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活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肿瘤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遗传学、植物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也广泛应用于中药性状鉴定,成分分析及中药药理研究等方面。常用于定位、定性和定量地检测生物样品中成分变化、生理功能改变,对生物组织、细胞及其亚细胞结构进行形态观察等。本文以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实时动态监测肿瘤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为例简要介绍了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在中药药理学应用。

  • 标签: 活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线粒体 膜电位
  • 简介: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危机。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是以微生物或酶作为催化剂,以可再生资源取代化石资源,大规模生产人类所需化学品、医药、能源、材料等,是解决人类目前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有效手段。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是生物学、化学、过程科学交叉,是学科发展前沿技术。世界经合组织指出,

  • 标签: 生物转化 生物催化 源头创新 社会可持续发展 药物 环境危机
  • 简介:生物毒素研究与利用已有久远历史,近40年来,生物毒素更迅速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重要研究领域,生物毒素常被用作研究生命现象有力工具,在各相关领域开发利用也取得重要进展,特别在新药研发中开拓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生物资源丰富,因此也是生物毒素资源大国,经过多年工作积累,特别是开放改革以来迅速发展,我国学者对生物毒素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也建立了良好基础,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生物毒素研究力量不断扩大发展,研究水平显著提高,在蛇毒毒素、蝎毒毒素、蜘蛛毒素、昆虫毒素、植物毒素、

  • 标签: 生物毒素 创新药物 生物资源 生命科学 生命现象 新药研发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不同基地运营模式分析比较,寻找出适宜不同情况基地模式。方法:对常用几种基地模式优点、缺点、适用环境,以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管理成本等为衡量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及结论:从质量角度看,农场化管理、大户承包这两种模式有利于药材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从管理成本方面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产业合作社(协会)+农户”、“政府+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比较节省成本。

  • 标签: 药材基地 模式 创新 特点
  • 简介:近三十年研究结果表明,丰富海洋生物存在大量具有结构多样性和新颖性代谢产物,并表现出显著生物活性,这是陆地生物无可比拟,也为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大量模式结构和药物前体。海洋生物资源是一个潜在巨大新药来源宝库已成为一种共识。多年来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病、艾滋病和神经疾病等蔓延,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急待研发一批高效低毒特效药物。从天然资源中寻找具有显著生物活性天然产物仍然是发现新药先导化合物主要途径。故加强从天然药用资源中发现治疗人类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究,具有其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 标签: 创新药物研究 海洋生物资源 结构多样性 生物活性 重大疾病 人类健康
  • 简介:创新药物研究对医药产业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药物分子设计和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活性先导化合物进而研发创新药物是行之有效重要途径.天然产物特有的化学结构复杂性和生物活性多样性,奠定了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活性先导物进而研发创新药物成功几率.据统计,1982~2002年间全球上市1000多种小分子药品中,55%系来自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其中6%直接为天然产物.另有报告世界畅销25种药品中,12种为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我国50年来研究成功新药90%以上系与天然产物有关.由此可见创新药物与天然产物关系密不可分,显示从天然产物研发创新药物潜能十分巨大.

  • 标签: 创新药物研究 天然产物 研究开发 药物分子设计 生物活性 先导化合物
  • 简介:自然界存在微生物种类繁多,其代谢产物极为复杂多样,是发现与研制新药丰富来源。在20世纪,青霉素以及随后一系列抗生素发现与应用是生物医药领域突破性进展,在控制与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抗肿瘤抗生素广泛用于癌症治疗,环孢菌素作为免疫抑制药以及洛伐他汀类作为血脂调节药应用,进一步扩大了微生物药物研制领域。近年来从微生物产物中仍持续发现为数众多新活性物质,包括抗肿瘤、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以及作用于心血管和免疫系统和其他药理活性物质,其中有的可能成为先导化合物,有的可能成为新药。

  • 标签: 创新药物 微生物 研究与开发 抗肿瘤抗生素 新活性物质 代谢产物
  • 简介:对甘肃岷县当归产业实现创新发展优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掘优异种质资源、建立优良种源生产基地、建设规范化种植基地、推行无公害栽培集成技术、建立贮藏包装及深加工技术体系及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等创新策略。

  • 标签: 当归 岷县 创新发展 发展策略
  • 简介:发根农杆菌作为一种天然菌株可用于诱导多种植物产生毛状根性状。毛状根组织能够稳定高效地生产次生代谢产物,该研究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本文对发根农杆菌及毛状根特性、遗传机制和应用进行了综述。同时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对毛状根在博落回资源创新与新药源途径开发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毛状根 次生代谢产物 发根农杆菌 博落回 资源创新
  • 简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题,对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材栽培与鉴定专业本科生从专业认识、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就业倾向和人才培养五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在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基础上,提出针对该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议。

  • 标签: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问卷调查
  • 简介:银杏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及萜内酯,因其具有很高药用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对银杏酮酯进行有效提取和分离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焦点。本文介绍了银杏叶主要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重点综述了近年来银杏酮酯提取及分离方面的新技术,对各类技术优缺点进行比较,并对银杏酮酯提取分离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更高效合理地开发银杏酮酯产品提供参考。

  • 标签: 银杏叶 黄酮类化合物 银杏内酯 提取 分离
  • 简介:药物研究历史表明,天然产物是新药发现重要来源,提高天然产物研究水平,提高从天然产物中发现先导化合物或药物效率,需要技术进步和研究方法改进.本文根据应用现代天然产物分离提取技术和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研究天然产物先导化合物实际工作情况,探讨从天然产物中快速发现先导化合物新策略和新方法,以推进活性化合物或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进程,促进我国创新药物研究.

  • 标签: 天然产物 活性化合物 先导化合物
  • 简介:珠芽蓼是一种传统藏药材,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保持水土也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藏药珠芽蓼生长习性、种植技术及种植前景,为其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技术保证。

  • 标签: 珠芽蓼 种植
  • 简介:目的:通过对白术控蕾技术研究获得能取代传统的人工摘蕾方法。方法:采用灭芽灵(25%氟节胺EC)、芽敌(30.2%抑芽丹AS)、用茶剪剪花梗以及常规人工摘蕾方法,分析不同控蕾方法对白术产量、成本影响。结果:在主茎花蕾80%以上达到直径12~15mm时喷施70倍液芽敌(抑芽丹)效果最好,667m2增产77.1kg、增效800多元。结论:喷施芽敌可以达到控蕾、节本、增效目的。

  • 标签: 白术 花蕾 控制技术
  • 简介:目的:通过性状和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对连作园参和新林地园参进行人参皂苷含量比较,从而判断连作园参种植过程中使用土壤改良技术是否具有抗人参连作障碍作用。方法:采用有机试剂萃取法提取连作园参和新林地园参的人参总皂苷,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两种人参皂苷含量,最后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对连作园参和新林地园参样品进行比对,通过分析计算得到上述样品相似度。结果:连作园参中所含人参皂苷Rb1、Rg1、Re含量要高于新林地园参,指纹图谱显示2种园参与10种连作园参高效液相色谱图相似度具有一定差异性,连作园参没出现更严重烧须、红皮现象。结论:连作园参质量要优于新林地园参,证明该土壤改良技术具有一定抗人参连作障碍作用。

  • 标签: 连作园参 土壤改良技术 指纹图谱 质量
  • 简介:系统生物学在中药复杂体系研究中可行性和合理性已经获得了中药研究者认可。在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组学在中药研究中应用也已经有了一些成功实例。作者在近年来部分研究工作基础上,对蛋白质组学主要研究技术及蛋白质组学在中药复杂体系研究中应用思路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中药 生物信息学 系统生物学
  • 简介:对怀菊花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其从古至今发展脉络,开展怀菊花技术标准体系构建设计。大量查阅《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图经》等古籍,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以"怀菊花""历史沿革""标准体系"等为关键词搜索其相关文献,整理归纳,得出怀菊花历史发展脉络。结合现代文献报道和临床实践情况,初步建立怀菊花从田间生产到炮制应用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对怀菊花产地、栽培和炮制进行历史溯源,得出怀菊花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代,于明代闻名并蓬勃发展至今。结合当今中药发展需求初步建立怀菊花种植、生产及炮制技术标准体系。溯本求源,建立怀菊花技术标准体系,有利于促进怀菊花国际化、标准化建设。

  • 标签: 怀菊花 历史源流 技术标准 体系建设
  • 简介:目的:探索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抗淀粉样蛋白聚集药物实验条件、方法。方法:制备Amyloidβ1-40与1-42单体和聚体,配制对照分析物CR/TS/TT浓度梯度(0μg/ml、7.81μg/ml、15.63μg/ml、31.25μg/ml、62.5μg/ml、125μg/ml、250μg/ml、500μg/ml)。采用CM5芯片,分别将蛋白单体和聚体通过氨基偶联固定于芯片表面。将样品依次进样,进行亲合分析。结果:Aβ1-40与Aβ1-42单体在25℃温度下静置24h可制备成实验用聚集体;SPR分析系统进样参数:流速30μl/min,结合时间300s,解离时间300s,再生1mMNaOH15s;实验优选阳性对照为CR(CongoRed)。结论:以上实验条件可用于SPR系统中抗β淀粉样蛋白聚集药物初步筛选,实验方法稳定,结果可信。

  • 标签: SPR 抗β淀粉样蛋白 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