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延平区托幼机构餐饮具卫生状况。方法使用大肠快速检测纸片。结果桶、盆等大餐具的合格率较碗、杯、调羹等小餐具的合格率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意义(x2=5.53,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纸片法对于生活饮用水快速检测大肠的有效性。方法对98份水样分别用纸片法与多管发酵法进行大肠检测。结果两种方法检测大肠阳性率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检测方法大肠MPN值符合率为96.93%。结论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但相对于多管发酵法,纸片法更加省时、省力,简便易行,适用于大批量样品快速检测。

  • 标签: 大肠菌群检测 纸片法 多管发酵法 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大肠迅速检查这一技术运用到给营养同食物卫生实施检查期间的成效。方法选择饮料、白糖、果冻、坚果、饼干、蛋糕与矿泉水一类食物内的352个样本,并借助乳糖胆盐型发酵这一方式同最可能数这一方式对大肠加以测算,探究相应的检查成果。结果检查通过的样本一共309个;乳糖胆盐型发酵这一方式同最可能数这一方式对样本实施检查以后的通过率都一致,均即87.78%,二者实施检查以后的通过率都即100%;这之中,借助两类方式对大肠加以检查的成果一致的一共333个,检查一致率即94.60%,没有通过的19个样本内有9个检查成果稍有差别,即占据样本的2.57%。结论大肠迅速检查这一技术相应的检查成效较优,可以检查出食物内的大肠,以更好地对营养同食物卫生加以监管,检查价值极大,成效显著,值得大力推行及应用。

  • 标签: 营养与食品卫生检测 大肠菌群快速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埃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对大肠埃希采集培养及操作步骤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杆菌常引起各种肠内外感染,是腹泻和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结论革兰阴性杆菌很多是条件致病菌,且有许多细菌对很多抗生素天然耐药。有些细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细菌。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细菌检验 操作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营养条件对大肠埃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3株大肠埃希(25922),均对其实施血平板培养。在分别在复温30min、1h以及6h的营养条件下对其生长情况,尤其是生物膜形成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复温30min后,大肠埃希菌落有所生长,在复温1h后的菌落数量最多,在复温6h后菌落数量有所下降。并且在使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检查后显示,在复温1h后的生物膜厚度明显高于复温30min以及复温6h,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复温1h的营养条件下,更有利于大肠埃希生物膜形成。

  • 标签: 不同营养条件 大肠埃希菌 生物膜形成 影响
  • 简介:摘要人体维持健康离不开肠道的动态平衡,肠道早期的多样性对机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婴儿期是肠道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婴儿肠道具有动态性和脆弱性的特点,且易受多重因素影响。本文从婴儿肠道的建立、影响因素,及其相连疾病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疾病 影响因素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和耐药性的特点,以及与抗生素使用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效控制耐药的蔓延及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我院ICU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随机选取两年确诊为下呼吸到感染患者,采集每例下呼吸道感染标本,再培养分离,采用Kirby-bauer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两年共培养菌株366株,其中革兰氏阴性占55.21%,革兰氏阳性占25.74%,真菌占19.11%感染呈多重耐药。两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U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为条件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为主,革兰氏阳性明显增多的趋势,耐药发展速度快,合理科学用药非常重要。对我院及本地区ICU感染中抗生素的选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经验用药的依据。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下呼吸道 细菌 耐药
  • 简介:摘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几百万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IBD)患者,IBD主要包括两种临床类型(1)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黏膜;(2)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其主要影响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是一种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IB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IBD存在多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特定的环境诱导、肠道的免疫机制、肠道、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药物、妊娠、应激等。研究表明IBD患者肠道的平衡被打破,启动基因易感个体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IBD发生,最主要的观测证据如下(1)IBD的肠损害主要发生在细菌计数最高的部位;(2)大便分流与CD患者的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未进行大便分流的患者复发率远高于大便分流患者;(3)基因易感性的UC患者在行回肠袋-肛管吻合术后肠道细菌在回肠袋大量定植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本文就肠道与IBD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炎症性肠病 益生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中晚期阴道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妊娠中晚期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阴道群情况分为正常组(n=48例)和异常组(n=60例),对两组患者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阴道中以假丝酵母感染最为多见,占36.79%;其中异常组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及剖宫产发生率均较正常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胎儿窘迫、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及低体重儿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阴道失常以假丝酵母感染最为多见,可提高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 标签: 妊娠中晚期 阴道菌群 妊娠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红霉素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对肠道及循环炎症因子的影响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84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2例;参照组采用莫沙必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红霉素治疗。结果实验组的肠球菌菌落少于参照组,拟杆菌菌落多于参照组,P<0.05,两组的肠杆菌、乳酸杆菌以及双歧杆菌的数量比较无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TNF-α、INF-γ、IL-1β以及IL-6等炎性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对比参照组的83.33%更高,P<0.05。结论应用红霉素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效果理想,治疗期间不会对肠道益生菌产生显著影响,且对炎性症状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红霉素 糖尿病胃轻瘫 肠道菌群 循环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及其临床病理特点,以降低大肠癌发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下确诊的89例大肠息肉,总结分析病人临床表现、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类型与息肉癌变的关系。结果89例大肠息肉中,以左半结肠为多;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多,其中绒毛性息肉恶变率最高,且息肉越大,恶变率也越高,非腺瘤性息肉均未见癌变。结论腺瘤型息肉与大肠癌高度相关,其中绒毛性息肉恶变率最高。一旦发现大肠息肉均应及时切除与活检,可显著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 标签: 大肠息肉 内镜 病理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大肠癌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之间收治的30例大肠癌患者,并对其围术期护理观察分析。结果本组30例大肠癌患者中,首次排气时间(2.82±0.84)d,首次排便时间(3.23±1.25)d,静脉输液时间(4.23±2.23)d,进食时间(1.97±1.11)d,下床时间(1.23±1.34)d,平均住院时间(10.27±2.22)d。结论对围术期大肠癌患者行优质护理,可得到满意疗效,且预后良好。

  • 标签: 大肠癌 围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白芍苷胶囊联合卡介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不明原因的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不明原因的慢性荨麻疹条件的门诊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3例),进行12周的疗程,观察组采用白芍苷胶囊联合卡介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而对照组仅口服白芍苷胶囊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共有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观察组共有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芍苷胶囊联合卡介多糖核酸注射液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而且轻微,患者均能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白芍总苷胶囊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 不明原因 慢性荨麻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结构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50例IB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溃疡性结肠炎100例(UC组),克罗恩病50例(CD组),其次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新鲜粪便标本进行培养,对比三组肠道结构变化,并分析C-反应蛋白、血小板、血沉、血小板等炎性指标和结构变化的相关性。结果UC组肠道内SC、SB、PS、BL、BD、LC以及EC等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UC组E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组PS、SB、BD、LC、EC、BL等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组ES、SC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炎性指标组UC组患者SB数相对对照组显著偏高(P<0.05),其他菌种数量差异较小(P>0.05),CD组患者EC数相对对照组显著偏高(P<0.05),其他菌种差异对比较小(P>0.05)。IBD患者炎性指标和肠道呈弱相关性。结论IBD患者肠道结构被破坏,肠道失衡,和真杆菌属数量减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结构变化 炎性指标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26例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直肠癌14例,结肠癌12例,腺癌19例,乳头状腺癌3例,黏液腺癌3例,绒毛状腺癌1例。结论目前不是首选检查方法,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其主要临床意义为预测预后,指导手术及协助确诊。病理以腺癌为主,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普查和肠镜检查,可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 标签: 大肠癌 病理诊断
  • 简介:(广西岑溪市人民医院广西岑溪543200)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所收治50例大肠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综合护理措施,总结疗效及临床价值。结果50例患者经手术及综合护理治疗后,47例术后恢复良好,肠造口排便通畅,未出现肠吻合口漏,其余3例并发切口感染。三年存活者38例,存活率达76%。结论正确合理的手术方式和综合全面的护理措施能明显改善大肠癌患者生存质量和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大肠癌 治疗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了解大肠癌筛查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对大肠癌的筛查和知识宣教,比较筛查前后人们对大肠癌的认知度的影响。方法对江镇社区55岁以上居民进行筛查大肠癌,采用大便潜血检查和问卷调查筛出高危人群,再对高危人群行全结肠镜检查进行最终确诊,并统计分析大肠癌在江镇社区居民中的认知度。结果江镇社区常住居民7.4万人,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进行大肠癌的筛查,2014年和2015年居民在2013年筛查后均大多再次筛查,具体数据如下2013年筛查人数为3500人,大便隐血阳性人数525人,占筛查人数为15.0%,肠镜人数为389人,检出恶性肿瘤人数为5人;2014年筛查人数为700人,大便隐血阳性人数102人,占筛查人数为14.57%,肠镜人数为10人,检出恶性肿瘤人数为零;2015年筛查人数为1526人,大便隐血阳性人数400人,占筛查人数为26.21%,肠镜人数为56人,检出恶性肿瘤人数为2人。2013年至2015年三年间大肠癌筛查后,患者认知度要好于筛查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肠癌筛查以及大肠癌知识宣教,患者认知度提高明显,筛查的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社区,可降低大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提高早诊率和治愈率,具重要意义。

  • 标签: 大肠癌 筛查 认知度
  • 简介:摘要本文从共同内群体认同和际关系两个方面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介绍际威胁和际信任这两种群际关系。这些研究探讨了共同内群体认同是如何影响到际关系,际关系又是如何作用于共同内群体认同的。

  • 标签: 共同内群体认同 群际关系社会认同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