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介绍了新疆实施的安居工程现状及其在地震灾害中减轻房屋破坏程度、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减少临时转移安置人口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新疆皮山6.5地震灾区各类结构建筑物典型震害现象和特征。根据皮山县安居工程概况,对比分析了安居富民房震害特征和各类结构建筑物震害特征,总结安居工程在本次地震灾害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今后的震后重建以及安居工程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皮山6.5级地震 安居工程 震害特征 抗震设防
  • 简介:2017年2月8日,云南昭通鲁甸发生4.9地震。云南滇东北简易烈度计台网第一次记录到了这次中强震。共有70个台站获取到了本次地震的加速度数据,最近为鲁甸龙头山地震台,震中距7.9km,最大加速度峰值248.3cm·s-2;最远为盐津中和地震台,震中距140.3km,最大加速度峰值2.7cm·s-2。初步分析表明,简易烈度计记录的数据清晰、完整,触发了预警数据处理系统,震后18秒给出了第一预警信息,并生成了仪器烈度图。

  • 标签: 鲁甸地震 简易烈度计 地震预警 烈度速报 仪器烈度
  • 简介:黑龙江省萝北地区是东北现代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中小地震密集成带分布,曾于1963年发生5.8地震,但其发震构造一直不清楚。精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图像和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地震总体呈NEE方向密集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山前太平沟一带,地震类型以右旋走滑为主。通过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解译结果发现太平沟一带发育一条长约25km,走向约N70°E的线性异常带。野外地表调查发现该线性异常表现为断续分布的断裂陡坎、冲沟位错和滑坡。陡坎走向约N65°E—N75°E,倾向SE,高约1.0-2.5m;滑坡发育有典型的弧形圈椅构造,规模大小不等,多与断裂陡坎伴生。综合现代地震活动图像、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结果,特别是结合2013年11月和2014年2月该地区的2次小震活动及现代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太平沟断裂属于依兰-伊通断裂带的分支断裂,晚第四纪期间曾经强烈活动,具备中强地震的发震能力,可能是萝北1963年5.8地震的发震构造。

  • 标签: 依兰-伊通断裂带 太平沟断裂 萝北5.8级地震 发震构造
  • 简介:本文以“社交媒体多层次信息流”为概念框架,分析了四川九寨沟7.0地震发生后,个人、当地的组织、宏观层面的主流媒体使用社交媒体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对微博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总结出地震灾害发生后社交媒体所具有的5项功能:人际之间的交流,地方政府、本土组织以及当地媒体的传播渠道,大众传媒信息发布的渠道,信息的收集和分享,微观、中观以及宏观各主体间沟通的渠道。在强震发生后社交媒体有巨大的传播潜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未来大震发生后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来应对灾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灾难 地震 多层次 社交媒体 微博
  • 简介:地震应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之一。地震应急工作具有时间紧迫、事关重大的特点。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发生后,为快速、准确地提供地震引发的滑坡灾害分布,本研究基于震后第一天获取到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高分二号卫星影像、北京二号卫星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四川九寨沟地震滑坡编目。结果表明,该地震至少触发了622处同震滑坡,分布在沿使用影像边界框定的面积为3919km2的区域内。本研究还利用这个地震滑坡编目,统计了九寨沟地震滑坡数量和滑坡点密度(LND)与地形(坡度、坡向)、地震(地震烈度、震中距)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滑坡多发生在坡度为20°-50°的区域内,滑坡的易发性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受地震波传播方向的影响,E、SE向是地震滑坡较易发生的坡向。滑坡的易发程度和地震烈度呈正相关,即随着烈度的增大,滑坡易发性增大。滑坡易发性还随着震中距增加而降低,这是由于地震波能量随震中距的增加而衰减导致的。

  • 标签: 四川九寨沟地震 地震应急 同震滑坡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