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心房内心电图的辅助下进行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需接受化学药物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8例。其中对照组此给予体表定位法及X线定位确认PICC导管尖端位置,研究组给给予心房内心电图引导定位及X线定位确认,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导管尖端定位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定位操作时间为(15.62±0.37)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6.74±0.41)min(P<0.05);研究组PICC置管到位率为94.83%,对照组为93.10%(P>0.05);研究组置管后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5%和1.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6%和15.52%(P<0.05)。结论采用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方式可对其位置进行准确判断,定位到位率高,其操作所需时间短,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定位 心房内心电图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莫西沙星诱导尖端扭转型室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10年有关莫西沙星致TDP的病例报道进行分析。结果当患者具有在使用莫西沙星时导致QT间期异常延长的因素时使用莫西沙星易发生TDP。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莫西沙星诱导TDP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莫西沙星 尖端扭转型室速(TDP) 不良反应 (AD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PICC置管的新生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为收治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穿刺成功后导管至预测长度后予以x线拍片定位,研究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措施,并将2组的定位准确率、置管时间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措施干预的定位准确率为90.00%,与对照组96.00%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置管时间为(3.17±1.40)min,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中,其P波的波幅为R波的60~70%的患者有90例,占比90.00%,在胸部x线下显示导管尖端位置于第4~6胸椎。P波形异常者10例,占比10.00%,未出现干扰波或未显示特异性P波,在胸部x片下出现导管异位。结论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分析价值显著,其方法便捷,可保证一次性定位、穿刺完成,值得推广实施。

  • 标签: 新生儿 腔内心电图定位 PICC尖端位置 临床分析 P波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胸片结合体表与传统体表两种体外测量PICC置管长度方法的效果对比。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9月这期间在我病区经右臂置入PICC导管的66例肿瘤患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传统体表测量法(横“L”法)以及胸片测量结合体表测量公式法两种测量方法,进行PICC置入长度的测量,置管后即摄X胸片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是否到达上腔静脉下1/3。结果66例病人中采用横“L”体表测量法测量准确58例,准确率为87.88%;胸片测量结合体表测量公式法测量准确63例,发生率为95.45%;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文对比两种体外测量PICC置管长度方法,其中,胸片结合体表测量方法相比较于常规体表测量方法更加具有优势,提高了PICC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下1/3的准确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胸片结合体表测量法 传统体表测量法 导管头端位置 PICC置管长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EKG定位技术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患者,患者120例,选择时间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60例为对照组按照体外测量方法置管后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2018年7月—2018年2月60例为观察组采用EKG技术进行PICC尖端定位后置管,再到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结果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85%,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5%,置管时间5±1.1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96%、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置管时间7±1.3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明显高于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体外测量方法,置管时间大于体外测量方法。结论EKG技术可以提高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

  • 标签: EKG定位技术 三向瓣膜式 PICC导管尖端定位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近年来,出版产业发展迅速,大数据、云出版、互联网“+”等概念涌现在出版行业,这对科技期刊编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刊发展如今面临着由传统出版向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型,期刊编辑在这种转型的压力之下,使其在工作当中都抱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因素会严重的影响编辑对稿件的正确评价,影响编辑的创新。阻挡期刊编辑创新的主要因素有定性思维、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及优越自大等。因此,克服期刊编辑创新心理障碍对科技期刊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的。

  • 标签: 期刊编辑 创新 心理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腔内泌尿外科技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内进行输尿管狭窄治疗的患者56例进行分析探究,输尿管闭锁26例,狭窄30例,狭窄长度<1.4cm18例,>1.4cm且<3.5cm28例,>3.5cm10例,以患者的实际病情为依据选择不同的腔内泌尿外科技术,观察治疗疗效后进行为期一年术后随访。结果治疗56例患者痊愈患者29例,好转26例,失败1例,一年后随访发现,3例患者病情复发具有轻度狭窄情况,三个月后观察发现狭窄并无明显变化。结论采用腔内泌尿外科技术手术治疗治疗输尿管狭窄,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治疗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尤其是轻中度狭窄,患者没有明显的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 标签: 腔内泌尿外科技术 输尿管狭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压力水平并分析其主要来源。方法通过便利抽样,发放工作压力源量表(OSI-2),对275名女性科技工作者进行调查。结果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压力得分均为3.01±1.35,主要压力源前三名为工作负荷、工作琐事、工作家庭平衡,而后依次是上级赏识、人际关系、组织氛围、个人责任和管理角色;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其压力得分差异上存在统计学意义,31~40岁阶段压力水平最高(P<0.05)。结论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压力水平中等,年龄是影响其压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中青年女性压力最大,工作沉重、事物繁琐及无法平衡家庭工作会是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科技工作者 女性 职业压力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择选2016年12月—2018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7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将常规治疗实施于对照组,将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实施于观察组。对两种治疗方式的价值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疗效果及其满意度指标上,与对照组展开比对,改善效果均显著(P<0.05)。结论损伤控制骨科技术代替常规治疗实施于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治疗中,对于促进其治疗效果和满意度的提升,意义非凡,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 应用价值 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