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小肠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目前最常用的分期系统参照Rai分期系统和Binet分期系统。早期患者可以放疗也可以“观察和等待”。晚期患者可选用化疗,年轻、预后差的患者可选择参加自体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研究。SLL的5年总体实际生存率是51%,无瘤生存率是25%。总体中位生存率是7年。

  • 标签: 小肠肿瘤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Rai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小肠疾病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方法和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以我院收治的小肠疾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将其分为两组,分组方式为随机分组,每组各46例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和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方法,与手术和病理学结果比较,判定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与手术和病理学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定位符合情况为100.00%(46/46),定性符合情况为91.30%(42/46),对照组患者的定位符合情况为80.43%(37/46),定性符合情况为65.22%(30/46),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与手术和病理学结果比较,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方法,临床诊断小肠类疾病可选择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

  • 标签: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 多层螺旋 CT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通过经口双气囊小肠镜(DBE)对不全性粘连性小肠梗阻进行疗效鉴定。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不全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胃肠减压配合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经口DBE治疗,随后将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性为8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在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更佳。结论经口双气囊小肠镜对不全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双气囊小肠镜 粘连性梗阻 不安全性小肠梗阻 肠管粘连 腹痛腹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CT及X线小肠造影对小肠克罗恩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收治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50例纳入研究,均给予CT及X线小肠造影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X线小肠造影对粘膜异常症状的检出率高于CT小肠造影检出率,提示X线小肠造影可以更早期发现病灶以及小肠功能情况;CT小肠造影对肠壁异常表现的检出率高于X线小肠造影,提示CT小肠造影更能够显示小肠壁病变以及肠腔外病变,从而有效判断病变活动性。结论对小肠克罗恩病患者施行CT及X线小肠造影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诊断价值,提高临床确诊率。

  • 标签: CT X线小肠造影 小肠克罗恩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胃石症在临床上少见,而胃内结石进入回肠后导致回肠梗阻更为少见。北京市京煤集团总医院近期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胃石症 小肠梗阻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外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断技巧和相关经验。方法对48例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中,临床治愈的患者有46例,占比95.8%,死亡2例,占比4.2%。结论及早明确诊断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提高外伤性小肠破裂的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外伤性小肠破裂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肠破裂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探讨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小肠破裂患者30例,均手术治疗,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及护理,均治愈出院,并发切口感染3例,切口裂开2例,肠粘连1例经处理后均好转,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对小肠破裂患者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密切观察监测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小肠破裂 临床观察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肠道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对肠道疾病也更加重视。传统的小肠镜、超声内镜、胶囊肠镜虽能解决部分疾病的诊治,但或因只能窥探肠道管腔,或因操作复杂病人耐受困难较难接受,或因病灶检出率不高等原因,造成肠道疾病的诊治困境。而随着CT影像技术的发展,CT-3D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对肠道疾病的探查手段,从而提高对肠道疾病的诊断。本文初步探讨了利用CT-3D技术对小肠及肠系膜血管的成像技术,探索患者容易接受的无创检查,能清晰显示肠道疾病。

  • 标签: 小肠 CTE 肠系膜血管CTA CT-3D技术 冠状位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力的作用所致的小肠穿孔患者临床手术的综合治疗护理。方法选取20例2015年2月~2015年10月,住院手术治疗外力的作用所致的小肠穿孔患者,进行临床观察,记录临床信息,采用分项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结果20例小肠破裂手术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均康复出院.结论对小肠破裂的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对患者病情的观察,良好的护理工作,妥善的护理平衡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器官系统的功能维持正常,稳定患者情绪到精神上的安慰,有利于小肠破裂患者的恢复。

  • 标签: 小肠破裂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小肠肿瘤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诊断,对30例患者术前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并将多层螺旋CT的诊断结果和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病理诊断结果为平滑肌瘤5例,淋巴瘤5例,胃肠道间质瘤13例,腺瘤2例,腺癌5例;螺旋CT诊断结果为平滑肌瘤5例,淋巴瘤5例,胃肠道间质瘤12例,腺瘤3例,腺癌5例;螺旋CT诊断结果相比病理诊断结果在胃肠道间质瘤少1例,腺瘤多1例,诊断准确率为93.3%(28/30)。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小肠肿瘤诊断准确率高,操作简单,对小肠肿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小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措施,提早预防和诊断,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病死率和平均住院时间,提高患儿治愈率。方法对3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6例患儿中,治愈32例,治愈率88.9%,平均住院15±0.9天,自动出院1例,肠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1例死亡。结论加强科学有效、耐心细致的护理,对提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术后护理及应用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新生儿患者治疗效果,提高临床NEC治愈率,并且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将其广泛地推广至临床治疗中。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护理方法与措施,有效减少并发症,病死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本科收治的76例NEC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76例患儿治愈75例,自动出院1例,肠穿孔7例,转外科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加强对新生儿NEC病人的护理,可有效提高NEC的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明显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成本。

  • 标签: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肠内排列术预防术后粘连性小肠梗阻(ASBO)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份至2014年11月份期间收治的120例行肠内排列术患者进行本次医学探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肠内排列原因,治疗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小肠梗阻复发情况;结果120例患者接受肠内排列术治疗,术后发生与排列管相关并发疾病的几率为0.6%。术后对患者平均随访(78.5±22.4)个月,结果显示患者中梗死的复发率为4.8%;结论应用肠内排列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预防ASBO术后复发情况,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逆行肠内排列 粘连性小肠梗阻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口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临床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00例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行进口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检查结果。结果不明原因出血患者检出率明显高于不明原因腹痛及不明原因腹泻患者(P<0.05),一代进口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为84.71%,二代进口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为98.02%,二代进口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明显高于一代进口胶囊内镜(P<0.05)。结论进口胶囊内镜检查安全、可靠,最适用于检查不明原因出血患者,与一代胶囊内镜相比,二代胶囊内镜较能更好地完成全小肠检查。

  • 标签: 进口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不明原因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发病不同时间进行的松解手术对小肠梗阻手术预后恢复的影响比较。方法选择从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小肠梗阻患者做为本次研究的探讨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以48小时为临界时间,实验组42例,发病确诊48h内立即行松解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42例,先对其进行保守治疗,若无效,48小时后对其进行松解手术。将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有效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有效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沦把握最佳时机对小肠梗阻患者进行松解手术,可使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提高,显著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 标签: 小肠梗阻 预后 手术时机 有效率
  • 简介:摘要胶囊内镜技术自从研制成功之后,就被临床上用于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小肠肿瘤、克罗恩病、小肠息肉、感染性炎症、寄生虫病、肠道憩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诸多小肠类疾病进行诊断,且近年来该项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的扩大。胶囊内镜在具体临床应用的过程中,除了可以使传统胃肠道检查手段的不足之处得到有效的弥补,同时也会显露出一些其本身所具有的弊端。本文主要从胶囊内镜发展史、检查适应症和禁忌症、小肠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范围等三个方面出发,对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应用的新进展情况进行系统的综述。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诊断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晚期NSCLC临床病理资料,以NLR均值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分析NLR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预后的变化。结果NLR与肺癌病理类型、ECOG评分、血小板计数有关(P<0.05),住院死亡组NLR值更高。结论NLR越高,NSCLC患者住院死亡率越高,NLR对判断NSCLC患者的病情危险性及预后有着重要价值。

  • 标签: 非小细胞肺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中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的疗效予以观察。方法抽取2014年05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进行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76例视作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单号以及双号)予以平均分组处理,即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予以常规治疗方案以及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方案,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率以及症状消除所需时间进行客观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4.74%较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5.26%以及症状消除所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方案较常规方法治疗效果突出,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症状消除所需时间均较短,在治疗该类疾病中有值得应用的价值。

  • 标签: 粘连性小肠梗阻 症状消除 经鼻肠梗阻导管 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