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发热的护理,皮疹的护理,积极的心理护理,合理的饮食护理等综合护理。结果通过配合积极治疗,控制住了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6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论通过积极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的饮食等护理,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患儿的痛苦,降低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小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到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给予试验组患儿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和家属满意度评分,并对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儿住院时间和家属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并且试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护理中整体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患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10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给予综合护理。结果所有患儿均好转出院,预后良好。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传染性疾病,不需进行特殊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加强护理,优质的护理可以加强改症的预后。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综合护理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51例IM患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IM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外周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及EBV-IgM抗体检测可帮助确诊;更昔洛韦治疗IM效果确切。结论应重视IM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并提高确诊率,更昔洛韦治疗IM值得推广。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点 更昔洛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按随机数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的治疗,实验组在更昔洛韦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热程、咽峡炎改善时间、淋巴结开始缩小时间、肝脾明显缩小时间、异型淋巴细胞<10%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加快了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更昔洛韦 丙种球蛋白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4年9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5例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25例患儿临床症状呈多样性,常见症状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发热占28.0%,咽峡炎占44.0%,淋巴结肿大占76.0%,肝脏肿大占84.0%,脾脏肿大占68.0%,眼睑水肿占32.0%,皮疹占24.0%。实验室检查显示异型淋巴比例占72.0%,肝功能损害占64.0%,心肌酶异常占44.0%,尿常规异常占36%。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实验室检查具有复杂性,提高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临床特点的重视程度,能够减少临床误诊、漏诊的可能性,提高确诊率。

  • 标签: 小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发热的护理,皮疹的护理,积极的心理护理,合理的饮食护理等综合护理。结果通过配合积极治疗,控制住了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5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论通过积极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的饮食等护理,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患儿的痛苦,降低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小儿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系统护理干预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中的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分组,观察组19例接受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19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68.42%(χ2=4.3779,P=0.0364);观察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1.58%(χ2=4.3779,P=0.0364)。结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实施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 系统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91%、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8.12±2.42)天、(10.23±4.4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3%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更昔洛韦 阿昔洛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3月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小儿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儿病毒唑治疗,观察组给予患儿更昔洛韦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患儿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1.3%;两组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的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出现1例恶心、1例腹痛;对照组患儿出现1例腹痛,2例恶心;和滴注速度有关,缓慢滴注后症状缓解,未出现严重副反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显著,缩短病程,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更昔洛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单纯使用更昔洛韦与更昔洛韦联用匹多莫德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疗效,为患儿选择更佳的治疗方式。方法分析在2014年4月—2015年9月期间予我科住院治疗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8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联合组(43例),对照组单纯予以更昔洛韦治疗,联合组予更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EB病毒相关免疫学检测(IgM和EB-DNA)的阳性率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EB-IgM及EB-DNA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用更昔洛韦与匹多莫德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EB病毒的免疫学检测转阴率更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更昔洛韦 匹多莫德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观察更昔洛韦对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影响以及它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到2017年4月所收治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60例,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利巴韦林治疗法,疗程为7~10d,用法用量为10~15mg?kg-1?d-1;观察组30例,采用更昔洛韦治疗法,疗程为7~10d,用法用量为5~10mg?kg-1?d-1;观察两组在根据病况采取不同治疗方法之后的总有效率差,以及两组在治疗后的EB病毒特异性抗体的VCA-IgM/NA-IgG的阳性率。结果(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3.3%。(2)观察组的VCA-IgM/NA-IgG的阳性率4/30(13.3%),26/30(8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8/30(60%),12/30(40%)。结论更昔洛韦对EB病毒特异性抗体有较高的影响力,并且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明显。

  • 标签: 更昔洛韦 EB病毒特异性抗体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红细胞去除术联合药物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疗效。方法PV患者35例,采用红细胞去除术联合羟基脲、α-干扰素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红细胞去除术联合药物治疗PV,可迅速降低Hb、RBC、HCT,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是治疗PV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红细胞去除术﹔羟基脲﹔&alpha -干扰素﹔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高原红细胞增多并发肺动脉栓塞的护理方法,观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例高原红细胞增多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作为样本,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患者治疗有效率93.33%、死亡率6.67%、护理满意度100%、不良反应发生几率6.67%。结论应在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对高原红细胞增多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提高治疗安全性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高原红细胞增多 肺动脉栓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altitudeerythrocytosis)肾损害原因和肾脏病理特点分析。方法对本科室1例明确诊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蛋白尿患者行肾脏病理诊断分析。结果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蛋白尿患者肾活检病理诊断(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支持肾脏病理诊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肾损害)(1)弥漫性肾小球肥大,轻度系膜增生,毛细血管内红细胞淤积,局灶非特殊型节段硬化,局灶球形肾小球硬化;(2)轻度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3)动脉硬化1分。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可引起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肾损害。

  • 标签: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肾损害 病理 分析
  • 简介:摘要探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CH)的影像学特点与鉴别诊断。回顾性分析3例组织学证实为骨LCH典型病例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对照,鉴别诊断。患者均接受X线平片、CT平扫和MRI磁共振扫描。

  • 标签: 朗格汉斯细胞增多症 MRI CT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治疗胆囊结石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患胆囊结石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在我科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共收治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胆囊结石患者267例,均行LC手术,19例腹腔引流因出血延期拔出,4例并发DVT。结论高原地区胆囊结石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因静脉血流淤滞、血液呈高凝状态及静脉血管壁易损伤加之术中气腹是导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主要原因。故对胆囊结石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在LC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防止术后DVT的发生。

  • 标签: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多处皮肤损伤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多处皮肤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部分换血治疗及精心护理后,好转出院。结论正确的皮肤护理、积极的感染控制预防、适当的营养供给、严密的病情观察及个性化的出院指导是护理本病的关键。

  • 标签: 新生儿 红细胞增多症 皮肤护理
  • 简介:摘要长期缺氧使得高海拔地区居民血红蛋白代偿性增生,当红细胞过多的增生时造成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altitudepolycythemia,HAPC﹚发生,对人体呼吸、血液、消化、泌尿等系统的脏器产生损害,影响人们的健康,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妨碍。高红症患者血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升高,血液瘀滞、血流速度慢,进一步加重机体缺氧,当肾脏缺氧时,对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产生影响,久而久之会发生蛋白尿,蛋白尿的出现可反应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肾损害。通过研究高红症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蛋白尿发生的关系,收集资料对高红症引起肾损害的严重程度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并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对高红症患者发生肾损害进行二级预防,并进一步指导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肾损害的诊治。

  • 标签: 高原缺氧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血红蛋白升高 肾损害 蛋白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病因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应用心脏彩超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中的112例多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视作观察组,均接受心脏彩超检查,根据EF测定结果将患者分为降低组、正常组,并对治疗前后EF值进行比较。另外选取50例同期多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照组,治疗期间未接受心脏彩超检查,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预后。结果LVEF正常组治疗前LVEF为(63.35±12.16)%,治疗后(61.26±9.22)%(t=0.8103,P=0.4206),LVEF降低组治疗前为(34.63±11.69)%,治疗后(56.33±6.39)%(t=14.2929,P=0.0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为2.68%、1.79%,对照组10%、10%(χ2=3.9472、5.6417,P=0.0450、0.0175)。结论心脏超声能够监测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助于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多病因 心脏彩超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