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分离术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与护理要点。方法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对41例患者进行血细胞分离术,在分离过程中进行严密观察及护理,并在术后比较血小板水平的变化。结果分离术后血小板数值明显下降,而护士对于血细胞分离的熟练操作和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可及时发现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分离术 疗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前,血小板无效输注是困扰临床输血较为棘手的难题。然而,血小板输注对治疗和预防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缺陷、血液病、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支持,等等均取到重要的治疗作用。所以,分析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避免无效输注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血小板 无效输注 抗体
  • 简介:摘要乙二胺四乙酸(EDTA)作为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抗凝剂,在临床上获得认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临床有报道称EDTA可诱导血小板PLT聚集,使PLT的计数假性减低,即临床所诊断的EDTA依赖性假性减少症(EDTA-PTCP),严重影响PLT计数的准确性。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的病例在平时检验工作中时有碰到,如果检验工作者镜检意识淡薄,或是由于经验不足,此种PLT假性减低很容易被认为PLT减少症,造成临床的误诊,给患者诊断带来严重影响。随着分析仪的推广和普及,血液分析仪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血常规分析中。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捷、高效、重复性好等优点,然而因为自身检测原理的限制和血小板易于粘附、聚集、破坏等特点,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时经常会出现假性减少现象,临床也经常反映的问题,因此会影响临床医生的临床诊断。

  • 标签: 血小板 抗凝剂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DTA抗凝剂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1例EDTA抗凝剂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患者,对此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饭后服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的EDTA抗凝剂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患者在经过对症诊断和治疗后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对EDTA抗凝剂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患者实施临床诊断和治疗时,通过对其进行详细的诊断和针对性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诊治效果,有着很高应用价值。

  • 标签: EDTA抗凝剂 血小板 假性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服务。方法参考近几年来的文献资料,以确定阿司匹林可可用作抗血小板治疗,治疗对象含有心脑血管的多类疾病并运用于疾病的防控。结果资料统计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药物使用风险和药物使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客观存在,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药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健康指导,进而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结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和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治疗 药学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与手工采集血小板的疗效。方法选取108例住院患者,均为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接收的患者,将入选者分为两组,即A组(输注手工血小板,n=54)与B组(输注机采血小板,n=54),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24h后的PPR值、CCI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总的输注有效率及输血反应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手工血小板疗效基本等同于机采血小板,对于短期受血者,如妇科、骨科手术患者,可选用手工分离血小板

  • 标签: 疗效 机采血小板 手工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rhTPO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接受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疗效佳,不良反应少,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总结46例AIDS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46例中,5例因合并严重机会性感染死亡。38例使用血小板制品治疗的患者中,36例治疗后血小板维持在正常值范围,好转出院。无因为内脏器官出血而死亡的病例。结论严密的病情观察,合理的疾病护理措施及恰当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对于预防出血、避免加重机会性感染、提高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艾滋病 血小板减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rhTPO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接受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疗效佳,不良反应少,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常因骨髓病变而有血小板减少,在血小板明显降低时,除积极采用恢复骨髓功能的治疗和其他相应措施外,血小板输注是解决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中出现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引起严重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本文拟从血小板的种类、血小板的输注阈值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对成人急性白血病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成人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 输血 阈值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行PCI术冠心病患者60例,均在术后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与用药前相比,用药1年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减少(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用药前后凝血三项并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100mg/d与氯吡格雷75mg/d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用药的安全剂量,效果显著。

  • 标签: 冠心病 PCI术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选取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均为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间所收治,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对其进行分组,分别设定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依次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和联用氯吡格雷治疗,每组31例患者。结果从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即(96.77%)>(70.96%),数据差异比较大,(P<0.05);从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对比,治疗前,两组数据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比较大,(P<0.05)。结论为了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建议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采用联合方法进行治疗,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病,发病快,进展迅速。探讨其发病机制对及时准确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血小板参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因此血小板也可能参与了手足口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血小板在手足口病发病中的作用做简单的介绍。

  • 标签: 手足口病 血小板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者在献血中的安全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站进行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的342例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献血中的安全防范措施。结果通过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后,342例机采血小板互助献血者中,有4例(1.17%)在献血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均属于轻度反应,表现为恶心、盗汗、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无重度反应。结论机采血小板的捐献人员在采集血小板的过程中,献血反应的预防和预后处理时特别重要,在采集前认真做好捐献人员的筛选工作,在采集血小板的过程中,密切关注献血者的情况,一旦发生献血反应,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防范于未然。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互助献血者 安全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血小板衍化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产生的作用。结果子宫内膜组织中血小板衍化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阳性率较正常内膜组织高。血小板衍化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血小板衍化内皮生长因子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提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新生血管的形成紧密相关。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免疫组化 血小板衍化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整体护理在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6年11月参加机采血小板捐献的507例捐献者的资本资料。结果2010年11月—2013年11月献血反应率为1.30%高于2014年11月—2016年11月0.40%。2010年11月—2013年11月再次捐献血小板率为46.4%明显低于2014年11月—2016年11月76.9%(P<0.05)。结论在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捐献者血小板捐献过程中实施整体护理能显著降低献血反应率,提高再次捐献血小板率,促使更多群众积极参加血小板的无偿捐献。

  • 标签: 整体护理 血小板捐献
  • 简介:摘要目的对储存在一次性使用血小板常温保存袋中不同储存时间段浓缩血小板储存过程中的体外代谢指标进行检测,分析浓缩血小板保存五天的质量。方法对17份用一次性使用血小板常温保存袋盛装、在22℃±2℃振荡保存的浓缩血小板,用血细胞分析仪、血气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储存的1d、3d、5d进行血小板、PH值、PCO2、PO2、葡萄糖、乳酸脱氢酶检测。结果浓缩血小板在一次性使用血小板常温保存袋体外保存的5天中,葡萄糖持续消耗,乳酸脱氢酶逐渐增加,PH值持续下降,PCO2值逐渐降低,PO2值先增高,后降低。血小板计数变化不大。保存期末浓缩血小板的各项指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结论本研究对保存在一次性使用血小板常温保存袋中保存5天的浓缩血小板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血小板储存时间的延长仍可能保持其正常功能。

  • 标签: 血小板体外保存 浓缩血小板 血小板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血小板减少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率。方法选取2016年8月到9月以及2016年11月到12月,我科收治出现血小板减少患者各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知识的掌握度,分析影响其结果的各个因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并开展活动,比较实施前后的知晓率。结果实施活动后,患者的知晓率显著提高,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提高血小板减少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减少患者出血的风险,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品管圈 血小板减少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试验组采用重组人白介素-11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重组人白介素-11 血液恶性肿瘤 血小板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