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作为环太平洋火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东部新生火山岩研究历来受到重视。本文简要回顾了新生火山岩的研究历史,总结了近年来在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玄武岩成因与西太平洋俯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新生代火山 中国东部
  • 简介:本文以滇西上第三系陆相砂岩铀矿为例研究非线性铀成矿作用。与铀矿化有关的参数可分为矿化参量和控制参量,矿化参量以及矿化在控制参量中的分布均遵从对数正态分布,控制参量(温度、压力和地球化学条件)的耦合作用对铀矿化的概率和平均品位的控制作用是非线性的,铀矿化在控制参量构成的相空间中的变化轨迹是一复杂的超曲面。非线性铀成矿作用具分形特征。

  • 标签: 铀成矿作用 铀矿化 上第三系 砂岩型铀矿 滇西 地球化学
  • 简介:2018年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程裕淇先生诞辰106周年。程裕祺先生不仅是我国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和矿床地质学的一宗师,也是我国地质科技事业卓越的管理者及社会活动家。他曾任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总工程师,也曾出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首任副所长。他连续届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积极推动我国《矿产资源法》的立法和实施;程先生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担任地学部副主任及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更应强调的是程裕淇先生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1978年成立之初的首届副理事长,并连任多届。为纪念程先生对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重大贡献,本刊特约请著名地质学史专家潘云唐教授撰写此稿,并分四个部分在“科学人生”栏目连载.以飨读者。

  • 标签: 矿床地质学 变质岩石学 前寒武纪 院士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
  • 简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分布着大量中生火山—侵入杂岩。有关这些杂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争议颇大。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1)属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大量中生火山—侵入杂岩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相关联,火山-侵入杂岩的特征可与安第斯型火山-侵入岩组合

  • 标签: 杂岩 活动大陆边缘 东南沿海 侵入岩 构造背景 英安岩
  • 简介:产于中新生陆相火山岩中的铀矿床,在我国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深入研究其成岩成矿作用,是摆在我国地质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作者通过研究提出了产铀火山岩套控矿的新见解,以深化认识和推进火山岩中铀矿找矿工作。陆相火山作用是受一定构造背景控制的壳幔物质相互作用并长期演化的结果。其物质运动的性质和特点,集中表征于侵入作用与火山作用的综合产物——火山岩套。所谓火山岩套是指时代相近,空间相迭,成因相关的深成、浅成直至表成岩浆物质的多期多相多位迭套体。如果这种火山岩套产铀或具有产铀潜力,则称为产铀火山岩套。我国产铀火山岩套主要为钙碱性火山岩,以中酸性、酸性和偏碱性岩石为主,少量基性或碱性岩石。它们形成一定的岩石组合、岩石建造,又各有不同的物质来源,大体上分别与一定的构造环境相对应。

  • 标签: 中新生代 火山作用 铀矿床 物质来源 控矿 地质工作者
  • 简介:1.岩浆系列胶东半岛中生花岗质岩浆活动剧烈。由于地幔和地壳的作用,曾多阶段产生花岗质岩浆,生成了片麻状花岗岩系列、黑云母花岗岩系列、碱性花岗岩系列、巨斑二长花岗岩系列、二长岩系列和正长岩系列。

  • 标签: 花岗质岩浆 花岗岩体 黑云母花岗岩 胶东半岛 片麻状 二长岩
  • 简介:中国东南大陆火山活动分为早、晚两期,火山产物分为下、上两个火山岩系,侵入作胃表现为与其对应的两期火山侵入杂岩。笔者将火山岩和侵入岩两者结合起来作为岩浆作用的整体进行综合性大范围的研究认为,为搞清侵入岩与火山岩的时序和成因联系,有必要将侵入岩进一步划分为潜火山岩、火山侵入岩、区域侵入岩。潜火山岩是指与火山岩同源,在火山活动旋回的中期或晚期阶段形成的浅成、超浅成环状侵入体或脉岩和岩墙,空间上受同期火山机构制约。火山浸入岩是指与火山岩大致同源,与火山活动同时或稍晚定位的侵入岩体,空间上通常超越同期火山机

  • 标签: 火山岩系 侵入岩 潜火山岩 成因关系 火山活动 杂岩体
  • 简介:青藏高原晚新生以来地球化学演化与古气候变迁刍议余素华,文启忠(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古气候,地球化学演化,晚新生以来,青藏高原晚新生以来,在更新世初期,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改变了大气环流形式,季风开始占主导优...

  • 标签: 古气候 地球化学演化 晚新生代以来 青藏高原
  • 简介:红色粘土型金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与表生作用有关的新类型金矿床,在中国南方分布广泛,其与红土型金矿床虽然具有某些相似性,但它们之间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本文选择了云南上芒岗、贵州老万场和湖北蛇屋山3个红色粘土型金矿床,研究了它们各自产出的地质背景、红色粘土层特征及矿体和矿石特征,讨论了中国红色粘土型金矿床的特点.

  • 标签: 红色粘土型金矿 地质特征 红色粘土层 矿体 矿石 特征
  • 简介:本文根据浙江主要金、银、铅锌(含银)矿床及有关岩石的140个样品的铅同位素分析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将其划分为个成矿系列,并讨论了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铅锌银系列(Ⅰ)主要分布在余姚—丽水断裂带东南侧的镇海—温州拗陷带,围岩均为火山岩

  • 标签: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中生代地热水成矿体系 浙江
  • 简介:李四光教授(1889~1971)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之一,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他长期担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他曾两度在北京大学执教,1920年至1928年任地质学系教授,1931年至1936年任研究教授,并任地质学系系主任,对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对北京大学也贡献良多。

  • 标签: 地质事业 地质部 中国科学院 地质系 副院长 丁文江
  • 简介: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以锡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该地区目前已发现大中型锡矿多处,将成为我国锡业新基地。本文从地球化学特征方面阐述该成矿带的一些规律。按照构造成矿带的划分,江地区划分出大锡矿带,自西向东依次为:怒江带,位处怒江深大断裂以

  • 标签: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带 地区划分 深大断裂 花岗岩体 成矿元素
  • 简介:为探讨保山地块新生岩浆侵位时代,揭示其成因和形成动力学机制,重建保山地块新生代演化历史,对保山地块东南缘沧源新生岩浆岩中部分中酸性岩体和岩墙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沧源地区新生中酸性岩体和岩墙均侵位于40-41Ma,与澜沧新生花岗质侵入岩年龄相当,为保山地块新生早期岩浆活动的重要组成。沧源和澜沧新生岩浆岩总体具有较强的轻-重稀土、特别是中-重稀土分馏,无明显Sr、Eu负异常,具高的Sr/Y、La/Yb、Gd/Yb值,与C型埃达克岩类似。样品的^86Sri/^87Sr8为0.7065—0.7103,εNd(t)为-3.6--5.6。沧源新生岩浆岩很可能来自石榴斜长角闪岩源区在30—40km深度的部分熔融。通过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首次在沧源新生岩浆岩中识别出-41Ma的A型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一岩浆研究成果,认为沧源-澜沧新生岩浆带与青藏高原碰撞导致的东部岩石圈块体南东向挤出作用存在密切联系。

  • 标签: 保山地块 新生代 C型埃达克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岩石成因
  • 简介:2010年6月6日我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近70名常务理事、京区理事及京外部分理事出席了会议,部分专业委员会主任和副秘书长列席了会议。会议由刘丛强理事长主持。会议首先通报了学会2009—26号文“关于请予审议变更我会秘书长人选的通知”的理事会(通讯)审议结果:同意胡瑞忠同志不再担任学会秘书长,由学会挂靠单位现任党委书记李世杰同志接任秘书长的动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这一议案,责成秘书处办理相关的变更手续。

  • 标签: 常务理事会 第七届理事会 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地质微生物 理事会议
  • 简介:金矿床定年方法进展及中国金矿成矿时代王义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吉林矿产地质研究所,长春130012)关键词金矿床,中国金矿成矿时代,定年方法与金的独特地球化学性质有关,金矿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层控性和继承性,即在矿源岩存在的前提下,多种成矿营力促使...

  • 标签: 金矿床 中国金矿成矿时代 定年方法
  • 简介:本文从宏观上对中国的金矿床类型和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找矿方向.立足于中国金矿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以矿床基本地质特征为依据,对中国的金矿床进行了类型划分,阐述了8类独立岩金矿床地质特征.基于构造单元和地质演化历史对金矿床区域分布的制约,将中国金矿划分为5大成矿域、37个成矿集中产出区带,并总结了各区带的大地构造环境和相对应的金矿床类型.将矿床作为地质演化的历史指针来研究,把中国金矿床矿化时期划分为7个集中时期,并阐述了各成时期金矿化强度、主要金矿床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综合不同方法定量预测成果,认为中国未查明金矿资源潜力巨大,东部深部和西部还有很大找矿空间.简要评述了各个成矿区带找矿潜力,指出了下一步金矿找矿方向.

  • 标签: 金矿床类型 成矿区带 成矿时代 资源潜力 找矿方向 中国
  • 简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西部大开发: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研讨会于2001年7月18日至21日在昆明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国土资源部、有色金属总公司等部门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中国 西部 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 对策 建议
  • 简介: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当今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是导致当前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是地质源温室气体的主要释放类型。在当前强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背景下,定量化地评估地质源(主要包括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的温室气体释放通量,对于深入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圈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联系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大陆重要的地质源(主要包括火山-地热区、泥火山系统与油气盆地、巨型活动断裂带等)温室气体的释放特点,重点综述了中国新生火山-地热区温室气体释放通量与成因研究的近期成果,并进一步讨论了火山-地热区温室气体成分与释放通量的连续观测在中国活火山监测与减灾防灾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地质源 温室气体 火山-地热区 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