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据2012年6月6日KitzmanJO[SciTranslMed,2012,4(137):137ra76]报道,用从1例孕妇及12例即将成为父亲的人身上获取的DNA样本重构了一个人类胎儿的全部基因序列。

  • 标签: 人类胎儿 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序列 MED DNA
  • 简介:据2008年6月1日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前主席约翰·伯杰龙发起一项大规模的破译人类蛋白质计划,目标是花费约10年时间将人体所有蛋白质归类并描绘出它们的特性.并揭示它们在细胞中所处的位置及每种蛋白质与其他哪些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已经启动了基因计划,并经过13年的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序列图。

  • 标签: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 破译 人类基因组序列 《自然》杂志 基因组计划 相互作用
  • 简介:据DadiS2016年1月21日[Cell,2016,163(3):365-377.]报道,美国科学家揭示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监视的新机制。理解机体免疫系统影响肿瘤形成过程的机制或可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免疫学研究中的新思想。早在19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就发现癌症在慢性炎症位点发生,此后RudolfVirchow提出白细胞有促肿瘤发生的功能;然而在20世纪初期,科学家们推断,

  • 标签: 免疫监视 免疫学研究 肿瘤形成过程 Virchow 保护性免疫 免疫反应
  • 简介:通过比较脑肿瘤患者和正常人脑脊液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two-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2DE),并对差异蛋白进行质谱鉴定,以寻找肿瘤特异脑脊液蛋白.以脑肿瘤患者和正常人的脑脊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pH梯度(immobilizedpHgradient,IPG)2DE分离总蛋白质,凝胶经银染显后,用ImageMaster2D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得到肿瘤患者脑脊液蛋白点924个,正常脑组织蛋白点607个,匹配512个,匹配率分别为55.4%和84.3%,去冗余后发现,有35个蛋白点只在脑肿瘤患者脑脊液图谱中出现.肿瘤患者脑脊液和正常对照脑脊液双向电泳图谱有明显差别,但是本实验尚未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质谱鉴定,所以未找出肿瘤特异蛋白.

  • 标签: 脑肿瘤 蛋白质组 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脑脊液
  • 简介:为了满足POCT仪器体积小、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结果报告及时的检验模式新要求,设计并开发一款基于Y形光纤的便携式免疫荧光定量检测仪。该设备以恒流源驱动激光二极管作为激发光源,Y形光纤作为光信号传输介质,光电二极管作为荧光信号接收传感器,替代复杂庞大的传统共聚焦光学系统,使光路设计及信号采集模块小型;设计Sallen-Key拓扑结构的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处理,以减少杂波干扰,提高系统灵敏度;采用STM32F103微处理器为主控芯片,控制步进电机驱动机械扫描模块、光电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处理及显示模块完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荧光值定量检测。AD采集精度实验显示,该系统的AD采样偏差为10μV,标准差为1.91E-06;实测荧光微球实验表明,荧光微球稀释倍数和荧光强度信号之间的乘幂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该系统检测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 标签: Y形光纤 有源低通滤波 STM32 免疫荧光 定量检测
  • 简介:深低温保存技术的出现使同种瓣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心脏外科手术.深低温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同种瓣的生物活性,这是它能够在体内保持耐久性的重要条件,但随之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排斥反应不容忽视.本文讨论了深低温技术对同种瓣抗原性的影响以及移植后的免疫排斥现象、发生机制及其意义.

  • 标签: 同种瓣 深低温保存 免疫排斥
  • 简介:测定实验(60例CPB心脏手术)、对照(20例非CPB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进行各时点指标与术前比较的方差分析(x±s),间两两比较配对t检验;进行不同氧合器、CPB时间、体重、年龄等多因素比较的方差分析.探讨CPB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实验红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计数均较术前显著下降,自停CPB持续至术后3~8天.白细胞计数在停CPB时下降,术后3~8天高于术前水平.CPB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损害作用与CPB时间、手术失血量呈正相关;与病人年龄、体重、CPB温度呈负相关.不同性别、病种免疫功能损害程度亦有一定差异.膜式氧合器较鼓泡式氧合器细胞免疫功能损害轻.结论:CPB的气血界面、血细胞破坏及人工管道系统均可导致血液有形成分破坏,损害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在围手术期监护中应予以重视.

  • 标签: 红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亚群 体外循环
  • 简介:建立中国对虾肝胰腺蛋白质学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利用双向电泳技术,以中国对虾肝胰腺为研究对象,通过离心等手段提取蛋白,双向电泳分离,硝酸银染色,进行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从双向电泳图谱上获得蛋白质斑点。验证了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对虾免疫及其他生理现象的可行性。通过建立中国对虾蛋白质学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可极大拓宽对虾免疫生理研究的途径,从蛋白质水平探讨对虾发病机制,寻找有效药物靶点,为生物信息学分析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中国对虾肝胰腺 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 简介:研究股骨头坏死后,不同部位骨小梁的微细结构特征的变化.将内出血严重部位作为出血区,无内出血现象的中心部位作为参照区,分别制备未脱钙参照区、未脱钙出血区、脱钙出血区、脱钙参照区4种样本,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测、比较骨小梁的微纳观结构.结果发现,出血区微细结构清晰有序,而参照区则看不到有序的微细结构.股骨头坏死后不同部位不仅显示出不同的宏观特征,其内部微细结构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骨小梁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微纳观结构
  • 简介:目的研究拟阐明凋亡与胰腺癌分型、分期、分化程度、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62例胰腺癌标本取自1999年1月至2002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普外科及辽宁省人民医院普外科,术后病理证实.22例正常胰腺组织为上述医院的解剖标本.TUNEL法检测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癌组织内的凋亡细胞.结果在22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细胞凋亡率为4/22,程度为(+);在62例胰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阳性率为72.6%(45/62),程度为(+)~(+++).凋亡阳性率在胰腺癌组织分型、分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高分化胰腺癌凋亡阳性率高于低分化胰腺癌(P<0.05),中分化胰腺癌凋亡阳性率高于低分化胰腺癌(P<0.01);高、中分化胰腺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高分化胰腺癌中,细胞凋亡程度(++)~(+++)与(-)~(+)的病例术后生存时间比较,前者显著长于后者(P<0.05).结论凋亡主要影响胰腺癌的发展、转移及预后;细胞凋亡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胰腺癌进展,最终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因此采用不同方法诱导胰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可能为胰腺癌综合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胰腺癌 细胞凋亡 细胞程序性死亡
  • 简介:本文介绍特异性DNA免疫吸附剂制备方法及用血浆灌流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DNA免疫吸附剂是以碳化树脂为载体,将小牛胸腺DNA与蓝四唑阳离子络合后同火棉胶混合固定于载体表面而制成。6例SLE女性患者,年龄22~43岁,免疫复合物高于正常值,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关节疼痛5例,水肿3例,皮肤损伤2例。用血浆灌流进行治疗。结果:5例关节疼痛全部缓解,3例水肿中2例减轻,2例皮肤损伤中1例好转。DNA抗体平均减少了37.5%。BUN平均减少40.6%。而血小板及血红蛋白变化不明显。此方法是较理想的血液净化形式,为难治性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新治疗方法。

  • 标签: 免疫吸附剂 血浆灌流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简介:研究氩氦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后激活机体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效应。1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进行肿瘤组织穿刺活检确诊,活检组织制备肿瘤抗原;CT或B超引导下行氩氦刀消融,消融前、后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AFP水平,以ELISPOT法测定特异性T细胞免疫活性。与治疗前比较,氩氦刀治疗后AFP水平短时间升高,随后下降;用肿瘤组织抗原可以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性(P<0.01)。氩氦刀消融可有效激活肿瘤特异性的T细胞,瘤体来源的抗原可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性。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氩氦刀 T细胞免疫
  • 简介:研究氩氦刀治疗前列腺癌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水平变化及特异性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12例确诊前列腺癌患者,氩氦刀治疗前后EIA法检测PSMA,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表明:氩氦刀治疗后,血清PSMA升高,并可显著刺激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与对照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氩氦刀治疗可有效激活机体PSMA特异性的T细胞。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氩氦刀 T细胞特异性免疫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酶联免疫分析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 简介:目的分析和探讨脊柱转移瘤在核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常规序列的特征表现以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病区2011年1月~2014年2月的符合病例收集纳入标准113份病例。其中脊柱转移瘤有42例,非脊柱转移瘤有71例。平均年龄(63±13)岁。对所有病例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病史及初次检查MRI特征进行诊断脊柱转移瘤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结果发病年龄、性别和神经障碍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肿瘤病史和发热在间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具有统计学意义的MRI特征差异有病变累及颈椎(28.6%,93%)、椎旁肿物(57.1%,94.4%)、脊椎附件破坏(73.8%,83.1%)、STIR序列病变累及椎体后部(61.9%,85.9%)。结论在引起脊柱病变的多种疾病诊断中,MRI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特征差异有病变累及颈椎、椎旁肿物、脊椎附件破坏、STIR序列病变累及椎体后部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标志。通过脊柱转移瘤在MRI常规序列上的特征来诊断脊柱转移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脊柱转移瘤 核磁共振常规序列 病变特征 诊断价值
  • 简介:据JainM2018年1月29日(NatureBiotechnology,2018Jan29.doi:10.1038/nbt.4060.)报道,美国诺丁汉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比手机还要小的便携式设备,这种设备能用来测定最完整的人类基因序列,相关研究或有望未来帮助家庭医生在常规检查和血液检查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基因扫描检测。

  • 标签: 人类基因组序列 便携式 设备 科学家 密码 破译
  • 简介:多电极微阵列(multi-electrodearrays,MEA)技术的发展,使同时记录多个神经元活动成为可能。在多电极阵列芯片上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网络,采用互相关函数对神经元网络自发信号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电极上的锋电位序列信号,互相关函数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映射出相应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状况和动态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互相关函数能够描述神经元网络的结构及神经元间电活动的动态特性,并有助于我们了解神经元群体活动对信息的综合处理与编码。

  • 标签: 多电极阵列(MEA) 互相关函数 培养神经元网络 动态特性 锋电位序列
  • 简介:观察氩氦刀冻融的肺癌细胞联合IL-2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与氩氦冻融的肺癌细胞、IL-2和氩氦冻融的肺癌细胞联合IL-2混合培养,并设空白对照.分别在第3、7、14天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12含量及NK细胞、CTL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单用氩氦冻融的肺癌细胞可以轻度增加IL-12含量,但不能增加NK细胞、CTL细胞的杀伤活性;氩氦冻融的肺癌细胞联合IL-2后,可明显提高NK细胞和CTL的杀瘤活性.氩氦冻融的肺癌细胞联合IL-2对增强NK细胞和CTL活性具有协同作用,此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刺激IL-12分泌增加实现的.

  • 标签: 氩氦刀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1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杀伤细胞 天然
  • 简介:目的构建含小分子肽P1-绿色荧光蛋白(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用携带小分子肽P1-GFP融合基因的慢病毒感染健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构建靶向间充质干细胞。观察体外培养的靶向间充质干细胞对实验型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6~10周龄雌性健康C57BL/6WT小鼠100只。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用视网膜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诱导EAU小鼠模型;实验C57BL/6WT小鼠尾静脉注射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每天用裂隙灯显微镜对小鼠眼前节的炎症情况进行观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C57BL/6WT小鼠脾脏淋巴细胞CD11c、CD86表型。结果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达髓系干细胞的表面标记CD105(90.0%)/CD44(98%)、CD73(85.0%)/CD90(98.5%);建模后C57BL/6WT小鼠于注射后7~9d开始发病,12~14d发病达高峰,16~20d眼前节炎症自限性减轻,21d后眼内炎症逐渐消退、自愈;用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建模小鼠EAU发病时间延长,炎症程度减轻;建模后的小鼠脾脏CD11c~+CD86~-细胞数量增加非常明显,经过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治疗后CD11c~+CD86~-细胞数量下降,至治疗后第15天仍未恢复至治疗前水平;EAU建模后小鼠成熟树突状细胞(DC)百分比下降,经过治疗后成熟DC百分比逐渐增加,在第15天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IRBP诱导的C57BL/6WT小鼠EAU有治疗作用,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用于DC等抗原呈递细胞,调节其成熟,从而抑制了EAU的进展。

  • 标签: 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实验型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树突状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人体乳腺癌及其周围组织的电阻抗频谱特性,探究我国妇女乳腺组织电阻抗频谱特性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英国Solartron公司1255B型频率响应分析仪,在1Hz—1MHz频率范围内用四电极法离体测量组织电阻抗频谱特性。将每个测量标本做成病理切片用于观察比较。结果从测量数据看,乳腺癌与其周同组织电阻抗频谱特性差异显著,脂肪组织的电阻率最高,乳腺癌次之,腺体组织最低,而脂肪组织的特征频率最低.腺体组织次之.乳腺癌最高。从病理学分析看,乳腺组织病理状态不同则其电阻抗特性也存在差别。结论人体乳腺癌及其周围组织的电阻抗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发现测量样本的病理状态不同,其电阻抗特性不同。

  • 标签: 电阻抗频谱测量 乳腺癌 电阻抗特性 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