴骑跨,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右心室肥厚。(2)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1例,超声心动图示胎儿左心明显缩小,二尖瓣闭锁,右心扩大,肺动脉扩张。(3)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1例,超声心动图示胎儿心内膜正常十字交叉结构消失,房室共瓣。(4)大动脉共干Ⅰ型1例,超声心动图示胎儿心底部仅见1条大血管,短小的肺动脉主干自大动脉发出,并见室间隔缺损。(5)主动脉狭窄及缩窄各1例,超声心动图示1例胎儿主动脉瓣增厚,升主动脉增宽;1例胎儿主动脉峡部狭窄伴狭窄后扩张。(6)肺动脉狭窄2例,超声心动图示胎儿肺动脉瓣狭窄伴狭窄后肺动脉扩张。(7)室间隔缺损3例,超声心动图示胎儿室间隔连续中断,断端边缘回声增强。超声漏诊胎儿室间隔小缺损1例,为出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结论IVF-ET妊娠胎儿较自然妊娠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高,IVF-ET妊娠胎儿与自然妊娠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相同。其中以法洛四联症和室间隔缺损最多见。对IVF-ET妊娠胎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全面系统评价IVF-ET妊娠胎儿心脏异常的情

  • 标签: 超声检查 产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受精 体外 心脏病
  • 简介:目的:了解杭州市萧山区手足口病(HFMD)病原谱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就诊的208例HFMD疑似患儿咽拭子标本(45份)和粪便标本(208份)进行病原体检测,结合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检测结果。结果208例患儿中,肠道病毒(EV)检出率为83.17%,其中EV71、柯萨奇病毒A16(CoxA16)和其他EV亚型所占比例分别为55.49%、13.29%和31.21%;男、女性患儿EV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岁及其以下患儿以EV71感染为主,5岁以上患儿以其他EV亚型感染为主。HFMD患儿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伴疱疹,各种类型临床症状患儿均以EV71感染为主。粪便标本EV检出率高于咽拭子标本(P<0.05)。结论EV71和其他EV亚型是该地区HFMD患儿常见病原体,CoxA16感染流行趋势有所下降。加强EV、EV71和CoxA16检测有助于HFMD的预防和控制。

  • 标签: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柯萨奇病毒A16型
  • 简介:目的:了解神经外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方法对2075例神经外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检测,分析合并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结果共检出合并感染患者228例,合并感染发病率为10.9%,其中革兰阳性球菌(G+c)与G+c合并感染2例(0.9%)、G+c与革兰阴性杆菌(G-b)合并感染87例(38.2%)、G-b与G-b合并感染133例(58.3%)、细菌合并真菌感染6例(2.6%)。G+c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检出84株(36.8%),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44株(19.3%);G-b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神经外科下呼吸道合并感染多为两种病原菌同时感染所致,多数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性。

  • 标签: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分布
  • 简介:目的: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及其周围腺体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个浸润性导管癌和23个纤维腺瘤的DWI图像,测量瘤区(G1)、近瘤区(G2)、远瘤区(G3)及对侧正常腺体区(G4)ADC值,比较不同区域的分布及差异。结果41个浸润性导管癌DWI为高信号,平均ADC值(1.13±0.16)×10-3mm2/s,而23例纤维腺瘤DWI为等或略高信号为主,平均ADC值(1.69±0.18)×10-3mm2/s,两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1,P<0.05)。浸润性导管癌自G1区至G4区ADC值逐渐升高,其中G1与G4区、G2与G4区、G1与G2区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3与G4区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腺瘤各区与对侧正常腺体G4区之间及G1与G2区之间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值在浸润性导管癌内部及周围区域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对近瘤区ADC值测量,有助于判断乳腺癌是否周围浸润及为保乳手术提供依据。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纤维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