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从区域背景出发,根据重矿物分析、砂岩厚度和砂岩百分含量确定沉积物源方向为NNE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等资料,对白豹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3、4+5沉积微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3、4+5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支流间湾4个微.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基础上,根据泥岩颜色、沉积旋回、测井相分析与砂岩厚度、砂岩百分含量,确定沉积微平面展布特征,并总结出研究区层序和相模式,为储层特征研究、油田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 标签: 白豹油田 沉积微相 三角洲相 相层序 相模式
  • 简介:豫北粘土矿集中分布于沁阳-焦作一带,在东段因受断层破坏,矿层呈长条状分布;西段受沟谷切割,矿层在山顶成为孤立的残留体。矿体形态、产状主要取决于基底碳酸盐古岩溶地形。根据岩相地理环境的差异和矿床特征,豫北地区由南到北划分为两个矿石-岩石带,根据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微量元素等特征,将区内中石炭的沉积由北至南依次划分为滨-浅海相、滨海相两个区,以此探讨该区粘土矿的成因。

  • 标签: 粘土矿 沉积相区 豫北地区
  • 简介:为查明新疆吐哈盆地煤层的原始成煤环境,应用煤岩学方法,通过GI-TPI关系图解,划分了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相类型,将煤划分为4种类型,即较深覆水森林沼泽、湿地森林沼泽、湿地草本沼泽和湖沼低位沼泽。通过煤相分析,进一步在盆地内划分出河成沼泽体系、河湖混成沼泽体系和湖成沼泽体系3类成煤沼泽体系,为吐哈盆地成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 标签: 吐哈盆地 侏罗纪 煤岩 煤相
  • 简介:对明陵陵墓和外围土壤特征开展地球化学研究,发现陵陵墓土壤cl、S、P,N、C、Hg、Au和有机质含量在表层显著富集,陵墓内土壤各元素含量高于外围土壤。陵墓内五供两佣土壤Hg和Au元素含量出现异常,影响皇陵外东南向土壤Hg,以及南向和西南向土壤Au含量。陵墓土壤稀土总含量略有差异,但土壤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相似,表明陵墓内土壤为同源物质。

  • 标签: 明长陵 土壤汞和金 稀土含量
  • 简介:储层的孔隙结构是决定微观孔喉内流体流动、油气运移、油气产能的主要因素.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资料对镇泾地区主力产层延9、6和8段砂体的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认为从延9到8,孔隙结构特征变化大.就影响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认为造成孔隙结构变化的因素有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其中成岩作用中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造成砂体孔喉丧失的主要原因,而溶蚀作用则使得6段和8段的孔喉增大.

  • 标签: 镇泾油田 孔隙结构 孔隙类型 孔喉
  • 简介:立足于准噶尔、天山地区的古亚洲多岛洋具有典型的多旋回、软碰撞、弱造山的特点,应用“比较解剖学”的原理,从全球动力学角度出发,从历史分析入手,运用多学科、多层次的剖析,准确把握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区域地质背景。通过野外对地质露头的有效观察,对各构造单元的时态、相态、位态和序态进行研究,揭示大陆造山带的形成演化,从而建立造山带演化模式的“四维蓝图”

  • 标签: 大地构造相 比较解剖学
  • 简介:复杂的大陆造山带并非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的,它可依照“生物结构”,解析为按一定基本构造样式或构件组合而成的四维蓝图。通过对各构造单元(基本构件)的研究可清楚地再造造山演化过程。依据比较解剖学的原理,按古沉积盆地的地壳结构类型与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为基础,将新疆境内大地构造相分为离散背景、汇聚背景、碰撞背景及走滑背景下形成29种构造

  • 标签: 大地构造相 离散背景 汇聚背景 碰撞背景 走滑背景
  • 简介:常规录井难以全面识别评价页岩气,本文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了录井的难点,利用XRF元素录井、XRD矿物录井、岩石热解地化录井、泥页岩密度录井等技术,开展页岩气的岩石成分分析、脆性评价、含气性评价、地层压力评价等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了工区内陆须家河组五段的页岩气录井综合评价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录井评价标准,并在页岩气专层井XY2井中上井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页岩气 录井技术 综合评价 川西
  • 简介:空气中甲苯用TenaxTA管采集,然后经热解吸提取出来,再经AT.SE-30色谱柱分离,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HL-3000(双通道)色谱工作站定量结果。

  • 标签: 甲苯 气相色谱 Tenax TA
  • 简介: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生物群上出现了两区特征分子和过渡区的混生现象。由于受沉积物补给、海平面升降和碳酸盐建隆作用的控制,各时期在沉积环境上表现了各自的特点,经历了由盆地→陆棚→斜坡→台地边缘浅滩的演化过程。

  • 标签: 寒武纪 沉积相 时空演化 皖南东至
  • 简介:色日绒地区冰海杂砾岩产于砂泥质为主的陆缘碎屑岩段中,累积出露厚度325m,沉积于浅海环境。该段顶部化石生物组合指示其沉积于早二叠世阿丁斯克期的冷水型海洋环境。岩层地质构造特征,与同层位产出的冷水型生物群为冰海杂砾岩的成因提供了证据,指示其形成于冰川作用下,由冰筏搬运的海相沉积。通过收集资料对比,确定其在近似冰期南半球15°~35°的古纬度范围内,环境平均水温0~10℃。在陆内裂谷或被动陆缘裂谷形成的广阔岛块、谷槽相间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下,冰筏携带基底砾石,在赤道洋流作用等因素影响下,在消融以后,下落至色日绒地区浅海环境中,与砂泥质、砂质基质一同沉积形成冰海杂砾岩层。

  • 标签: 冰海杂砾岩 冈瓦纳相 沉积环境 色日绒
  • 简介:为了从遥感影像上对丘陵山区的水田地类快速、准确的提取,以芜湖市南陵县为例,利用5月份的IRS-P6遥感影像和8月份TM遥感影像,分析水田和其背景地物的光谱特征,在ERDAS软件建立基于多源数据的提取模型,对TM影像中的水田地类进行自动提取。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总体提取效果较好,与人机交互解译相比,其精度达到92.7%。误判部分可以通过目视解译加以修正。

  • 标签: 多时相 丘陵山区 水田 遥感提取 南陵县
  • 简介:在野外地质剖面研究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新近系干柴沟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研究,分析了干柴沟组发育的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湖底扇及风暴沉积等几种沉积相类型.详细分析了沉积的平面展布特征.强调了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滩坝、湖底扇以及碳酸盐岩沉积是西部地区干柴沟组有利的储集岩相带.根据生油岩及储油岩叠置组合关系,指出阿尔金山前地区、跃进-东柴山地区、大风山地区是有利油气聚集区带.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干柴沟组 沉积相 储集层
  • 简介:普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根据岩石特征及测井相对该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物性特征以及影响储层的因素等分析表明,家河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一三角洲及湖泊沉积,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等微;储层主要表现为低孔一低渗、特低孔一特低渗,储集孔隙空间为粒内溶孔、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裂缝一孔隙型是主要的储集类型;储层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微和成岩作用控制。

  • 标签: 储层 须家河组 沉积相 普光地区
  • 简介: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长7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采集研究区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对其开展各项地球化学实验。结果表明,旬邑地区烃源岩厚度及有机质丰度分布明显受沉积环境的控制,东北部和西北部是7烃源岩的主要发育区,其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Ⅰ-1Ⅱ型为主,热演化程度较高,有机质总体达到成熟阶段,生油潜力大,为研究区主力烃源岩。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烃源岩 地球化学 旬邑地区
  • 简介:霞石正岩是重要的炼铝资源和陶瓷、玻璃原料。文中利用扫描电镜、X衍射、红外线、电子探针等,综合分析方法对黑英山霞石正岩的矿物学特征作了详细研究。着重描述了岩石的矿物组合、矿物生成及变化特征。对主要矿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及X衍射分析,测得霞石成分:SiO243.66%,Al2O330.97%,K2O4.23%,Na2O18.46%(Na2O高于其它地区的霞石)。根据霞石单矿物实测成分计算出其晶体化学分子式为:(K0.525Na3.528Ca0.012)4.065[Cr0.010Al-(3.559)Mg0.009Fe0.054Mn0.012Ti0.008Si4.258O16];测得霞石的主要X衍射d值为:0.302~0.303,0.386~0.389,0.1388~0.1391(nm)。测得微斜长石的成分:SiO264.82%,Al2O319.68%,K2O11.77%,Na2O2.30%,求得其三斜度△=0.83~1.00,属低微斜长石。通过霞石正岩中钾长石与霞石矿物中对K原子分配值计算和作图,解得矿物生成温度为400~500℃。测得岩石中的钠长石主要为低钠长石,属后期交代矿物。

  • 标签: 霞石正长岩 矿物学特征 电镜扫描 红外测定 X衍射 电子探针
  • 简介:四川省壤塘县南木达地区中-上三叠统首次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经鉴定有19个遗迹属,26个遗迹种。根据不同遗迹属在不同层位中的相对丰度,建立了3个遗迹组合;Paleodictyon组合;Chondrites组合;Paleodictyon-Impoglyphus组合。这些遗迹组合大致相当Seilachet(1967)的Zoophycos遗迹和Nereites遗迹。依据遗迹化石组合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

  • 标签: 遗迹化石 遗迹相 中-晚三叠世 四川壤塘
  • 简介:延长组长6-2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油田的一个重要勘探层位.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薄片研究、粒度分析,对镇泾油田6-2沉积微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该区长6-2由一个完整的中期基准面旋回组成,水下分流河道主要发育在中期基准面缓慢上升初期和快速下降阶段,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的强烈侵蚀作用,河口坝砂体不发育.中期基准面缓慢上升初期的河道具有深而窄的特点,砂体横向变化快,勘探难度大,而与之相对的是中期基准面快速下降阶段,水下分流河道具有厚而广的特点,为本区最为有利的勘探目的层.通过对不同可容空间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与河道宽度的研究,发现其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得出该区的砂体厚度与河道宽度的经验公式,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 标签: 镇泾油田 三角洲前缘 基准面旋回 可容空间
  • 简介:扬子大陆东南边缘构造演化问题存在不同认识,其中争论问题之一是:皖南雪峰期许村花岗闪岩体是构造定位还是侵入定位。经野外调查和室内岩石薄片研究确认许村岩体侵入于元古界上溪群(相当于板溪群),并被震旦系不整合覆盖。尽管在岩体的南部边缘与围岩有构造接触,但在岩体的西部边缘上溪群被接触变质形成角岩是庸置疑的。

  • 标签: 许村花岗闪长岩 侵入接触 不整合 接触变质 角岩 皖南
  • 简介:对车拐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目前存在的认识不统一、有利储层分布范围认识不清等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利用目前完钻井的录井、测井、岩样的化验资料及三维地震属性技术,认为三叠系百口泉组整体经历了一个气候由干旱到潮湿,沉积水体由浅到深的湖侵沉积演化过程。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滨浅湖3种亚,三支扇体之间为扇间洼地,向凹陷逐渐过渡为扇三角洲前缘,凹陷中心为滨浅湖沉积。扇三角洲前缘储集岩孔隙度及渗透率较好,为最有利的沉积带。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车拐斜坡区 三叠系 百口泉组 沉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