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增生、子宫上皮内瘤变、子宫样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正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复习400例诊刮标本的HE切片,依据宫体上皮性肿瘤和前驱病变分类(WHO2014),找出子宫增生、子宫上皮内瘤变、子宫样腺癌。结果我们发现子宫上皮内瘤变43例;不论是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还是复杂性非典型增生都有子宫上皮内瘤变检出,分别为(8/273)、(16/81)、(19/46),提高了检出率。结论子宫上皮内瘤变为单克隆性病变,组织结构、细胞形态有别于子宫增生,恶性潜能较高。因此,掌握子宫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学诊断要点为临床提供精准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现实意义重大。

  • 标签: 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样上皮内瘤变 子宫内膜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宫腔镜子宫微创术对子宫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反复失败超过2次且子宫薄弱的患者,共30例,均给予宫腔镜子宫微创术治疗,观察和对比治疗前后子宫的容受性。结果术后患者子宫厚度增加、PI提高、RI降低,子宫形态学分型以佳型为主,术后胞饮突数量激增且发育程度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宫腔镜子宫微创术有助于子宫的分型及血流分布情况的有效改善和佳型子宫的增加,有助子宫胞饮突发育情况的改善,从而对于子宫容受性的提高十分有帮助。

  • 标签: 宫腔镜子宫内膜微创术 子宫内膜容受性 影响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癌的超声诊断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子宫癌患者30例超声诊断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诊断子宫癌的灵敏度为60%,特异度为80%,假阴性率为40%,假阳性率为16.6%。结论早期子宫体癌多呈正常的声像图,很难根据子宫的超声图像进行诊断。中、晚期子宫体癌也缺乏特异性声像图改变,其回声图像常与子宫肌瘤变性,绒毛膜上皮癌,子宫平滑肌肉瘤等类似,鉴别较困难。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超声 彩色多普勒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子宫病理活检的诊断结果。方法择于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70例患者均进行子宫病理活病检查,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70例患者中,58例子宫异常,占比82.86%,其余12例患者子宫正常,占比17.14%。其中,功能性子宫出血占据比例最高——51.72%。临床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符情况,以子宫肌瘤诊断的符合概率最高。结论子宫异常出血诊断中,子宫病理活检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针对器质性病变引发的出血的诊断;对于其他卵巢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诊断来说,需联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诊断,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支持。

  • 标签: 子宫异常出血 子宫内膜 病理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盆底神经的肌肉电刺激对于薄型子宫的患者血流灌注与子宫厚度改善情况。方法选在我院治疗的薄型子宫的患者30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研究组与参照组,每一组15例,观察治疗有效性。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RI的改变量、子宫的增加幅度与参照组相比,数值明显比参照组大,P<0.05。结论盆底神经的肌肉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薄型子宫的患者血流灌注与子宫厚度,值得应用。

  • 标签: 盆底神经肌肉 电刺激 薄型子宫内膜 血流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子宫样癌及合并子宫异位症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卵巢子宫样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年5月~2016年5月,按照患者的病理特征,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原发卵巢子宫样癌组(简称原发组)25例与子宫异位症恶变组(简称恶变组)27例,另外选取同期收治的18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临床特征。结果①恶变组患者的特征主要为阴道不规则流血、腹部胀痛;原发组特征为阴道不规则流血、盆腔包块;恶变组、原发组的阴道不规则流血率均高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P<0.05)。②在所选取的52例病患中,有21例(43.75%)患者为双侧性质,患者的肿瘤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③子宫异位症恶变患者的肿瘤切面性质为囊实性。利用显微镜检查,发现有2例(8.00%)患者存在宫内间质肉瘤。结论合并子宫异位症恶变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小,腹部胀痛发生率高,临床医师通过了解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利于准确诊断患者病情,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患者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子宫息肉是临床妇科诊断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能够引起患者月经周期延长、不孕以及阴道出血等不良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不孕,甚至病情进展至子宫息肉恶变。目前,临床用于子宫息肉治疗的方式逐渐多样化,也起到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以近年来临床上对子宫息肉的诊治情况做一综述,旨在为子宫息肉的临床研究提供借鉴价值。

  • 标签: 子宫内膜 子宫 息肉
  • 简介:摘要子宫癌(EC)属于女性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治理理念也需要进一步的更新1。在临床诊断及分期上,宫腔镜检查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该病主要采取的是手术治疗。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临床病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超判断子宫厚度在绝经后妇女子宫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5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其超声图像下内膜均匀程度、血流指数及子宫厚度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105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平均子宫厚度为(4.89±2.58)mm,其中不同疾病患者的子宫平均厚度也有明显差异。子宫癌患者平均子宫厚度大于正常子宫子宫炎及子宫增生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子宫癌患者与正常子宫子宫炎及子宫增生者内膜均匀程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RI(血流特征)≤0.4的患者比例明显大于正常子宫子宫炎及子宫增生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彩超判断子宫厚度在绝经后妇女子宫癌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建议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彩超 子宫内膜厚度 绝经后妇女 子宫内膜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道B超评估子宫厚度与无症状绝经后女性子宫病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因阴道B超检查发现子宫厚度≥4mm而接受了宫腔镜及病理检查的无症状绝经后女性临床资料。结果共86例患者纳入了该项研究,阴道B超发现子宫≥4mm的无症状绝经后女性,其最常见病变为子宫息肉(58.14%),其次为单纯性子宫增生(38.37%),而子宫不典型增生及子宫癌发病率较低,分别为2.24%及2.33%。而当子宫≥11mm时,子宫癌发病率明显增增加(33.33%)。糖尿病、BMI>30、未产妇为子宫癌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对于阴道B超提示子宫厚度在4~11mm之间的患者,子宫癌发病率较低,进行病理检查上可偏保守,除非患者具有子宫癌发生高危因素,而对于子宫≥11mm患者,子宫癌发病率明显升高,应积极进行病理检查。

  • 标签: 阴道B超 子宫内膜厚度 无症状绝经后妇女 子宫内膜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绝经后子宫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12月我院住院的69例绝经后子宫息肉患者临床资料,均行超声检查,宫腔镜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术后确诊良性子宫息肉共61例,不典型增生3例,息肉癌变5例。结论绝经后子宫息肉以良性病变为主,但仍有恶变可能。绝经后子宫息肉需行宫腔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以提高早期发现子宫恶性病变诊断率,降低误诊率

  • 标签: 绝经 子宫内膜息肉 恶变 宫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诊断子宫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0例(绝经后58例)阴道不规则流血或排液妇女的盆腔行经腹或阴道超声检查,重点观察子宫情况,经手术治疗55例,刮宫35例,将超声与手术或刮宫的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子宫癌超声表现为子宫增厚、回声不均,部分病灶向宫腔凸向宫腔伴积液,39例中30例与病理诊断符合,子宫息肉多为宫腔内中强回声团,15例中11例符合,内膜增生以内膜增厚为主,20例中18例符合,黏膜下肌瘤回声减低通常见蒂,16例中12例符合。结论经腹与经阴道超声检查联合应用对子宫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经腹超声 经阴道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 子宫内膜病变 不规则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子宫息肉患者采取宫腔镜诊治的疗效。方法选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子宫息肉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目标,借助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诊断性刮宫术治疗,治疗组采取宫腔镜下子宫息肉摘除术治疗,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准确度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总用时、术中出血量及诊断总用时的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诊断准确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手术总用时、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但诊断总用时较长,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子宫息肉患者行宫腔镜诊治准确度高,疗效显著,痛楚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宫腔镜 子宫内膜息肉 诊治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子宫异位症药物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结论应用雌激素治疗子宫异位症已有多年历史。孕激素用于痛经较明显而病变轻微的无生育要求或未婚妇女,以暂时缓解症状并防止病情继续发展,常用的药物有炔诺酮(妇康片)、甲地孕酮(妇宁片)、甲羟孕酮(安宫黄体酮)或异炔诺酮等。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癌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病理。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70例子宫癌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患者,根据病情分为实验组A(子宫癌合并子宫肌瘤)24例,实验组B(子宫癌合并子宫腺肌病)21例,实验组C(子宫癌)25例,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病理分析结果。结果实验组A肿瘤组织病理分级优于实验组C,肌层浸润浅于实验组C,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间肿瘤组织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淋巴转移、病理类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子宫癌合并子宫肌瘤多为雌激素依赖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组织分化、较浅的肌层浸润,无较严重的高危因素。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子宫肌瘤 子宫腺肌病 临床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在子宫息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40例子宫息肉患者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不同术式将受试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20例患者接受常规的诊刮术治疗,研究组20例患者接受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值得在子宫息肉患者治疗中应用推广。

  • 标签: 宫腔镜 子宫下内膜息肉切除术 子宫内膜息肉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行子宫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2例行子宫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行子宫癌根治术的患者效果显著,不仅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康复,同时安全可靠,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子宫内膜癌根治术 护理干预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子宫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68子宫病变患者,在2014年09月—2017年09月间收治,经病理证实为子宫恶性病变者,为恶性组(n=34),子宫良性病变者,为良性组(n=34)。对比两组腹部超声检查结果。结果相较于良性组,恶性组患者的子宫形态不规则、子宫体积过大、宫腔存在积液、内膜回声较强等超声特征较为明显(P<0.05),彩超结果提示恶性组EDV、PSV值较良性组更高,RI值较良性组更低(P<0.05)。结论通过腹部超声诊断子宫病变,可对其良恶性予以有效鉴别,详细探查其肿瘤内血流情况,应用价值高。

  • 标签: 子宫内膜病变 腹部超声 子宫内膜癌 彩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癌内分泌辅助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妇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诊断子宫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取内分泌辅助治疗,对照组30例不采取内分泌辅助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2年内复发率分别为16.6%和23.33%,3年存活率分别为86.66%和8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癌采用内分泌辅助治疗可以改善I期子宫癌患者的预后,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内分泌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年轻子宫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年轻子宫炎患者80例,按照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两组患者以常规治疗为基础分别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经过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年轻子宫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年轻子宫内膜炎 临床护理 措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