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补液疗法,观察组采用限制液体复苏疗法,观察两组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输液量、碱剩余值、血乳酸值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液体复苏疗法,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 急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目的是针对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休克患者,分析限制液体复苏治疗的具体应用和价值。方法是选择我院在2017年5月到2020年5月期间,消化科收治的8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合并休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在两组患者中,都采用给氧、生命体征监测和补液的治疗方式,在对照组中,主要是使用传统的液体复苏治疗,在观察组中,使用限制液体复苏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入院后再出血量、对其血气分析进行检测、观察血常规和患者的凝血功能。结果是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再出血量,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限制性液体 复苏治疗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休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胸腹联合伤致创伤失血性休克中限制液体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所有病患均选取我院2018-2021年诊治的108例胸腹联合伤致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患,分别给予常规液体复苏(参照组)和限制液体复苏(观察组),对比分析疗效。结果:观察组液体复苏时间比参照组短,液体使用量比参照组少(P0.05);护理后均比护理前好,且观察组均比参照组更优(P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胸腹联合伤 创伤失血性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重症颅脑创伤中开展限制液体复苏对患者康复效果以及并发症影响。方法:研究时间源:2019年1月-2021年12月,筛选该时段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创伤患者44例支撑本次研究,患者均符合研究要求,以随机1:1方式将患者抽取两组,对照组开展快速且大量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开展限制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血清乳酸浓度、TT、PT、APTT)(治疗前)无对比(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观察组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相比对照组无统计学(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均优于对照组血,差异显著(P<0.05)。并发症结果中观察组4.55%(更低),对照组22.73%,(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重症颅脑创伤中开展限制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身体机能,强化凝血功能,提高治疗安全,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症颅脑创伤 限制性液体复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液体复苏联合急诊绿色通道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采用限传统路径正压液体复苏治疗联合常规护理干预,2017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2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采用限制液体复苏治疗联合急诊绿色通道并辅以优质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及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输血量、凝血酶原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液体复苏联合急诊绿色通道并辅以优质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缩短凝血酶原时间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创伤失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急诊绿色通道 优质护理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着重分析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液体管理的干预效果,并提出施以限制液体管理为主的综合护理方案,以多项指标判定其方案实施的有效。方法 本次研究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6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并分析两种不同液体管理方式的干预效果。结果 实验组护理1天后,其累积液体平衡量为正平衡且低于对照组,而在护理3天、一周后,本组累积液体平衡量为负平衡且高于对照组,同时该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及预后(GCS评分)等多项指标亦优于对照组,四项数据间达到P<0.05标准。结论 临床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采取以限制液体管理为主的综合护理方案,对提升患者预后、加快其康复进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该项护理管理方案适合大规模推广、采纳。

  • 标签: 以限制性液体管理 综合护理 ICU 重型颅脑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限制探视与接待式探视制度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ICU病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100例ICU病房中入住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接待式探视制度)、观察组(限制探视)各50例。结果:不同制度探视下,探视后观察组工作效率高(P<0.05)。结论:疫情常态化防控下ICU病房管理中实施限制探视效果要比接待式探视制度好。

  • 标签: 限制性探视 接待式探视制度 疫情常态化防控
  • 简介:目的预测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cellcarcinomaantigen,SCCAg)的B细胞抗原表位及HLAI类限制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方法获得SCCAg的三维结构后,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SCCAg蛋白存在的B细胞表位;而后,采用NetCTL、ProtParam等软件方法预测SCCAg中可能存在的HLAI类限制CTL表位。结果SCCAg蛋白中包含10个线性B细胞表位和5个构象B细胞表位;结合与HLAI类分子结合力、蛋白酶体切割效率和TAP转运效率,经NetCTL预测发现,针对不同的HLAI类分子,肿瘤抗原SCCAg蛋白中存在多个HLAI类分子的限制CTL表位。结论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预测了肿瘤抗原SCCAg蛋白中存在的B细胞抗原表位和HLAI限制的CTL表位,为下一步针对SCCAg蛋白开展靶向免疫治疗提供了基础。

  • 标签: SCCAG B细胞表位 CTL表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护理对防范临床输血风险及输血误差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 2019年 1月 ~2020年 3月收治的 60例输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 30例输血期间行常规护理,观察组 30例输血期间行针对护理,分析两组输血误差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输血误差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临床输血中开展针对护理,可降低输血误差,避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输血 风险 误差
  • 简介:摘要:目的:血液是人体全身器官的基质载体,如果体内血液少于正常范围会导致部分器官缺氧衰竭,营养物质不能顺利传输到各个器官,影响患者身体健康。输血是将健康人的血液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输注给患者,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本次就针对血站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探究。方法:从血站选取了30738份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初复检标本,筛选部分献血者血液标本为预检标本,为146份,对两组检验后的不合格率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本次对所有的血液标本进行了检验,对检测合格率方面进行了评估,数据显示初复检标本和预检标本合格率分别为95.19%、94.52%。数据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践证明有效控制血站输血检验质量,能够保证输血安全

  • 标签: 血站 输血检验 质量控制 输血安全性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对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15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予以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操作,实验组采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验操作。结果:在不良反应情况方面,实验组发热1例,寒颤1例,总发生率2.66%,对照组发热4例,寒颤3例,呼吸困难1例,低血压1例,总发生率12%,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前,开展不规则抗体检验,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提升输血治疗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不规则抗体检验 临床输血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