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新编制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采用了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方案,以体现背景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在地震构造区内归纳出统一的地震构造模型.本文根据西南地区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的成果,分析了龙门山地震统计区内的龙门和成都地震构造区的基本特征,历史地震活动强度及频度,主要活动构造的构造变形样式,建立了地震构造区的发震构造模型,确定了构造区的本底地震及划分构造源的地震构造标志.同时,提出了确定背景源空间分布函数的简单方法.

  • 标签: 潜在震源区 地震构造区 空间分布函数
  • 简介:我国近期提出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应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的防震减灾目标。宁洱地震作为我国多年来少有的近城市直下型地震,此次地震的震害经验和教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地震现场科学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庙垭口的地震宏观现象以及房屋震害现象,初步分析和总结了中强地震震中地区的震害特征,包括竖向地震力的影响、地震动的扭转效应以及地裂缝对建筑结构的作用。

  • 标签: 宁洱地震 震中附近 震害现象
  • 简介:本文采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联合钻孔探测、浅层地震勘探、^14C测年和ESR测年等技术方法,对广从断裂飞来岭一象岗段最新活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广从断裂飞来岭一象岗段最新一次活动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以来,该段基本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 标签: 广从断裂带 断裂活动性 广州市区
  • 简介:本文采用朱介寿等(1984)提供的非均匀速度模型,使用Hypo2000地震定位方法,筛选出汶川MS8.0级地震前8年的2723条地震记录进行精定位;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介于5-20km之间,平均震源深度是12km.结合地震震中分布图、震源深度剖面图、M-T图等结果,得出汶川MS8.0级地震前龙门断裂带北段地震活动性比中段和南段的活动性弱;时间越临近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周边的应力场逐步增强,靠近汶川主震区域的震群活动有增加的迹象.

  • 标签: 汶川MS8.0级地震 Hypo2000 速度模型
  • 简介:通过对查查卡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岩石学特征、空间分布、形态、火山机构、火山岩与构造关系的研究,确定该套火山岩时代为晚三叠世.岩石地层单位为鄂拉组,为一套陆相喷发火山岩,呈NW向展布于大海滩-都库隆瓦地区.以中-高钾、高钙、低钛为特征,属钙碱性系列.火山喷发活动由强到弱,岩性由中性向中酸性渐变,岩浆活动由啧发型向侵入型递进.表明岩石构造环境为陆内消减带火山岩中的造山区.是来自地壳下部的火山岩浆经分异结晶并在上涌过程中混入有上地壳物质而喷发形成.喷出时的大地构造环境为陆内造环境,该火山岩最初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由于A型俯冲构造活动,测区乃至鄂拉山地区产生一系列右旋走滑断裂带,受NW向右旋走滑断裂的影响,岩石孔隙加大,并出现强烈的热流活动,导致岩浆沿这些断裂带喷出地表.

  • 标签: 查查香卡 火山岩 构造环境 晚三叠世
  • 简介:五台北麓断裂位于山西地堑系北部。本文以五台北麓断裂繁峙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繁峙县的大峪村和岗里村两地断裂沿线进行了无人机测量。利用三维结构的运动重建技术(StructurefromMotion,SfM)进行影像数据处理,得到高精度点云数据,并通过进一步处理获得了分辨率达0.5m的高清断错地貌正射影像(DO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和挖掘探槽等手段对该段晚第四纪的活动性进行研究,发现断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主要是以正倾滑运动为主。同时在五台北麓断裂沿线的大峪村、岗里村等地进行了断错地貌分析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计算,得到约20ka以来的断层垂向滑动速率为0.4-0.6mm/a,近18ka以来该段发生过至少两次古地震事件。古地震事件和滑动速率分析表明,五台北麓断裂晚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且不同段落存在明显的活动性差异。

  • 标签: 山西地堑系 五台山北麓断裂 晚第四纪活动性 滑动速率 正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