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病案是病人接受检查、诊断、治疗、护理过程的完整记录,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全过程的最原始、最齐全、最及时、最客观,且赋有医疗信息价值和法律价值的历史记录。病案的建立、形成与利用具有其特点及规律性,本文对此进行简要介绍与分析。

  • 标签: 病案 建立 形成 利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高于护理前,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减轻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了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 标签: 急性脑血栓形成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指患者深静脉中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凝结,最终会导致患者静脉腔堵塞,促使患者静脉回流产生病症。临床医学如果不对患者进行及时地治疗,其势必会对患者的工作能力造成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社会负担。因此,临床医学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来预防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对策,为减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

  • 标签: 手术患者 深静脉血栓预防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与MP菌量、混合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MP感染所致肺实变患儿87例,根据支气管镜下表现,将患儿分为黏液栓组(34例)和非黏液栓组(53例)。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患儿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MP-DNA定量;取痰液及BALF用于细菌培养;采用GeXP多重基因表达分析系统联合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痰液病毒。结果黏液栓组高菌量比例、混合病毒感染率分别为64.7%(22/34)、52.9%(18/34),高于非黏液栓组的24.5%(13/53)、20.8%(11/53)(P<0.05)。两组混合细菌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菌量〔OR=10.682,95%CI(1.447,78.877)〕是MP肺炎患儿黏液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MP肺炎患儿黏液栓的形成与MP菌量、混合病毒感染有关,而未见与患儿性别、年龄有关。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肺炎患儿 黏液栓形成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本科生骨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在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骨科接收的本科实习生中纳入40名为对象,用教学方法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名,两组实习生分别接受传统教学(对照组)、形成性评价教学(观察组),比较两组实习生的出科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实习生的基本操作(68.59±3.21)分与理论知识(18.05±1.32)分考核成绩以及总分(86.95±2.56)分,相较于对照组的(60.11±2.15)分、(12.70±2.60)分、(73.52±2.14)分均高,P<0.05。结论本科生骨科学临床教学时,使用形成性评价教学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出科考核成绩。

  • 标签: 骨科学 本科生 临床教学 形成性评价
  • 简介:目的:探究双J管滞留结石形成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双J管滞留结石形成患者50例,时间为2016年5月~2017年10月,其均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对其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4例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1次后,双J管顺利拔出;18例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2次治疗后,拔出双J管;8例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后未能双J管未能拔出,更改为输尿管镜下取管术治疗。结论:双J管滞留结石形成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方便等优点,但是患者治疗的成功率会受到结石程度、双J管滞留时间等的影响。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双J管滞留 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4例骨创伤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2)与实验组(n=52),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施以预防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骨创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护理在妇产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40例进行过老年心力衰竭的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取预防护理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无效0例,有效20例,护理有效率100%;对照组无效1例,有效19例,护理有效率95%。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预防护理运用于妇产科手术患者护理工作中,充分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疗效,可帮助妇产科手术患者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护理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 标签: 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妇产科手术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术中护理对侧卧位长时间手术患者急性压疮形成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0例于2016年1月-2017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侧卧位手术治疗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每组6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术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压疮形成率(术后即刻、术后30min、术后24h)、压疮面积和术后舒适度。结果护理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0min、术后24h的形成率分别为3.30%、3.30%、5.00%,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0.00%、13.33%、20.00%,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压疮面积(6.30±2.10)cm2,小于常规组的(11.12±3.70)cm2,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舒适度为86.67%,护理组为96.67%,护理组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护理的实施及加强可显著减少长时间手术患者急性压疮的形成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术中护理 侧卧位 急性压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来我院进行下肢骨折创伤手术的114例患者,按照有无深静脉血栓发生将其分为对照组(57例患者)与实验组(57例患者),对两组患者患病原因及手术相关外在因素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加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栓史、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制动时间及手术时间等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创伤患者手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与制动时间、手术时间等外在因素相关的同时,还与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内在因素有着直接联系。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骨科创伤 形成因素 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