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与健康人们相比的气道微生物群组特征。方法:将本院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间收治的30名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采用无菌技术从研究对象的气道中采集样本,与征集的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FEV1pred、FEV1/FVC以及菌群组成差异。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FEV1pred、FEV1/FVC情况均明显差于健康对照组(P<0.05),气道菌群的多样性较健康对照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气道菌群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存在明显的组成差异。患者组气道中某些细菌种类丰度显著增加,而另一些细菌种类丰度则明显降低,哮喘患者气道菌群的稳定性受到显著影响。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 气道菌群 微生物学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在实验中对儿童急、慢性荨麻疹IgE水平进行探究和分析,并对实验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进行分析,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大的价值与意义。方法:在实验中一共选取123例儿童样本,其中急性荨麻疹的样本数为77例,慢性荨麻疹样本数量为46例,采用化学发光法、酶免荧光法以及VCS的原理进行实验来检测者123例样本中血清总IgE水平。分析特异性IgE和嗜酸性粒细胞之间的比例,对急性与慢性两种荨麻疹患者儿童进行指标数据上的差异。结果:在实验中了解到其中包括有过敏性的血清总IgE水平;特异性IgE阳性率缺少统计的意义,P>0.05。急性、慢性荨麻疹患者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率,之间的差异性五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此次的实验分析中能够了解到在儿童急、慢性荨麻疹的鉴定、诊断过程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是不能作为针对分析的指标。而。而IgE则是在无其他过敏性的儿童急性、慢性荨麻疹的鉴定中有着特殊的、重要的价值,但是除了这种情况以外,血清总IgE水平则不能改成为诊断中的治疗,还需要结合儿童实际的情况来进行准确的诊断。

  • 标签: 儿童急性慢性荨麻疹 嗜酸性粒细胞 荨麻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IL-3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心房颤动患者的关系。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7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为对象,另取同阶段健康体检人员35例纳入对照组;检测IL-1β、IL-33水平,测定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射血分数(LVEF),分析IL-1β、IL-33、NLR与心脏结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房颤组IL-1β、NLR、LAD均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IL-33、LVEF比较(P>0.05);NLR与LAD为正相关。结论:与窦性心律者相比,心房颤动患者血清IL-1β、IL-33、NLR水平明显升高,同时NLR与LAD呈相关性,为临床评估判定房颤发生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33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导致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新发急性白血病初次化疗患者共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  本次研究中50例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其中有2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7例患者发生口腔感染、2例患者发生肛周感染,1例患者发生PICC导管感染,对患者进行全方位个体化护理后症状消失。有2例患者死亡。结论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加强肺部、口腔、肛周、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进行饮食、心理等护理,对降低感染率、减少死亡率、提高化疗疗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化疗 粒细胞缺乏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护理效果。方法:我院在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4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随机分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综合护理,观察两组的干预结局。结果:研究组的化疗不良事件率(5.00%)低于对照组(30.00%),P<0.05。研究组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率。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  大多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自然病程是起病于慢性期,其后病情逐步进展进入加速期,继之发生急性变,但约有20%~25%的患者可由慢性期直接进入急变期。伊马替尼作为第1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新诊断CML慢性期患者,显著延长了CML慢性期患者的生存期。但由于不能耐受的毒副反应(20%~25%)以及伊马替尼耐药(20%),40%~45%的患者不得不终止治疗,7%~8%的患者疾病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本文报道1例CML慢性期患者直接进入急变期,单用达沙替尼无效、且因毒副反应停用,先后给予VDCP方案及VP方案达到血液学及细胞遗传学缓解病例。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急淋变 血液学缓解 细胞遗传学缓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实施院外延续护理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方法:于2020年01月--2021年01月,以本院接收入院的8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课题对象,遵循自愿参与及同意知情原则,通过数字随机表法,分组观察课题对象并分别设为常规组(普通护理)、研究组(院外延续护理),各44例。结果:研究组SDS抑郁心态评分、SAS焦虑心态评分、PSQI睡眠障碍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院外延续护理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小板(PLT)以及白蛋白(ALB)对创伤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纳入的200例创伤患者,根据创伤严重程度评分表(ISS)进行分组,ISS≤16为轻伤组,患者100例;ISS>16为重伤组,患者100例。观察不同损伤程度患者NLR、PLT及ALB数值的不同。结果 根据对患者血常规化验后得知,重伤组患者NLR大于轻伤组(P<0.05),PLT与ALB小于轻伤组(P<0.05)。结论 采用NLR、PLT及ALB对患者损伤程度进行预测,结果有效。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血小板 白蛋白 损伤程度
  • 简介:摘要:本文将研究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我们对血栓闭塞性脉管进行了实验分组。一是TAO组:25例,二是ASO组:25例。三是健康组:25例健康志愿者,均选自2017年12月到2019年10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TAO组,ASO组和健康组中ANCA。结果:经研究,25例TAO组中有13例ANCA阳性,检测率为52%(13/25)。结论:ANCA的检测可以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抗中性粒细胞抗体;临床运用;效果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肾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肾脏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肌酐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组,Scr≤450μmol/L组,Scr>450μmol/L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结果Scr≤450μmol/L组患者在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消化道病变和胸水方面的发生率与Scr>450μmol/L组患者相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临床表现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V经常发病于中老年人当中,而且还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尤为复杂,医生很容易误诊为其他病,从而忽视该病。合并肾损害者逐渐会发展成为终末期肾脏病,时间越长预防效果越差。因此对于此类病的患者一定要考虑到该病日后出现的问题,提前作出正确诊断,并及时治疗,以此改变患者日后的预防情况。

  • 标签: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血管炎 肾脏损害 血尿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运用至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救治中的成效。方法 挑选院内2020年1月-2022年1月救治的7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患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6例。研究组予以甲磺酸伊马替尼救治,参照组予以羟基脲及干扰素救治,观察对比两组病患的救治总有效率与负面反应。结果 研究组病患的救治总有效率为97.22%、负面反应出现率为8.33%,参照组救治总有效率为77.78%,负面反应出现率为47.22%,两组对比,研究组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救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运用与推广。

  • 标签: 甲磺酸伊马替尼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总IgE和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HITACHI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BECKMANCOULTERGEN.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8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总IgE和血液EOS水平,并对结果统计分析。结果8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中血清总IgE水平(阳性率)分别为过敏性紫癜组(453.1±283.3)IU/ml(9/24,37.5%),湿疹组(531.3±224.5)IU/ml(13/16,72.2%),药疹组(489.7±285.2)IU/ml(7/15,46.7%),荨麻疹组(476.1±211.1)IU/ml(5/12,41.7%),接触性皮炎组(514.0±263.6)IU/ml(7/13,53.8%);血液EOS水平(阳性率)分别为过敏性紫癜组(0.31±0.55)×109L(5/24,20.8%),湿疹组(1.17±1.60)×109L(8/16,50.0%),药疹组(0.48±0.48)×109L(4/15,26.7%),荨麻疹组(0.46±0.52)×109L(3/12,25.0%),接触性皮炎组(0.57±0.73)×109L(4/13,30.7%),除过敏性紫癜组外,湿疹组、药疹组、荨麻疹组以及接触性皮炎组血清总IgE及EO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各组IgE值与EOS计数在统计学上均未发现明显相关性(-0.54<r<0.24)。结论血清IgE及血液EOS对多数过敏性皮肤病起到了一定作用,能清楚患者过敏的状态,为临床上过敏性皮肤病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以及疗效评价提供帮助。

  • 标签: 过敏性皮肤病 总IgE 嗜酸性粒细胞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防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中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入院进行乳腺癌化疗的患者中选取9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化疗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所有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在化疗治疗一周之后增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仅仅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检查结果,判断其临床预防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的检测结果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进一步治疗,能够有效起到抑制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的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乳腺癌 骨髓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采取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化疗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比较两组血红蛋白大于120g/L的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总缓解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血红蛋白大于120g/L的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常规化疗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诱导治疗中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升高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并缩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 甲磺酸伊马替尼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检测辅助诊断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本院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诊治的5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试验组,另筛选本院同时期进行常规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受检者进行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组的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清总IgE 嗜酸性粒细胞检测 过敏性皮肤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预防复发作用。方法将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中随机抽取的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取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对照组采取布地奈德进行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半年复发率。比较2组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白细胞介素-5(IL-5)、呼出气一氧化氮(NO)值、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生活质量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半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IL-5、呼出气NO值、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嗜酸粒细胞水平,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有效预防复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孟鲁司特 布地奈德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