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李福清虽然不是海外汉学家中武艺最高的,但他游刃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文学界,翘翘错薪而有余。《古典小说与传说》收录的是在这一领域的八篇重要论文及相关书录文献,李福清常常突破中国文学的学科局限,视野宏阔,涉笔广泛,多有胜出中国同行之处,而其所操武艺,大约如程咬金的三板斧,简单而有效。

  • 标签: 中国 古代小说 汉学家 民间文学 《古典小说与传说》
  • 简介:精怪信仰是我国民俗信仰的一个方面,也是民众宗教观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器物精怪属于精怪族群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它是由人造物件幻化而成的自主且具有灵性的生命个体。古代文献中描写的器物精怪具有类似于人的思想、情感、生活等,但它也作祟于人,并遭到人的厌镇和剿灭。器物精怪的特点既来自于原始性宗教思维观念的形塑,也受佛道二教的侵染,并包含着古代文人的创作意识。在统治力量和正统宗教的长期围剿下,器物精怪被异端化,而人们对待器物精怪的态度又彰显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张扬。

  • 标签: 器物精怪 行为 结局 人类精神
  • 简介:本文从大量出土的楚国文物和《楚辞》文本的互证性关系出发,对《楚辞》主体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史界说提出异议,并认为《楚辞》文本所体现的中心倾向是一种文化写实主义

  • 标签: 《楚辞》 文物 文本
  • 简介:"本真性"观念建立在西方哲学有关现实、再现以及知识的认识论基础之上。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的文化发现,到20世纪初人类学民族志的文化表述,都以本质主义的观念宣称客观真实及全面地再现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深入,以及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深化,民族志表述的文化被看作是现实的社会建构,民族志表述的仅仅只是"部分的真理"。由此文化本真性的观念从本质论转向了建构论。这种转向,对中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在于:由于参与者的主体性、语境的时效性等因素,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标准很可能遮蔽了文化本身的历史性,这样反而会阻碍文化的传承发展,扼杀文化的生命力。本真的文化不是那些被表述的碎片的、静止的社会事实,而是当地人感受的、体验的、实践着的、具有历史性的日常生活。我们正在保护的"本真"文化,只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建构,远不同于文化本身的真实样貌。作为文化代理人,外来知识精英往往僭越本土文化持有者的主体角色,继而建构本真的文化,但外来知识精英无法回避以下伦理拷问:精英文化的优越感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文化殖民。面对多元、异质、流动的文化遗产现实图景,民俗学应该超越"探求本真性"的学术范式。

  • 标签: 文化本真性 本质论 建构论 文化遗产 启蒙
  • 简介:西周、春秋时期民俗观及其在战国时期的流变整体呈现从“谨俗”到“顺上”的演变逻辑。这一演变主要体现为以下四方面:民俗主体的变化、王权与民俗的上下关系、民俗的地域性以及民俗作为社会管理手段。这一演变的本质是王权主义对民俗观的改造。这一改造一方面是民俗功用的历史变化;另一方面,也是民俗作为一种“拟权”的“文化化”过程。

  • 标签: 民俗观 王权主义 拟权 文化化
  • 简介: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文化工作者要着眼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多出精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标签: 文化 软实力 中国梦
  • 简介:在国际民间故事研究界,由芬兰学者阿尔奈(AnttiAarne,1867—1925)和美国学者汤普森(StithThompson,1885—1976)共同完成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被称为国际通行的“AT分类法”。该索引为民间故事的跨国界、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参照,但两位编者已经意识到,他们的资料范围主要集中在欧洲,所以,

  • 标签: 民间故事类型 中国古代 存在方式 祁连休 跨文化比较研究 美国学者
  • 简介:本文通过对陆河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投入不足、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奇缺、创新能力不强等。主要的对策有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重视文化队伍建设、创新宣传形式、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等。

  • 标签: 群众文化 专业人才 重视文化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