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区块震旦系灯四段气藏为受风化壳古地貌控制的大型碳酸盐岩古岩溶气藏,丘、滩相主要发育于台缘带,地震预测储层大面积连片发育。但是近期部署在磨溪区块台缘带的几口探井相继失利,为寻找其失利原因,在区域构造沉积演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井震结合,重点刻画灯四段沉积相相变,分析相变对后期风化壳岩溶岩溶储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受桐湾Ⅰ幕形成的剥蚀面影响,台缘带内存在丘滩体与滩间海沉积的相变;②在相对隆起区域灯四段丘滩体继承性发育;在相对低洼区域,灯四段以填平补齐沉积为主,主要为滩间海沉积微相,不利于丘滩体发育。结论认为:沉积微相变化控制了研究区台缘带岩溶储层展布,在滩间海沉积微相区域,岩性致密,裂缝欠发育,不利于后期岩溶改造(岩溶储层厚度一般小于10m);在丘滩体发育区域的相对隆起部位,裂缝发育,有利于后期风化壳岩溶的形成,同时岩性主要为富藻白云岩,有利于表生岩溶溶蚀孔洞保存(岩溶储层厚度介于25~50m)。

  • 标签: 白云岩 相变 丘滩体 岩溶储层 晚震旦世 四川盆地
  • 简介:长庆气藏基本上分布在靖边古潜台之上,潜台区面积与储层面积相当.古潜台东部边缘被古侵主潜沟切割,许多支潜沟已经侵蚀漫延到西部,西部主力储层受古岩溶地貌的控制作用日益明显.长庆地区可划分为三个二级古岩溶地貌单元,分别是西部古岩溶高地、中部古岩溶斜坡和中东部古岩溶盆地.中部古岩溶斜坡可进一步划分出三级古岩溶地貌单元为古台地、古残丘和古沟槽(或古谷地).古台地为岩溶斜坡带主体,可进一步划分为古台丘、台缘斜坡和古洼地等三个四级古岩溶地貌单元.通过研究,该区古岩溶作用具有六个方面的特点:(1)主力储层的网状裂缝十分发育;(2)小型溶蚀孔洞发育,岩溶洞穴少见,层位性强;(3)主力储层微角砾岩化较强;(4)岩溶作用普遍具有较强的选择性;(5)小型溶蚀孔洞中的残留物主要是原地聚集的含膏质等易溶矿物的碎屑白云石;(6)古沟槽(或古潜沟)十分发育.根据在古岩溶地貌上探井和开发井所钻获的高、中、低或无产能井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古岩溶斜坡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地区,而台缘斜坡是寻找高中产井的目标区,古残丘的古岩溶作用差异大,天然气富集规律难寻,古洼地和沟槽的溶蚀作用极弱,孔洞极不发育,是低产或无产能地区.

  • 标签: 长庆气田 奥陶系 岩溶 古地貌 气藏 控制作用
  • 简介:碳酸盐岩储层中,溶洞型储层含油气性与储集性能极为优越,但其非均质性严重,用常规地面地震分辨率无法满足精细勘探的要求。VSP技术作为一项高精度地球物理技术,可以更精细地刻画井周复杂构造、储层和流体的空间展布。用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数值模拟技术对碳酸盐岩溶洞型介质模型进行VSP数值模拟,有助于分析给定地质模型的构造及岩性的地震响应,更合理地设计野外观测系统、分析波场和确定最佳处理解释参数、流程。

  • 标签: 溶洞型储层 VSP数值模拟 波场特征分析
  • 简介:白垩系碳酸盐岩构成了南美板块北缘广泛分布的被动陆缘地层,而且在诸如梅里达安第斯(MeridaAndes)和塞拉德佩里哈(SierradePerijfi)这样的隆起和变形的山岭有出露。与井下资料进行过对比的区域地震剖面显示,300m厚的白垩系碳酸盐台地在委内瑞拉西部的整个马拉开波盆地都有分布。我们采用由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提供的1600km^2三维地震反射数据以及对确定地震反射面的地质年代和环境有用的井下资料,研究了马拉开波盆地南部的白垩系碳酸盐岩地层。井下资料有助于识别地下的重要岩性层段并与盆地边缘露头研究的层段进行对比。3.7~4.5s(5-7km)深度范围的地震反射时间切片显示,在整个三维地震研究区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规则反射面,并显示为宽约600m、深约100m的近圆形下凹。我们认为这些近圆形的构造是落水洞,它们是下白垩统碳酸盐台地在热带气候条件下出露地表时遭受风化的结果。观测到的这些圆形构造的规模与现代岩溶环境灰岩落水洞的规模相当。推断的岩溶地层与测井资料的对比显示,这套古岩溶地层分布在阿普第阶(Aptian)阿泊恩(Apen)组浅水碳酸盐岩层序内。我们推断马拉开波盆地南部的古岩溶是在阿普第期海平面下降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墨西哥湾在内的世界其它地区的阿普第阶证据显示,阿普第期出现过海平面下降。在马拉开波盆地以及南美北部广阔被动陆缘上的其他盆地,阿普第阶的古岩溶都可以成为以往未认识的油气聚集带。

  • 标签: 马拉开波盆地 委内瑞拉 下白垩统 碳酸盐岩地层 地震反射数据 剖面显示
  • 简介:岩溶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品质既有建设性影响又有破坏性影响;例如,溶蚀作用和角砾岩化能够增大孔隙度和渗透率,而洞穴坍塌或岩溶期后流体流动引发的胶结作用则可能减小孔隙度和渗透率。岩溶还会对钻井作业带来挑战,其原因是它会使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结构(permeabilitystructure)高度变化而难于预测,从而增大钻井泥浆比重预测的难度。露头、岩相与地球化学资料相结合,可以约束地震尺度(seismic—scale)岩溶类型、分布和成因的预测,从而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碳酸盐岩储层建筑结构的认识,进而制定出更加安全的钻井方案。然而,很少有人利用地震反射资料来描述地震尺度(seismicscale)的区域性岩溶构造(karstfeatures)。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利用时间偏移后的二维地震反射资料研究了波斯湾地区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厚度3km的侏罗系一中新统地层中岩溶的分布、规模和成因。我们识别出了43个地震尺度的岩溶构造,它们表现为由杂乱反射构成的垂直管状地层柱(verticalpipecolumns),这些地层柱被向下倾斜的洼地(downward—deflecteddepressions)封盖,而在这些洼地之上又上超了上覆的地层。这些地层柱高可达2km,涉及了从上侏罗统到上白垩统的地层,而且其直径可达5.5km。我们解释认为,这些地层柱是深成岩溶作用(hypogenekarstification)的产物,岩溶流体主要是沿着先存断层运移,在地层出露地表的关键时期,表生岩溶作用则使深成岩溶作用产生的洼地(hypogene—generateddepressions)进一步加宽加深。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岩相和地球化学资料相结合,地震反射资料能够而且也应当被用于预测深成岩溶储层,帮助改善碳酸盐岩储层的描述质量,更好地认识与其相关的可能危及钻井作业的因素。

  • 标签: 碳酸盐岩储层 岩溶作用 地震成像 波斯湾 储层描述 地震反射资料
  • 简介:苏里格气田南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气藏储集空间以碳酸盐岩岩溶孔洞缝为主,古岩溶发育程度对奥陶系油气成藏及储层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古岩溶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古地貌形态是控制古岩溶发育程度的关键.因此,为了寻找有利开发目标区,必须进行古地貌恢复.多种方法分析比较后采用石炭系填平补齐法进行岩溶古地貌恢复,划分出中西部古岩溶台地和东部古岩溶斜坡两个二级地貌单元及岩溶高地、鞍地、洼地、古坡地等六个次级地貌单元.古地貌与产能对比分析认为,岩溶台地与鞍地的转换带、岩溶斜坡中的残丘地带及沟槽两侧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地区,试气产量大于10×104m3/d的高产井多分布于此;岩溶洼地、古沟槽不利于天然气聚集,这些区域大多数井试气无产能或日产气量很小.

  • 标签: 苏里格南区 奥陶系 古地貌恢复 气藏分布 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以银川盆地断裂体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几何学特征与运动学特征进行系统描述,并且进一步结合各层系地层的展布特征探讨了断层活动对银川盆地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银川盆地发育新生代与中生代两大断裂体系在平面与剖面上均存在多种组合形态;晚侏罗世时期,贺兰山东麓断层发生自东向西挤压逆冲,断层上盘遭受不均衡剥蚀,致使中—古生界现今呈现西薄东厚的特征;渐新世时期,贺兰山东麓断层反转为正断层,黄河断层开始活动,整个新生代二者活动强度大,控制了银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其不同区段活动性的差异导致盆地南北沉降中心发育位置的不同;银川断层与芦花台断层的活动强度相对较弱,二者控制了盆地内部中央构造带的形成。

  • 标签: 断层活动强度 发育特征 断裂体系 断层控盆 银川盆地
  • 简介:川东北地区茅口组古风化壳经历了漫长的沉积间断,期间遭受了长期的风化剥蚀与淋滤溶蚀作用,岩溶十分发育。通过地质、钻井、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的综合研究,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分析古岩溶储层在地震和测井上的响应特征,预测有利区带。结果表明,该区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是溶洞和裂缝,其中,溶洞系统为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起渗滤通道作用,储集类型为"裂缝—溶洞"型,预测龙会场构造以北、雷音铺、温泉井构造是岩溶储层的有利发育区带。

  • 标签: 古岩溶 识别标志 有利区预测 茅口组
  • 简介:在萨斯奎汉纳/页岩山(susquehanna/shaleHills)观测站(SSHO),我们利用小角度和超小角度的中子散射(SANS/USANS)研究了正在风化的罗斯山(RoseHill)组页岩的超微尺度特征的演化。这里称为中子散射(NS)的SANS/USANS技术可以描述大小为3nm上下到几个微米的孔隙。利用NS研究了在山顶用气动钻获取的页岩碎片(“风化岩”)或手控螺旋钻获取的页岩碎片(“风化层”)。可以推测大约在20m深度溶蚀作用已使铁白云石在基岩中消失,而用于NS研究的所有页岩碎片都采自这一铁白云石溶蚀带的上方。NS研究证实,无铁白云石岩石的总体积有5—6%是由分隔的粒内孔隙构成的。在5m深度,孔隙度和表面积的突然增大对应于有关风化岩中长石溶蚀作用的开始,因而其主要成因可以归结为15000年前开始的冰穿边缘作用。在风化岩一风化层界面以下几十厘米处,由于绿泥石和伊利石开始发生溶解,所以孔隙度和表面积也有明显增加。这些黏土矿物的溶解反应促进了风化岩向风化层的转化。在整个风化层,页岩碎片的粒内孔隙连接成为较大的粒问孔隙,而散射特征也由深处的体分形变为接近地表的面分形。孔隙形态也由深处的各向异性变为最上部的各向同性,前者可能与早先的大地构造活动在岩石中形成的铅笔劈理有关,而后者的成因在于黏土的风化。在风化作用最强烈的风化层,高岭石和氢氧化铁发生沉淀,堵塞了一部分连通的孔隙。这些沉淀物的出现以及因黏土风化而使更多石英暴露出来,都对最上部样品的矿物一孔隙界面面积的下降有作用。这些观测结果符合SSHO的基岩一风化岩一风化层的转化,其原因在于:(1)有反应物(即水、氧气等)运移进入了原生孔隙和由构造事件和冰川边缘效应所形成的裂缝中;(2)矿物一水反应以及颗�

  • 标签: SANS/USANS 风化层 孔隙度 分数维 黏土矿物 表面积
  • 简介:一项三维地震、井下和岩心的综合研究揭示了挪威陆缘莫吕(Malφy)斜坡的上白垩统层段有一系列斜坡水道和扇沉积层系发育。由于它们的含砂量很高且发育在以泥岩为主的层序内,这些斜坡沉积层系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表现为一组强振幅反射。这些上白垩统沉积层系的侧翼及其上部发育有两类振幅异常,在横剖面和平面图上都呈现特殊的形态。第一类振幅异常与层面呈不整合接触,倾角10~20°,高度可达100ms,一般发育在斜坡沉积层系的边缘。第二类振幅异常是与层面整合的,在横剖面上长度可达400m,可以发育在不整合振幅异常的中段或其上端。在三维空间中,发育于斜坡沉积层系边缘的陡倾振幅异常形成了翼状构造,它们是沿着斜坡沉积层系的长轴方向延伸的。根据它们同上白垩统斜坡沉积层系的紧密空间联系和推测的含砂量,可以将与层面不整合和与层面整合的振幅异常分别解释为源自上白垩统斜坡沉积层系的碎屑岩墙和岩床。虽然这些砂体的最初超压机理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盆地流体运移进入这些封闭的沉积砂体以及砂体在低渗透率泥岩中的快速埋藏可能都发挥了作用。在沉积层系边缘发育有最大规模的碎屑岩墙,这表明是埋藏的沉积层系附近的差异压实作用和强制褶皱作用诱发了碎屑的重新活动和贯入作用,并决定了碎屑贯入体后来的几何形态和分布。本项研究论证的斜坡碎屑层系沉积后的再活动和贯入作用,对斜坡沉积层系的油气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种作用明显改变了储层的初始形态,并最终形成了规模足够大、可以作为独立勘探目标的碎屑贯入岩体。

  • 标签: 斜坡沉积 边缘发育 上白垩统 几何形态 三维地震 层系
  • 简介:层拉平方法是近年来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物探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古地貌恢复方法。在陆相湖盆中进行古地貌恢复时,本文分析认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首次提出只有在具有斜交前积结构的地区,该方法才能有最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利用该方法在东营凹陷东营三角洲发育区成功进行了古地貌恢复,较好的解决了该区沉积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矛盾问题,为准确分析该区沉积相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层拉平 古地貌恢复 三角洲 沉积体制 东营凹陷
  • 简介:结合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建立火成岩发育区碳酸盐岩地震地质模型,基于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方法,应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流程获得叠偏剖面,分析不同形态、不同沉积相和不同储层组合的生物灰岩地震响应特征,如振幅、频率、相位等,为火成岩发育区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资料解释和储层预测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火成岩发育区 碳酸盐岩储层 正演模拟 地震响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