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5 个结果
  • 简介:黔北务正道(务川-正安-道真)地区,早二叠世沉积型铝土形成于黔北平原近海一个半封闭海湾环境,冰期低海平面时期与中扬子海湾分离成为滨岸湖泊,问冰期高海平面时期与中扬子海湾连通。古地理单元可分为黔北平原、滨岸平原、滨岸湿地半封闭海湾等单元。准同生后期含矿岩系暴露、淋滤是铝土形成主要控制因素。土状及半土状铝土(包括土状及半土状碎屑豆鲕矿石)是含矿岩系准同生后期暴露期间淋滤而成,而致密状矿石是没有经过淋滤或弱淋滤形成。碎屑状铝土是盆地内部裂破碎再沉积形成;豆鲕状矿石是盆地内部胶体凝聚而成。务正道铝土动态成矿模式表明铝土主要形成于两次准同生淋滤期,因此铝土找矿应重点选择滨岸湿地、具有明显淋滤作用发育地区。

  • 标签: 贵州省 二叠系 铝土矿 成矿模式
  • 简介:铝土形成受到气候条件严格限制。通过黔北务川一正安一道真地区下二叠统铝土层钻孔岩心样品主量元素黏土矿物综合研究,探讨了铝土形成时期黔北地区古气候环境以及淋滤作用矿层改造。从下至上,铝土层化学蚀变指数(CIA)由80左右上升至大于90,成分分异指数(ICV)由0.8下降至0.1。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研究铝土层中黏土矿物组分为高岭石、伊利石与绿泥石,其中高岭石在各个钻孔中广泛存在且在大部分层位中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为34.2%,并呈机械碎屑或基质形态产出且有进一步风化成为铝矿物现象;伊利石主要以机械碎屑形式产出,平均含量为21.5%,赋存于矿层黏土质部分,结晶度变化范围为0.22°-0.71°;绿泥石多为基质,部分层位中含量极高且伴随ICV值上升,平均含量为44.3%,为后期成岩过程中由高岭石转化而成。矿层内极高CIA值与广泛存在高岭石证明,铝土形成时为炎热潮湿古气候。而矿层内部ICV值波动可能与淋滤作用所引起矿层内元素迁移活动有关。

  • 标签: 铝土矿 地球化学 黏土矿物 古气候 早二叠世 黔北
  • 简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手标本观察、底板地层分布矿体一含矿层厚度分析,黔北务正道(务川-正安-道真)地区铝土沉积古地理及其与铝土成矿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铝土沉积盆地北以武隆为界,西北至南川,东至沿河,南至绥阳一凤冈一线;(2)研究区古地貌具南高北低特点,沉积相带可分为海湾中心滨岸湿地两部分,优质铝土区均位于滨岸湿地;(3)沉积古地理决定了含矿层厚度,但并不直接控制高品位铝土形成,只有在其余成矿条件适合情况下,古地理通过控制铝土沉积环境间接控制高品位铝土形成

  • 标签: 早二叠世 铝土矿 古地理 控矿意义 务正道地区 贵州省
  • 简介:贵州北部务川一正安一道真地区下二叠统大竹园组沉积型铝土层,在不同区域其下伏底板地层分别为下志留统韩家店组碎屑岩及上石炭统黄龙组灰岩,因此铝土成矿物质来源一直存疑。韩家店组薄层砂岩夹层及大竹园组铝土层样品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表明,两者锆石年龄谱呈现出一致性,且该碎屑锆石年龄谱与华夏陆块基底地层具有明显亲缘性。以上结果证明,韩家店组碎屑岩红土化风化产物为铝土成矿母质提供了物质来源。而从铝土层与黄龙组灰岩假整合接触关系及钻孔中出现黄龙组灰岩次生岩溶角砾现象可知,黄龙组灰岩同样为该矿层提供了物源。因此,大竹园组铝土具有多重物源,韩家店组碎屑岩可能为主要物源,而黄龙组灰岩在古喀斯特化过程中不仅为红土物质提供了重要储存空间,也为成矿母质积累提供了部分物源。

  • 标签: 铝土矿 物源 碎屑锆石年代学 下二叠统 黔北
  • 简介:自从Kalkowsky在1908年构筑了叠层石术语之后,叠层石一直是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思考主题,而且一直被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层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了间接而且复杂证据,所以,现代叠层石确实代表着明显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了叠层石,而且进一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层石不是一个直接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湖泊相锥状质叠层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热水湖泊中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中硅质叠层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叠层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了古代叠层石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图像中叠层石一直是一个迷惑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层石形成关键窗口。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追踪总结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以及它们所代表沉积作用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基本内容,深入了解叠层石复杂沉积学特征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标签: 蓝细菌生物席 多样化构成 现代叠层石 研究进展
  • 简介:鳌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近口段,洪季西江河口潮区界西线在其顶端附近。冰后期海侵以来,鳌沙顶端PRD05中部PRD04两个钻孔沉积速率沉积物粒度有着极大差别。7630aBP以前,PRD04孔沉积速率小于PRD05孔沉积速率;但7630aBP以来,PRD04孔沉积速率大于PRD05孔沉积速率。从粒度分析看,埋深12.28m以下,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粗,分选性比PRD05孔差;埋深12.28m以上,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细,分选性相对比PRD05孔好。分析表明,9000~4200aBP,沉积物由南(中部)向北(顶部)输运,涨潮流冲蚀老沉积物,在喷出磨刀门通道后,流速迅速降低,粗颗粒泥沙先沉积,而细颗粒泥沙被涨潮流搬运至更北区域沉积。近3500年以来,河流动力占优势,沉积物由北(顶部)向南(中部)输运。鳌沙形成与涨潮射流密切相关。涨潮射流口位置在蛇地山右岸纵向山地之间,宽约2200m。

  • 标签: 珠江三角洲 大鳌沙 冰后期海侵 沉积速率 沉积物粒度 涨潮射流
  • 简介:缺氧条件形成保存优质烃源岩重要条件。古氧相研究查明海相优质烃源岩时空分布、恢复地史时期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泥盆纪时期,南华海受陆内裂陷作用影响,形成台地(滨岸台地孤立台地)与台沟间列盆地格局。不同控制因素控制了古氧相类型。在台沟钦防裂陷海槽中,海水分层控制了泥盆纪古氧相类型变化。台沟钦防裂陷海槽以厌氧相与准厌氧相为主。在台地相区,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古氧相类型分布。台地相区古氧相主要是常氧相贫氧相。南华海中、晚盆世硅质沉积、磷质沉积发育,有机质丰富,形成有机质-硅质-磷质沉积三位一体特征,指示上升流作用明显。南华海地区泥盆纪位于赤道附近信风带,向西表面洋流越过南华海在西部形成离岸流,海底海水向东补充形成上升底流,也说明了泥盆纪南华海上升流存在可能性。

  • 标签: 南华海 晚泥盆世 缺氧环境模式 古氧相
  • 简介:东谷坨遗址地处河湾盆地东部边缘,是该地区发掘次数出土遗物最多早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遗址湖滨相沉积物易溶盐类测试分析表明,此剖面代表河湾古湖易溶盐为Na+-CO32--SO42--HCO3-型,属于淡水湖—半咸水湖,处于半干旱区湖泊演化早期碳酸盐湖泊阶段。K+、Na+、Ca2+、Mg2+、HCO3-Cl-等6类离子含量变化曲线表现出较大相似性,且它们与含盐量变化大体一致。CaCO3含量及含盐量变化与沉积物中细颗粒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细颗粒含量较高时期对应CaCO3含量含盐量相对较高时期。根据含盐量各主要离子比值并结合CaCO3含量变化,湖泊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期对应于湖泊演化前3个阶段。该项研究探讨东谷坨遗址利用者生存行为与环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易溶盐 古环境 东谷坨遗址 人类活动 泥河湾盆地
  • 简介:地震事件沉积已经成为当今沉积地质学一个热点领域。文中通过回顾国内震积岩研究历史,总结了中国震积岩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重点讨论了地震引起软沉积物变形、地震事件沉积时序、地震事件沉积空间分布地震事件沉积序列等。按照地震沉积物改造时间,软沉积物变形划分为同生、准同生、后生变形3类,并对地震同生断裂、准同生期液化沙体沿地震裂缝侵入液化岩脉后期断裂充填岩脉,地震形成微褶皱、液化卷曲变形层理后期褶皱,地震震动变形液化变形构造,枕状构造枕状层之间区别分别进行了讨论。

  • 标签: 震积岩 软沉积物变形 地震事件沉积
  • 简介:混合沉积物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包括异化粒等)在沉积上混合.混合沉积可分为狭义广义,狭义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份混合(在同一岩层内),而广义混合则包括了狭义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层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混合.混合沉积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尽管碎屑岩碳酸盐岩研究与应用已很成熟,但对混积岩研究多被忽视了.狭义混合沉积物有必要起一成因名称--混积岩.当人们接触到混合沉积时,除了分析研究它们组分结构特征外,还必须去思考,它们为什么能经常频繁地交互出观,或是直接混合在一起?倒底是:①陆源碎屑跑到碳酸盐沉积背景里?②碳酸盐跑到陆源碎屑沉积背景里?③二者分别从各自源地跑到第三种沉积背景里?还是④二者本来就在同一沉积背景里?接下来就要思考是什么动力条件使它(们)能从这个沉积背景(环境)"跑”到另一个沉积背景(环境)里去?是水?是风?是自身?还是别的什么力量?那么,又是怎样水动力或风动力条件呢?是正常条件,还是突发事件?很明显,要分析研究混合沉积混积岩,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细细加以考虑,深入进行研究.

  • 标签: 混合沉积 混积岩 陆源碎屑 碳酸盐
  • 简介:大同-阳原盆地形成演变研究表明,本区最早出现是将军庙盆地,依次是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直到第三纪末早更新世初才出现统一大同-阳原古湖。大同-阳原古湖历时二百余万年,晚更新世末消亡。新生代以来,大同-阳原盆地火山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现在仍是地震灾害危险区之一。

  • 标签: 大同-阳原盆地 新构造运动 火山活动 地震灾害
  • 简介: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沉积学家PettijohnPotter曾经形成原生沉积构造地质作用划分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变形作用.在沉积期间沉积之后到沉积物还未固结之前由上述作用所产生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各种类型层理、层面上各种作用痕迹以及各种变形现象.在该分类之中,叠层石被定义为突出沉积面的正生长构造,这种构造由微生物与同沉积胶结作用共同构建而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研究程度深入,沉积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除了叠层石以外,微生物还会形成一种并不突出于底层面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认为是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与各种物理作用营力共同作用产物.这些作用营力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变形作用.该类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并被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正如叠层石主要产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浅水环境中一样,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也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一些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潮坪潟湖等环境之中.因此,该类沉积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研究,对于前寒武纪沉积环境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燕山地区元古界串岭沟组大红峪组碎屑岩中变余波痕、皱饰构造纺锤状裂缝,是碎屑岩中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高于庄组第三段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以灰岩为主)层面上发育大型皱饰构造变余波痕,是碳酸盐岩中微生物形成原生沉积构造代表.这些沉积构造发现初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 标签: 微生物 原生沉积构造 研究进展
  • 简介:简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三变形幕运动学特征并分析了在楚雄地区反映。在剥去喜马拉雅运动改造、把攀西地堑系滇中海槽复原到建造时位置后(楚雄盆地视作相对原地),以“盆”“山”耦合思路重塑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演化及这些盆地发育。川滇交界区尽管发生燕山运动,印支期建立起来“盆”“山”耦合关系直至喜马拉雅运动才脱耦。分析了脱耦各种表现及第四纪内继承新构造运动盆地保存油气成藏不利因素。

  • 标签: 喜马拉雅运动 古地理重建 川滇交界区 构造复位 油气保存 盆地改造
  • 简介:首次在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上部发现了早石炭世维宪期植物化石Archaeocalamitesscrobiculattts,Sublepidodendrongrabaui,S.mirabile,S.cf.mirabile,Sublepidodendronsp.,Lepidodendropsissp.,Mesocalamitessp.,Sigillariasp.,Rhodiopteridium?sp.,Knorriasp.,证实了该组时代可延续到早石炭世。根据研究区塔尔巴哈台组上覆黑山头组生物组合面貌及二者接触关系,论证了塔尔巴哈台组顶部黑山头组在准噶尔西北部具有明显穿时性,前者从杜内期延续到维宪期,后者从杜内期延续到谢尔普霍夫期。与植物化石共同保存深水相遗迹化石指示了塔尔巴哈台地区在早石炭世早中期为半深海一深海沉积环境,不同于东部吉木乃地区同期滨浅海沉积环境,说明准噶尔西北部在早石炭世存在着不同沉积体系。北疆地区早石炭世广泛海侵活动以及额尔齐斯一斋桑洋向南侧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是造成这种沉积差异主控因素,同时也造成了塔尔巴哈台组黑山头组在区域上具穿时性。

  • 标签: 塔尔巴哈台组 植物化石 早石炭世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古地理
  • 简介:摘要在高倍(〉5000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显微镜(AFM)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那些在岩石矿物中所见到纳米级别的物体常常吸引了地质学家们注意。这些物体大小在25~300nm之间,多呈球状、棒状或卵圆状;这些物体成因,存在不同看法而导致了剧烈争论。因为这些物体与真菌中球菌杆菌总体相似,而且它们总是以链状或束状形式产出,所以被解释为细菌“侏儒形式”或“超微细菌”,或者是它们化石对等物即“超微化石”。对于超微细菌存在,来自于地质学角度反对聚焦在这个级别的特征物可能存在多重成因,如微矿物包裹体或结晶学边缘效应;从生物学角度看,对于独立生命所必需所有构成来讲,直径小于140nm球状体实在是太小了。因此,产生于世纪之交这场争论,迄今还在持续着。尽管这场争论还没有一个肯定结论,但是,它却成为研究灰岩成因重要驱动力。

  • 标签: 超微细菌 超微化石 争论 细菌成核作用 碳酸盐沉积学
  • 简介:在内蒙古自治区白彦花车站附近分布20余个坑塘1个较大湖泊中,生活着大量叶肢介。该地区叶肢介生活习性(游动、觅食、交配等)生存环境(坑塘大小、水温、水体pH值和气温)进行调查显示:叶肢介一般活动在浅水水域,如坑塘湖泊边缘浅水地带;他们游动非常缓慢,大约1cm/s;当他们交配时就停留在某处,雄性用附肢拨动含有其精子水流,使其流向雌性壳内(即雌性壳体与软体之间),以使卵子受精。这些事实表明,叶肢介只能适应于静水或弱流水环境。叶肢介现代环境与古环境对比研究显示两者是非常相似的,因此,现生叶肢介生态环境研究恢复他们古生态与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叶肢介 生态考察 古生态 古环境
  • 简介:海底上发育深水牵引流形成各种床形单元,包括等深岩丘及大型沉积物波在内不同床形单元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对于此类床形组合的确切形成机理,目前仍在探讨之中。本文经详细研究得出以下几点进展:①运用内波理论可对海底上大型沉积物波各组成单元成因作出较为合理解释,向深海方向传播内波可形成向上坡方向迁移大型沉积物波;②在等深流与上覆低密度水体之间界面上具备产生大规模界面内波条件;③某些底流成因床形单元组合属于等深流与等深流所引发内波联合作用产物,首次提出了等深流-内波沉积组合概念;④在现代海底上及古代地层记录中均发现了等深流-内波沉积组合实例;⑤建立了一个古代地层记录中深水牵引流沉积组合综合模式。

  • 标签: 深水牵引流 床形单元 内波理论 等深岩丘 沉积物波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学术论文《物源分析一个误区:砂粒在河流搬运过程中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砂粒中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等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是"以讹传讹"。受其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自然界河流砂机械搬运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中伴随化学分解等作用,其中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存在,河流搬运过程中混合了搬运距离不同颗粒,其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粒径等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颗粒磨圆度粒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微生物席是一个特别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地球上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生态系,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微生物席生物构成复杂性、发育环境产物多样性,微生物席属性还存在不同答案。不同答案意味着不同研究领域,因为一个基本问题,即“究竟什么是微生物席”,要获取一个单一答案几乎是不可能。微生物席定义多重性答案,最终就成为地球生物学框架下一个年轻沉积学分支——“微生物席沉积学”概念体系理论基础。最为重要是,要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微生物席建造物生长机理发育过程,还存在若干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几个重要现象之中,如:(1)寒武纪叠层石中底栖鲕粒;(2)中元古界灰岩层面上特别的MISS(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3)中元古界叠层石白云岩序列中凝块石。因此,基于微生物席属性特征所蕴含微生物席多样化定义,介绍微生物席沉积学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年轻分支学科现状进一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 标签: 特征和属性 微生物席 微生物席沉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