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Escherichiaeoli,UPEC)粘附素基因抽a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探索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临床分离的50株UPEC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分别从生物膜阳性组与阴性组PCR扩增抽a基因,比较两组访a阳性率的差异。【结果】50株UPEC中34株能够形成生物膜。生物膜阳性组与阴性组中iha基因分布率分别为85.29%和56.2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PEC形成生物膜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粘附素基因iha与细菌形成生物膜存在相关性。

  • 标签: 大肠杆菌 尿路感染 生物膜 黏附素
  • 简介:癌性穿孔为大肠恶性肿瘤病变过程的常见并发症,起病不典型,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术前诊断率偏低,病死率高,预后较差.大肠癌性梗阻中,14.58%发生肠穿孔[1],主要原因:一是结肠壁薄、血液循环差、肌层欠发达,肠腔内容物细菌多,液体成分少;二是肿瘤以浸润性生长常见,致肠腔狭窄:三是随着小肠内容物不断人结肠,蠕动产生压力,结肠远端因新生物阻塞肠腔而形成肠梗阻,使肿瘤近端肠内压力失去平衡,致结肠壁缺血坏死,最后穿孔;四是患者全身情况差,就诊晚,体征不典型而延误救治.

  • 标签: 大肠癌性梗阻 癌性穿孔 诊断率 大肠恶性肿瘤 常见并发症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为肺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胸部CT影像学可见,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常涉及两片肺叶,多数患者为双侧同时患病;对细菌进行菌型鉴定,可见快速生长型细菌中脓肿分枝杆菌和龟分枝杆菌最多,慢速生长性细菌中,以鸟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支杆菌最多;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咳嗽、咳痰,发热、咯血,咳出的痰液以白色粘痰为主。结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症状类似于肺结核,其多发于免疫力低下或者有慢性基础肺病的患者,非结核性分枝杆菌肺病对多种抗菌药物对原发性耐药性,临床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比较差。

  • 标签: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临床症状 原发耐药性 菌型鉴定
  • 简介:目的对比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病房鲍曼不动杆菌(ABA)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防控该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ABA进行菌株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抗菌药物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的显著性比较用Y。检验。结果353株ABA主要来自痰液(占93.7%),科室分布以ICU和呼吸内科最多(分别占34.8%和35.4%),3月及7~9月为感染高峰期(共占48.7%)。除多黏菌素E耐药率较低外,AB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在IcU为60.98%~93.5%,非ICU为69.57%~82.17%。ABA在ICU的耐药率普遍高于非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A)和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A)的分离率(分别为91.1%和86.2%),高于非ICU病房(分别为81.7%和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A耐药率高,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以IcU为著;应采取综合措施,延缓和减少耐药ABA的产生和传播。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重症监护病房 抗菌药物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吻合器黏膜环切术(PPH)治疗大肠平坦型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大肠平坦型肿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即PPH组采用PPH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分段外剥内扎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吻合器黏膜环切术(PPH)治疗大肠平坦型肿瘤确切,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 标签: 内窥镜 黏膜环切术 大肠平坦型肿瘤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并观察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将15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进行弗莱莫星+雷尼替丁+维敏胶囊,维敏胶囊+雷尼替丁,单纯雷尼替丁治疗。结果A组5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有效,其中2例好转,48例痊愈。B组50例患者中,3例无效,12例好转,35例痊愈,C组50例患者中,3例无效,10例好转,37例痊愈。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病情受到幽门螺旋菌的影响,HP阳性患者病情易于加重,同时复发率更高。在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如联合用药,其中,弗莱莫星+雷尼替丁+维敏胶囊联合治疗的效果十分良好,适于在临床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消化道溃疡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对脾虚湿阻型大肠癌术后化疗患者应用健脾化湿解毒方进行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07年-2012年收治的脾虚湿阻型大肠癌患者共5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健脾化湿解毒方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更具有优越性,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虚湿阻型大肠癌术患者在术后应用健脾化湿解毒方进行治疗,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健脾化湿解毒方 脾虚湿阻型大肠癌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伴放线放线杆菌(Aggregatibacteractinomycetemcomitans,Aa)增强牙周组织炎症反应及促进细胞凋亡的内在联系。方法制备高血糖大鼠动物模型,并以血糖正常大鼠作为对照,口内接种Aa,并以抗生素及caspase-3抑制药治疗,通过检测牙龈Aa抗体、牙龈组织凋亡、静脉血炎细胞变化分析Aa在牙周病,尤其是高血糖环境下发病过程的作用。结果Aa接种于高血糖或正常血糖大鼠口内后,均可以引起宿主局部炎症反应,牙龈Aa抗体均升高,高血糖组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1),牙龈凋亡水平也具有同样的表现。从静脉血观察炎细胞改变发现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仅粒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此外,通过应用抗生素及caspas-3抑制药可以缓解牙周炎症及凋亡水平。结论高血糖大鼠接种Aa后牙周炎症明显加重,其机制与宿主局部炎症反应增强,以及细胞凋亡增多相关。另外抗生素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高血糖大鼠牙周炎症反应,但不能有效减少凋亡。

  • 标签: 伴放线放线杆菌 牙周炎 细胞凋亡 高血糖
  • 简介: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收集了148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其标本来源、科室分布进行分析。采用Vitek2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作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同时补充米诺环素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统计分析其对米诺环素等1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及神经外科,痰液为主要标本来源。该菌对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及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0.7%、0.7%、13.5%、46.6%、64.2%、71.6%、75.7%、70.3%、52.0%、79.1%、79.1%、78.4%、81.8%、87.8%。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可使用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等药物来治疗。医院应重视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同时还需加强对ICU、神经外科病房及呼吸内科病房的管理。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临床分布 耐药性
  • 简介:摘要消化性溃疡PU是种常见疾病,对人类身体健康影响很大。西药疗法当中的三联疗法为幽门螺旋杆菌治疗阳性PU首选的方案,而四联疗法是补救方案,在中药疗法当中,中药复方也具有较好疗效,跟西药疗法当中的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效果相似,并没有显著差异,不过中疗法汤剂成分较为复杂,服用不便,疗程也较长,其成本比西药要高,对消化性溃疡治疗精简方法还有待研究提高,中药方面存在成分复杂,药理不明确问题,如果中西药联合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谨慎应用。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消化性溃疡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联疗法对于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间接诊治疗的72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四联疗法治疗中,Hp的根治率92.5%,症状有效率85%,与对照组的62.5%及68.75%相比较,治疗效果显著提高(P<0.05),且四联疗法治疗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2.5%,与对照组的31.25%相比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部疾病治疗,四联疗法效果显著。

  • 标签: 四联疗法 幽门螺旋杆菌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联疗法(雷贝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维和铋剂)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疗效。方法,287例Hp阳性PU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5例和对照组142例,观察组予以雷贝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维和铋剂,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维和铋剂,均按药物推荐剂用,连续服用2周。观察2组临床总有效率、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8%、84.8%,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3.8%、84.8%,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1.7%、80.7%,Hp根除率分别为95.9%、85.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8%、13.8%;2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雷贝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维和铋剂的四联疗法治疗PU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四联疗法 雷贝拉唑 甲硝唑维
  • 简介:目的观察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表达.方法93例胃溃疡患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32例;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30例;两个因素相结合31例),健康对照组30例.取患者血液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MMP-3,-7,-9和TIMP-1表达.结果胃溃疡患者中MMP-3,-7和-9和TIMP-1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溃疡患者比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组有更高MMP-7,MMP-9,TIMP-1表达(P〈0.05).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双因素组MMP-7和MMP-9的强度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组表达类似,但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组低(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溃疡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溃疡表达MMP-7,MMP-9,TIMP-1较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双因素组MMP-7和MMP-9的强度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胃溃疡患者相似.

  • 标签: 胃溃疡 幽门螺旋杆菌 非甾体类抗炎药 MMPS TIM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