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检索了近年来灸法治疗证的实验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从灸法的退热、抗感染作用,对外周体液因子代谢、中枢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总结灸治证的作用机制,为“证可灸”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实验依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 标签: “热证可灸” 艾灸 热证 综述
  • 简介:艾灸是许多中医疗法中的一种,其起效基础是艾灸燃烧产生的局部刺激。本文通过回顾近几年的文献,总结局部刺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并进行分析,以期帮助理解艾灸的温通效应。本文阐述刺激产生的局部、远部、全身效应,并且讨论其影响因素,以帮助理解艾灸的效应原理。

  • 标签: 艾灸 原理 局部热刺激 生物学效应
  • 简介:Asthelargestinternationalstandardsdevelopmentorganization,the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providesastructurefordevelopinginternationalstandardsoverahugerangeofindustrysectorsandthesestandardsaregloballyrespectedandutilized.Moreover,throughmanyimportantprocessesincludingtheconsensusapproach,ISOstandardscanassistinputtingintoplaceinternationallyagreed

  • 标签: 国际标准化组织 中医药技术委员会 针灸学 临床研究
  • 简介:ISO18746:2016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terileintradermalacupunctureneedlesforsingleusehasbeenpublishedonAugust15,2016.(http://www.iso.org/iso/home/store/catalogue_tc/catalogue_detail.htm?csnumber=63263)ISO18746:2016specifiestherequirementsofsterileintradermalacupunctureneedleforsingleuseasa

  • 标签: 期刊 编辑工作 中医药国际标准 《一次性无菌皮内针》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对高脂血症小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清洁级昆明小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40只,针刺组和药物组各20只。除正常组外采用高脂饮食饲料喂养制备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造模第15天检测正常及造模动物各20只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时针刺组开始电针双侧"丰隆""曲池""三阴交"穴10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10d;药物组灌服辛伐他汀,每日1次,连续10d。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血清TC、TG、LDL-C、HDL-C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第15天,模型组小鼠血清TG、TC、LDL-C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HDL-C含量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10d后,针刺组、药物组小鼠血清TG、TC、LDL-C以及MDA、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血清HDL-C、NO含量以及SOD活力高于模型组(P〈0.05,P〈0.01),且针刺组的改善作用优于药物组(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能够调节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抵抗脂质过氧化,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 标签: 高脂血症 针刺疗法 脂代谢 抗氧化 自由基 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运用规律。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MBI、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O.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组间对比MBI、FMA评分及ND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A后,调督针法组MBI、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脑梗死 调督针法 针刺疗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目的:建立刺灸法文献数据仓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在大量刺灸法文献信息中发掘有价值的刺灸法研究和临床应用规律,促进对刺灸法研究和指导临床更有效的疾病治疗。方法:根据刺灸法不同类型的文献信息,确定刺灸法文献不同的主题,建立不同的数据库。在不断丰富的主题数据库中构建面向多主题的、多维度的数据仓库,建立更广泛的刺灸法文献信息的应用。结果:根据刺灸法文献的特点建立多个主题的数据库,例如毫针法、灸法等数据库,并在建立的数据库中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揭示针灸临床治疗规律。结论:建立刺灸法文献数据仓库,为利用更有效技术研究刺灸法文献提供规范的数据表示方式、丰富的属性及文献信息间的联系,为刺灸法研究提供丰富又规范的数据基础。

  • 标签: 刺灸法 数据仓库 数据库 数据挖掘 联机分析处理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颞三针为主及口服西药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的作用差异,探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更佳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轻至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综合治疗组电针颞三针为主并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药物组仅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定结果。结果:两组FI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综合治疗组(74.97±9.52)比药物组(66.70±9.23)改善更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HOQOL-BREF各指标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综合治疗组比药物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结论:电针颞三针为主配合口服氟西汀胶囊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症 针灸疗法 电针 颞三针 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