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传感技术在临床基础检验体液分析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对传感技术的定义和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文章将探讨传感技术如何在临床基础检验中实现创新,提升体液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创新性的应用案例和策略将被提出,以引领临床医学在体液分析领域取得更为突破性的进展。

  • 标签: 传感器技术,临床基础检验,体液分析,医学创新,生物传感器
  • 简介:摘要:血液透析是延长尿毒症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一种方式。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功能直接影响患者透析及生存质量,甚至影响患者生存。如何保护好内瘘,最大限度地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获得足够的血流量,保证有效的透析,一直是血液透析治疗中心医务人员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内瘘穿刺是直接影响内瘘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内瘘穿刺是血液透析中心常用的一种护理操作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在透析疗法中占重要地位。动静脉内瘘穿刺一次成功,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而且是保证充分透析并完成治疗计划,使之顺利进行的关键。当内瘘穿刺失败,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患者满意度下降,治疗依从性也随之下降,进而引发医患纠纷。

  • 标签: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压力传感器 穿刺成功率
  • 简介:本文综述了金表面自组装技术固定生物分子的方法及其在核酸传感和免疫传感中的应用.包括金表面自组装技术的原理:金硫键的形成;金电极及金膜的沉积制作技术:热蒸发沉积、电子束蒸发沉积、飞溅沉积等;金表面Piranha溶液的清洁与处理;自组装常用试剂:含巯基或二硫键的化合物;金自组膜单层的取向度特性、针眼对固定生物分子的影响;自组膜活泼尾基的活化方法及偶联生物分子的方法;金自组装技术在核酸传感及免疫传感中固定核酸、蛋白质的应用,包括在电化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石英微天平、光学波导测定等核酸与免疫传感中的应用.

  • 标签: 金自组膜 核酸传感器 免疫传感器
  • 简介:摘要:了解护士和患者使用新型压力传感情况固定带满意度情况,评估新型压力传感固定带在护士和患者中的临床运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采用李克特量表和随机调查的方法,对我院ICU工作的在同一时间使用过胶带及新压力传感固定带的76名护士以及在我院ICU治疗的200例使用有创血压监测的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患者被分为使用胶带实验组与新型压力传感固定带对照组。结果发现相对于胶带,护士与患者对新型压力传感固定带的满意度较高(P

  • 标签: 护士患者 新型压力传感器固定带 满意度
  • 简介:摘要 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基于柔性触感压力传感的系统平台,用于识别假肢接受腔压缩量的数据化。通过使用柔性触感压力传感,可以实时监测假肢接受腔的压力变化,从而实现对接触的力度和位置的准确识别。该系统平台能够有效地识别假肢接受腔的压缩量的数据,准确反映患者残肢的受力情况,该设计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实时的数据化信息,有助于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然而,该系统平台的局限在于柔性触感压力传感的精度有限,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校准。

  • 标签: 柔性触感压力传感器 假肢接受腔 数据化识别 系统平台设计
  • 简介:[摘要]合成生物学技术中的生物传感应用逐渐趋于成熟,其为医药行业带来的推动力不容小视,本文拟从生物传感研究进展方向为其在医药领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合成生物学 生物传感器 医药应用 文献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戴式动态心电图心电传感佩戴患者检查过程中使用洁悠神联合夫西地酸乳膏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于2022年3月至2022年8月纳入本院穿戴式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方式,纳入到试验组60例以及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护理方式,试验组采用洁悠神联合夫西地酸乳膏联合护理方式,组间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比对皮肤过敏发生率,显示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数据提示P

  • 标签: 洁悠神 夫西地酸乳膏 穿戴式动态心电图 心电传感器佩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道冲洗用导尿管连接一次性压力传感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内高压患者经膀胱腹内压监测中运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23年6-2024年6月收治的86例患者,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参考组,每组43例。其中参考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连续5d的IAP监测,实验组采用尿道冲洗用导尿管连接一次性压力传感进行IAP监测。对比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在IAP监测效果、干预后患者饮食达标率、BMI增加量等方面均优于参考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道冲洗用导尿管连接一次性压力传感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内高压患者的IAP监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内高压 膀胱内压监测 一次性压力传感器
  • 简介:目的研究新型舟骨和大小多角骨融合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所测国人舟骨、大小多角骨和舟骨、大小多角骨关节有关解剖学参数设计,选用镍钛记忆合金制出样品,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修改后制作出成品,并将其应用于月骨无菌性坏死及舟骨旋转性半脱位的患者。结果2005--2010年,共30例月骨无菌性坏死及舟骨旋转性半脱位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或者缓解,运动度较术前增加,平均握力为44.4kg,达到健侧的77%。结论镂空式镍钛记忆合金融合进行舟骨和大小多角骨融合技术,可以提供足够的腕骨间固定强度,有效用于腕骨间融合

  • 标签: 舟骨 大小多角骨融合术 融合器 镍钛记忆合金
  • 简介:目的研发新型腕舟骨、大、小多角骨(STT)融合。方法根据所测国人STT三关节有关数据设计草图,先选用钛合金制出粗样,然后置入尸体腕模拟STT局限性融合,修改后制作成品。结果STT融合分钢板与螺钉两部分:钢板部分由锥形板及相连的圆桶状结构组成,锥形板开有3个螺钉孔,各通过1枚松质骨螺钉与3块腕骨分别固定;圆桶状结构连接于锥形板下方,中空,可供植骨,外侧面制有螺纹与腕骨紧密咬合。同时还制作厂配套工具。结论STT融合设计合理,它可使3块腕骨间的固定力学强度大大提高,并可防止STT融合体向关节中心旋转及塌陷,是局限性腕骨融合术中新型、可靠的内固定方式。

  • 标签: 腕舟骨、大 、小多角骨 融合器 新型内固定
  • 简介:腰椎滑脱症已被认识200多年,手术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椎板切除减压,峡部直接修复植骨内固定,脊椎融合术,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80年代以来广泛使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该症,疗效明显提高,90年代以来椎间融合也被逐渐采用,疗效也较好,这二种方法各有所长,尚难分优劣,我院结合二种方法优点,自1999年7月-2002年1月,联合使用两种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31例,术后31例症状消失,并发症少,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 标签: 椎弓根内固定 椎间融合器 腰椎滑脱症 系统治疗 椎板切除减压 疗效满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失稳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名腰椎滑脱失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100名腰椎滑脱失稳患者进行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联合治疗,观察这100名腰椎滑脱失稳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效果。结果:通过术后的随访结果可以发现,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联合治疗腰椎滑脱失稳后患者的满意率和术后症状消失或缓解率都很高。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联合的方法可以对腰椎滑脱失稳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使患者的症状消失或者减轻,同时使患者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被推广使用。

  • 标签: 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 椎间隙融合器 腰椎滑脱失稳 治疗效果
  • 简介:背景:虽然椎间cage已被广泛应用,但关于人类脊柱cage内所含组织的组织学资料却很少报道。本文旨在描述从人体取出的、临床失败的椎间cage内容物,以及关于cage内植骨类型对骨质存活的影响。方法:对78枚取自48例患者体内的cage进行分析:其中碳纤维cage8枚,金属螺纹cage70枚。有植骨资料的67枚cage中,56枚为单纯移植自体骨,6枚为局部自体骨加脱矿物质骨基质植骨,4枚为同种异体骨植骨,1枚单纯脱矿物质骨基质植骨。导致取出cage的原因包括融合不良、cage位置不良或术后移位、脊柱损伤(融合节段的压缩骨折)、腰痛、进行性椎关节退变强直、神经根受压和(或)感染。cage置入时间平均为22个月。对每个包埋在cage中心的部分进行不脱钙切片观察,对被存活骨、坏死骨、纤维软骨、透明软骨、纤维组织及移植替代物所占据的邻近区域进行直观评估。碎屑微粒通过半定量的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在78枚中有71枚cage内容物显示有组织学存活的骨组织,有血管长人证据,说明移植骨已融合。存活骨所占的区域范围平均为44%(范围,0%~80%)。虽然有些cage中有相对较大的皮质植骨块,但仅有微弱的新骨形成迹象。在这些cage中,纤维软骨成分占50%。失败cage的植骨块间存在小的纤维软骨缝隙,提示cage松动。另外,78枚中有31枚cage发现植骨区域内有≥5%的范围被透明软骨占据,这可能是来源于椎体终板或小关节面。结论:本研究并非检验cage及植骨的效果,而是通过研究透明软骨及纤维软骨在这些失败病例中的发生率,来说明植骨及植骨部位的准备对最大限度地提高植入骨融合的重要性: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系列病例(没有,或历史,对照组)]。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CAGE 组织学评价 取出 临床 融合器 腰椎间
  • 简介:背景: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化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特别是骨科有很大前景,其临床疗效尚需更多的临床数据来支持。目的:探讨3D打印椎间融合在脊髓型颈椎病椎间盘摘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65例,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植入物类型,植入3D打印椎间融合的30例为试验组;植入普通异体骨块的35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生理曲度、椎体前缘高度(HAB)和椎体后缘高度(HPB)、JOA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2例,发生率为6.7%(2/3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25.7%(9/3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生理曲度差值随距离手术时间延长而减小,试验组相同时间段生理曲度差值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HAB随距离手术时间延长而减小,试验组相同时间段HAB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HPB随距离手术时间延长而减小,试验组相同时间段HPB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即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试验组JOA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植入3D打印骨块能明显减少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逐步恢复患者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可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神经受压症状,促进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3D打印 脊髓型颈椎病 椎间盘摘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椎间融合器
  • 简介:背景: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中聚醚醚酮融合较为常用,术后融合“沉降”问题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聚醚醚酮融合行植骨融合在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中的疗效,探讨术后融合“沉降”的发生率,提供融合“沉降”的测量方法并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5年2月单节段颈椎病患者39例,均采用颈前路减压、聚醚醚酮融合植骨融合术,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2.5)个月。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时患者的症状、生活状态及影像学表现,对其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与评估。结果:本研究39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5.0±5.6)min,术中出血量均<50ml。术后3个月随访时融合率为94.9%,术后6个月融合率达100%。无融合松动、移位的现象,5例患者出现融合“沉降”,沉降发生率为12.8%,其中3例沉降范围为2~3mm,2例>3mm。根据VAS评分标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颈背痛及上肢疼痛,非沉降组分别为(7.5±1.3)分、(2.1±0.7)分、(2.1±0.6)分,沉降组分别为(7.4±1.1)分、(1.8±0.8)分、(2.2±0.8)分。两组同时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根据Robinson评价标准,优19例,良14例,一般5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结论:在单节段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颈前路减压应用聚醚醚酮融合行植骨融合术出血量少、临床疗效好、植骨融合率高。但融合“沉降”发生率较高,虽不影响中期疗效,但应加以关注。

  • 标签: 颈前路 减压 聚醚醚酮融合器 融合 沉降
  • 简介:目的:设计一种专门用于腰椎椎体间后斜向植入的解剖型融合,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方法:采用6具小牛标本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正常的腰椎功能节段(FSU)、切除左侧小关节及椎板的FSU、植入单枚解剖型融合的FSU及同侧附加椎弓根螺钉的FSU分别测定纵向压缩、屈曲、侧方弯曲及伸展的刚度,进行生物力学特性分析,自身对照比较。结果:①腰椎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后其强度和刚度分别比正常标本下降69%和44%(P<0.05);②采用单枚斜向植入椎间融合加强了腰椎的稳定性,能使损伤标本的强度和刚度提高55%和28%(P<0.05),但仍比正常标本差4%—20%;③采用椎间融合附加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提高腰椎的17%强度和50%刚度(P<0.05)。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的单枚解剖型椎间融合在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能提供足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如辅以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则更为牢固。

  • 标签: 单枚解剖型椎间融合器 设计 生物力学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椎弓根内固定及后路椎间融合对治疗腰椎滑脱病人的疗效分析。方法:纳入本科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腰椎滑脱病人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及后路椎间融合治疗所有入组患者,跟踪随访患者进行不良事件收集,随访时间12个月,末次随访完善影像学检查,采用JOA评分量表、ODI评分量表、SF-36评分量表作为评估患者的预后有效率。结果:椎影像学检查复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12个月之后均达到椎间骨性愈合,固定节段融合或骨折愈合情况(有连续骨质通过),无复位丢失及内固定失效现象。其中90例术前症状完全恢复,疗效评定优;33例腰臀部仍会出现轻微疼痛,尤其是在过于劳累或天气发生变化时,疗效评定良;7例症状体征无缓解,无法参与工作,疗效评定差,患者康复率(94.63%)。无患者出现马尾神经、神经根及大血管损失、椎间融合支架移位和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不良事件。结论:研究结果充分表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后路椎间融合支架对腰椎滑脱治疗效果佳,在两者相互协同促进的作用下,患者预后疗效较好,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弓根钉内固定 后路椎间融合器 腰椎滑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