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广州白云山首届“郑诞旅游文化节”9月7日开幕。首届“郑诞旅游文化节”内容丰富,文化味浓,有“云山印象”主题晚会、“郑出游”、“养生讲座”、“药膳美食节”、“茶文化节”、“广州国际夜光龙醒狮表演大赛”等八大活动。

  • 标签: 茶文化节 传奇 主题晚会 白云山 美食节
  • 简介:<正>江西景德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镇。东晋起开始设,名新平。唐武德四年(621)就设县,称新平县。唐开元四年(716)更名为新昌县,县治设于寓20里的旧城,为县辖,因在县南(一说在昌江之南),故改名昌南。因此地盛产陶瓷,又名陶阳。唐天宝元年(742),改新昌县为浮梁县,仍为县辖。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款四字。因瓷器精美,天下咸称景德瓷器,于是昌南之名淹设,景德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 标签: 景德镇 明代民居 景德镇瓷 浮梁县 后天井 明前期
  • 简介: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的心意信仰与生活文化样态。文章以二庙为例,首先介绍二庙的情况及其传说,其次描述二庙庙会的相关内容,分析庙会得以承续的原因,进而探讨庙会文化存在的重要意义。

  • 标签: 二仙姑 庙会 民俗文化
  • 简介:<正>西汉大臣买臣(?~前115年)的籍贯与墓址一直有几种不同说法.一、嘉兴说.见明代吴敬所《国色天香》(卷七).明清时修的嘉兴府志、县志也持此说.而买臣的墓.陆广微《吴地记》载:“嘉兴县,……(天心池)东二里有会稽太守买臣坟.”《太平寰宇记》嘉兴县条,清光绪《嘉兴府志》等有类似记载.二、建德说.新编《建德县志》(1986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如是说.持此议的还有民国《建德县志》宋淳熙《严州图经》(卷二)载:“太守祠在乌陇,汉会稽太守买臣之神也;又有别庙在池.”建德亦有买臣墓,明万历十年(1582)建德知县俞汝为之立碑,《中国名胜词典》(第376页)有此记载,现墓碑尚存.三,吴县说.自宋范成大《吴郡志》至明清历代的《苏州府志》、《吴县志》都作此说.据《吴县志》及其他地方志乘记载.买臣的故宅就在苏州城西边的穹窿山.《光福志》载:“穹窿禅寺在穹窿山麓,俗曰茅蓬,旧名福臻禅院,相传来买臣故宅.”另据有关古籍记载,或曰买臣故宅在茅蓬显忠寺,或云即藏书乡家场.

  • 标签: 朱买臣 墓址 县志 故宅 嘉兴 会稽
  • 简介:文章论述了宁地区大型土墩墓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等级、分期及其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 标签: 宁镇地区 大型土墩墓 等级
  • 简介:<正>1984年,三国时东吴大将然墓在安徽马鞍山发现,其中众多漆器上的绘画,填补广东汉到南朝绘画史上的空白.漆器中的《宫闱宴乐》漆案、《季札挂剑》、《百里奚会妻》.《伯逾悲亲》、《童子对棍》等漆盘已不象汉代漆器那样以装饰图案为主,而完全是故事性叙述和独幅画面的描绘.在绘制用笔上,一些漆画大致沿用了汉代绘画在底子上先以色彩涂抹,然后以线条勾勒的方法,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漆槅及一些漆盘外壁上的怪鲁和云气纹、童子戏鱼的描绘.却以修长、光洁准确的线条,向我们透露出一股面貌一新的气息来,使我们对绘画史上口碑丰隆的顾恺之用笔有了新的认识.

  • 标签: 朱然墓 漆画 漆盘 顾恺之 汉代漆器 线条
  • 简介:作为齐文化发祥地的淄博不仅承载了两千余年的齐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孟姜女故事的重要传承地,至今仍保存着大量与孟姜女故事相关的民间风物,本地的故事文本呈现出较强的现实性特征。

  • 标签: 孟姜女故事 故事文本 现实性 山东 齐文化 发祥地
  • 简介:<正>1987年6月初,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丹阳发现一些火药炮弹丸,共重1187克,弹丸是在街头桥下挖出的淤泥中发现的.弹丸呈球形,大小不一,大的重2克,直径0.13厘米;小的重1克,直径0.11厘米.经化验弹丸含铅45%,含锡45%,初步考证,这种弹丸是火药炮弹丸.具有较强的杀伤力.类似这种弹丸,1986年9月在肥西县三河也曾发现过.丹阳,俗名小丹阳,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略要地,是天京通往皖浙的要道.太平军曾在此与清兵发生过激战.1858年天京被围,10月左军主将李世贤由太平府(今当涂)援天京,经小丹阳红蓝埠攻溧水县,将敌守将宜昌总兵虎嵩林军击溃,逃往溧阳(今溧阳县).太平军在天京西路以铜井、慈湖、采石矶为据点,又从小丹阳进据江宁,支援天京.和春派总兵戴文英等由溧水取道小丹阳,进兵慈

  • 标签: 丹阳 弹丸 太平天国时期 当涂县 天京 太平军
  • 简介:街文化站,是群众文化系统的基层机构,也是直接作用于基层市民,为最基层群众提供即时、有效的文化服务的文化单位。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掌握其开展文艺活动的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街文化站的文艺活动,必须重视地方文化特色,考虑到群众参与的便利程度,狠抓基层文艺队伍及文艺骨干的培养,做到一切为本土文化推广着想,一切为本地群众参与着想,一切为提升本地群文素质着想,才能办出既有特色,又有高参与度的文艺活动。

  • 标签: 镇街级文化站 文艺活动
  • 简介:<正>1987年8月27日,安徽省当涂县丹阳轧钢厂(位于古禅那院旧址)在建筑施工中,发现唐代赑屃(bìxì)块.赑屃,是我国古代大碑或御碑碑座刻成巨大乌龟状的专称.这次丹阳发现的赑屃,缺头,通体残长1.8米,颈部直径0.34米,背宽0.86米,背至腹部厚0.52米,表面凿有龟壳斑纹,形态酷似乌龟,赑屃背上凿有一槽,系立碑所用,该槽长0.46米,宽0.22米.目前,碑面、碑额尚未发现.

  • 标签: 当涂县 丹阳 龟壳 碑座 轧钢厂 颈部直径
  • 简介:我国将完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近年来,不少历史文化(村)遭到人为破坏。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认识到古建筑、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致使不少建筑遗产被拆毁。一些江南水乡古镇在发展中埋河修路,填湖建房,失去了水乡古镇的特色。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

  • 标签: 中国 历史文化村落 法制建设 管理机制
  • 简介:明代各地遍设卫所,徐州卫即是其中之一,卫抚司隶属其下。在徐州明代地下城考古中,发现了一组组合式大型建筑基址。该建筑以五开间的宽大厅堂为中心,两边附有厢房,基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军备物品。根据厅堂前部出土的碑志可知该组建筑为徐州卫卫抚司公署。该组建筑基址保存较为完好,结构较为完整,在目前徐州城市考古中较为罕见。

  • 标签: 明代 徐州卫 卫镇抚司 建筑遗址
  • 简介:<正>明末清初,蓝瑛开创的“武林画派”和以龚贤为首的“金陵画派”,崛起东南艺坛,声望称誉一时.这两派不仅在画风上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且两派中某些画家还有过直接的艺术交往,吴宏、冯湜等八家合作的《冈陵祝寿图》轴,便是极为难得的实物例证.一1978年3月,这件作品曾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古代绘画联展》中展出,绢本,设色,纵226.9厘米,横98.5厘米.全图布局缜密,冈峰层叠,以略带斧劈皴为主,近似蓝瑛自称的所谓“仿李希古”的笔法.瀑布流泉,生动有致.溪桥上山腰中有几位点景人物,神态悠闲.矫松苍健,笔力雄伟,尤近“武林画派”特

  • 标签: 金陵画派 冈陵 武林 画家 图绘 试析
  • 简介:近几年,有关中国最早的唱片诞生于哪一年的争论一直喋喋不休,文章从文字和实物两个方面,以连魁在美国的魔术演艺生涯为线索,证实最早的中文唱片诞生于1899年,并客观评述了早期“中国唱片”的历史含义。

  • 标签: 中文唱片 朱连魁 伯利纳留声机公司
  • 简介: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多古老传统正在离我们远去.古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见证,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与血液延续.为了让下-代有根可寻,有故土可守望,保护和开发传统古村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活化传统历史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特色小镇等战略的提出,给保护传统村落提供新机遇.

  • 标签: 发展现状 文化资源 发展设想 特色古村
  • 简介:随着时代的发展,祠堂作为承载着我国特有民俗的传统建筑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迁。韶关市浈江区新韶的祠堂,由于村民宗族意识淡化,政府侧重于经济发展,媒体关注度薄弱导致祠堂修复资金缺乏,祠堂功能日渐弱化,使其保存现状堪忧。为更好的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祠堂保护的关系,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应该掌握现存祠堂状况,增强祠堂保护意识,完善祠堂管理,创新祠堂存在形式。

  • 标签: 新韶镇 祠堂 新型城镇化 保护
  • 简介:客家人是汉民族的支系,是不以地域划分的族群称谓,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海内外客家人共同的文化图腾。东莞市凤岗是客家人聚住的小镇,也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2007年以来,凤岗十分重视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把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与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地方客侨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通过“三结合”,打牢基础、推广宣传、树立品牌,凤岗客家山歌受到省内及海外关注,特别是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客侨文化节和“两岸四地”客家山歌邀请赛,成为国内、港澳台及海外客家文化交流的平台,成为海内外客侨的联谊纽带,并产生深远影响,鉴于凤岗对客家山歌发展和对侨务工作的贡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侨联先后被评定凤岗为“中国客家山歌之乡”、“中国华侨国际交流基地”。

  • 标签: 客家山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群众文化活动 客侨文化品牌
  • 简介: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六保"畲族村,畲民通过选择、失忆、补充、建构等方式,对当地汉族的汤夫人信仰予以采借和再编码,进行自我文化认同重构和社区文化整合。显然,在畲族漫长的历史迁徙和不可避免的畲汉文化涵化中,作为弱势族群和"迟到者"的畲族,往往基于文化适应策略和文化整合目标,对汉文化积极地采借、理性地选择、有目的地删改和补充,重塑族群文化认同。正是这种开放、理性的文化认同意识,构成了畲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永恒的动力。

  • 标签: 畲族 迁徙 文化认同 “六保” 汤夫人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