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固定系统(Lessinvasivestabilizationsystem,LISS)治疗膝关周围复杂骨折的手术适应症及其疗效。方法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应用LISS钢板治疗17例18处骨折。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35岁(18~60岁)。股骨远端8处,胫骨近端10处,其中1例为同侧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折。手术采用间接复位(关节骨折除外),微创切口,经骨膜外和肌肉之间插入钢板,经皮小切口将带锁定头的螺钉与钢板的螺孔锁定。结果17例患者获6~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HSS评分:优13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8.2%。结论LISS钢板设计独特,为膝关周围复杂骨折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然而,作为全新理念设计的新型内固定器,临床应用过程中除要要加强对理念的理解外,也要严格掌握操作程序。

  • 标签: LISS 膝关节 骨折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初次单侧全膝关置换(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情况。方法选择自2013年6月~2015年12月行单侧TKA治疗的93例患者,男31例,女62例,年龄59~78岁,平均70.3岁,病程7~16年,平均9.4年,骨关节炎69例,类风湿关节炎24例。手术由同一组人员完成,采用相同术式操作。结果全部未采取自体血回输技术,术中出血量(71±17)mL,术后引流量(504±106)mL,隐性失血量(698±91)mL,总失血量(1307±112)mL,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54.8%。78例术后输红细胞混悬液改善贫血(509±134)mL,输血率为83.9%。结论隐性失血是影响TKA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因素,手术评估出血量时充分考虑到隐性失血的存在,以便积极、主动采取对策恢复患者有效血容量,保证围手术期安全,利用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膝关节 置换 隐性失血 老年
  • 简介:掌指关节在手部众多关节中占有重要位置,合并有严重掌指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影响手部功能。我科在2004年3月-2010年8月应用人工掌指关节治疗掌指关节粉碎性骨折10例,获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掌指关节 粉碎性骨折 置换治疗 人工 手部功能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借助软骨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我国20~40岁成年人膝关软骨厚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体质量和性别等与骨关节炎有关的主要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00例20~40岁间汉族正常志愿者进行磁共振(MR)膝关软骨成像,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加权(FSET2W)、三维脂肪抑制扰相梯度回波(3D-FS-SPGR)和脂肪抑制质子加权(FS-PD)。分别记录股骨内侧髁、外侧髁、胫骨内侧平台、外侧平台和髌骨区5个区域软骨最大厚度。同时分别记录关节胫股角、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分析不同性别、BMI正常和超质量组、不同年龄段(以5岁年龄差为一年龄组)的膝关各区域之间软骨厚度差异;采用多元方差分析不同年龄组软骨厚度总体差异;采用Sperman分析法对年龄、BMI、性别与软骨厚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样本胫股角平均值为4.6°,不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683,P=0.094);不同年龄组在股骨内侧髁和胫骨内、外侧平台软骨厚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区域软骨随年龄增大而变薄的趋势明显(F=2968.790,P〈0.001);软骨厚度与年龄具有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r外侧平台=-0.352,r内侧平台=-0.475,r股骨内侧髁=-0.363)。不同性别间软骨平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35,P=0.672)。超质量与体质量正常组间软骨平均厚度无显著差异(t=0.798,P=0.425);成年人股骨外侧髁软骨厚度与BMI负相关(r=-0.162,P=0.022),其余部位与BMI无相关性。结论在我国20~40岁正常成年人中,膝关不同区域的软骨厚度差异显著且随年龄变化明显。该年龄段正常人膝关软骨厚度与性别、体质量无相关性。

  • 标签: 关节软骨 磁共振成像 骨关节炎 临床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有限切开内固定术加关节镜辅助治疗56例严重胫骨平台骨折.结果4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年,获得满意效果.结论有限切开内固定术加关节镜辅助治疗严重胫骨平台骨折是值得推荐使用的.

  • 标签: 有限切开 内固定 严重的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目的研究膝关后外侧角的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为临床治疗膝关后外侧角的损伤提供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数据。方法选择新鲜的冷冻尸体8具。男5具,女3具。解剖显露膝关后外侧角结构主要是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剔除软组织,只保留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在生物力学机上行牵拉试验(分别单独测试三个结构),记录疲劳断裂数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生物力学牵拉试验显示腓侧副韧带、腘腓韧带、腘肌腱的疲劳断裂强度分别为287N、289N、695N。腘肌腱的疲劳断裂强度明显高于其它两个结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个结构的疲劳断裂数值研究说明它们在断裂前能够抵抗较大的负荷,其损伤后对膝关稳定性是有明显的影响的,也表明了对其重建来说是很必要的。也对重建移植物的选择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 标签: 膝关节后外侧角 解剖 生物力学特性
  • 简介:研究了10具新鲜成人尸体膝关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的拉伸力学性质和粘弹性力学性质,对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进行单向拉伸实验,得出了破坏载荷,强度极限、最大应变、伸长比、弹性模量.对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进行应力松弛,蠕变实验,得出了应力松弛、蠕变实验数据和曲线.对实验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了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蠕变函数,以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了回归系数,很好的拟合了实验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前交叉韧带的拉伸强度极限、最大应变等大于后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7200s应力松弛、蠕变量小于前交叉韧带.

  • 标签: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单向拉伸 应力松弛 蠕变
  • 简介:目的探讨人发角蛋白人工腱在膝关韧带损伤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对26例30条膝关韧带损伤施行人发角蛋白人工腱移植,受伤时间6~24月,包括前交叉韧带12例,内侧副韧带6例,外侧副韧带4例,前交叉韧带合并侧副韧带损伤4例(8条韧带),术后石膏外固定4~6周.结果随访23例,随访时间8~36月,平均22月,随访发现2例病人术后功能改善不明显,按Jenkins标准评价,有效率为91.3%.结论人发角蛋白人工腱是一种较理想的生物材料,用于治疗膝关韧带损伤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人工腱 毛发 角蛋白 移植 膝关节韧带损伤 治疗
  • 简介:膝关摆动(VAG)信号是膝关在做屈伸运动时由于接触摩擦产生的振动信号,它能够反映髌骨软化症、半月板损伤和交叉韧带损伤等膝关损伤疾病的特征与状态。本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文献对膝关摆动信号的研究方法,包括信号的预处理方法、特征提取方法和分类方法几个方面。无创膝关摆动信号的检测与分析,对于膝关损伤疾病的无创检测和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正逐步得到临床医学的重视。最后分析了对于膝关摆动信号研究还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膝关节摆动信号 时频分析 分类器 统计分析 非线性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全膝关置换术后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结合PCA泵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全膝关置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n=30),第一组(A组)术后包括膝关关节囊和前侧切口周围组织浸润注射罗哌卡因,结合静脉PCA泵镇痛;第二组(B组)术后仅在前侧切口周围组织浸润注射罗哌卡因,而不注射后关节囊,结合静脉PCA泵镇痛。第三组(C组)术后仅采用静脉PCA泵镇痛。分别在术后2、12、24、48、72小时,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水平。结果术后2、12、24、48、72小时A、B、C组评分分别为2.0,2.1,4.9;2.7,2.6,5.5;3.5,3.4,4.6;2.4,2.5,3.8;1.4,1.4,2.8。A组和B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评分较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置换术后应用罗哌卡因和静脉PCA泵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后关节囊可不注射,镇痛效果优于单用PCA泵。

  • 标签: 局部注射 PCA泵 膝关节置换 镇痛
  • 简介:目的探讨牛津第三代单髁假体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与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6月采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100例膝关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疼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法),并测量术后假体力线,分析假体设计、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手术技术。结果100例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12~7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HSS评分和膝关活动度明显增加,股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69°内旋±3.18°,0.83°伸直±3.63°,胫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12。内翻±0.80°,0.39°伸直±1.24°,无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很好的疗效,其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技术。

  • 标签: 微创 单髁置换术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 简介:目的评估成人肱骨远端粉碎骨折使用新型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9月-2010年1月成人肱骨远端复杂粉碎性骨折37例,骨折按AO∕ASIF分型法分型均为C型,其中C1型21例,C2型9例,C3型7例。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或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采用肱骨远端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术后早期积极功能锻炼。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全部获得愈合。参照MEPS评分系统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优23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9.2%。结论采用双侧解剖型接骨板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能获得坚强固定,有利于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从而获得优良治疗效果。

  • 标签: 肱骨骨折 肘关节 骨折内固定术
  • 简介:总结类风湿性关节炎直视下膝关滑膜切除术长期效果的益处和不足。对88例患者106例膝类风湿性关节膝关滑膜切除术后15年的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和统计分析。对于HSS总分的数据经过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取单因素的方差分析+SNK-q检验,在手术后10年,膝关会发生显著的功能减退,膝关功能减退的严重程度与时间有比较明显的联系,而到了15年几乎所有的病例都会发生严重程度不一的膝关功能减退的症状。直视下膝关滑膜切除术对于早中期的类风湿性关节膝关滑膜炎的患者,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并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膝关的良好功能,而且复发率相当低。但膝关退变是膝关切开滑膜切除术长期治疗后的最终结局。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膝关节 消膜炎 滑膜切除术 骨破坏
  • 简介:目的探讨用改良动力髋钢板固定,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动力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35例。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2-24月,平均15.2个月,骨折均愈合,患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改良动力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疗效肯定,可预防术后主钉松动,骨折延迟愈合、髋内翻、股骨颈短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改良动力髋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延期动力化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A2型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探讨A2型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自1999年1月~2010年4月对23例A2型高龄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男8例,女15例,年龄75~99岁,平均年龄78.5岁。按AO分型:A2.1型8例,A2.2型12例,A2.3型3例。致伤原因:跌伤19例,车祸伤4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卧床时间及治疗效果并采用Harri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23例高龄病人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其中1人术后3个月死于癫痫。22例随访8~18月,平均12月,术后8个月Harris评分,优17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1%。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A2型骨折能达到即刻稳定的目的,可满足肢体早期负重活动,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对于高龄患者的治疗是一种好的选择。

  • 标签: 人工股骨头置换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高龄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经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2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病人给予AF系统内固定或同时行椎板减压、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将本组42例手术前后X线照片测量,Cobb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变化作统计学处理,Cobb角由术前平均23.5°(13°~40°),校正到术后3°(0°~9°),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41%(22%~74%)和68%(38%~82%)恢复到术后的94%(91.5%~98%)和95.5%(94%~97.5%)。本组除3例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无恢复外,其余不完全神经损害者均有1级以上恢复。25例随访时X线片与术后即查的X线片比较,椎前高度有部分丢失,Cobb角增加5°~11°。结论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恢复脊柱生理前凸和椎体高度和神经功能,但仍存在术后固定失败和矫正度的丢失问题,原因是与未充分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没及时取出有关。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AF系统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和适应症选择。方法2011年1月-2015年1月,对52例老年肱骨近端NeerⅢ、Ⅳ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应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VAS疼痛评分评估治疗结果,观察肩关节活动范围,肌力、疼痛情况。结果52例患者例患者术后获10-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前屈上举(130.4±20.4)°,外旋(35.8±14.2)°,内旋达T9水平。ASES评分平均为(83.4±11.9)分,VAS疼痛评分平均为(1.5±0.9)分,总体优良率为80.3%。48例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4例术后出现肩关节假体上移,1例上举轻度受限,4例出现大、小结节吸收。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指征和掌握操作技术,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肱骨骨折 人工肱骨头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老年
  • 简介:目的探讨评估踝关节骨折预后的方法.方法对10l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病例进行随访,得到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及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根据量化数据建立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功能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所建方程,可对踝关节骨折预后进行估计,并发现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骨折类型、全身情况、手术延期情况、局部情况、年龄等.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最优化方程可作为相对可靠的评估踝关节骨折预后的方法.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预后 影响因素 多元线性相关 回归
  • 简介:目的观察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部位骨折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关节部位骨折患者采用DIKFIX可吸收螺钉固定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随访时间4个月~20个月,平均14个月,优良率达97.8%。且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全身反应及局部反应。结论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部位骨折安全可靠,且疗效满意。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骨折固定术 关节内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