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太原古塔分布地区集中,以墓塔为最多,其次为佛塔、风水塔。其中童子寺燃灯塔、开化寺连理塔、惠明寺塔、永祚寺双塔、晋祠舍利生生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太原古塔建筑的成就,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为建筑史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实物范例和佐证。

  • 标签: 太原 古塔 珍贵文物
  • 简介:《酒仙碑》考周燕儿1989年,浙江省绍兴县文物管理部门,在东浦镇赏坊村戒定夺第四进"土地殿"内壁间,发现一块记述清代绍兴黄酒(又名绍兴老酒)生产史料的重要石碑。石碑题为《酒仙神诞演庆碑记》(以下简称《酒仙碑》),用绍兴特产羊山青灰石凿成,高2.71...

  • 标签: 文物管理 绍兴黄酒 浙江省绍兴县 石凿 碑面 东浦
  • 简介:河北省定州市有一处精美典雅的清代民居建筑群——王灏庄园,是清代定州富豪王灏私家宅第。整座庄园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建筑群大多为前出檐廊的硬山布瓦顶结构,布局严谨,

  • 标签: 庄园 民居建筑群 考述 定州市 河北省 清代
  • 简介:《蜀山图哥矢》拓本为我国元代赵孟频书迹,其尾页还附有明代陈继儒、李流芳,清代陈奕禧三人跋文。全本刻工精良,拓印清晰,不失为一件书法、刻工、拓印三绝之艺术作品。

  • 标签: 拓本 考述 艺术作品 陈继儒 李流芳 刻工
  • 简介:著名的《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是以具有悠久历史的褒斜道及其南端开凿的石门隧道为依托而形成的。自北魏郦道元始,宋代的欧阳修、曾巩、赵明诚、洪适,清代的翁方纲、毕沅、康有为、杨守敬、陆增祥等先贤巨擘皆曾涉足于此。《杨淮表记》摩崖为其“家族”成员之一。20世纪60年代因修石门水库,《石门十三品》被迁至汉中博物馆。

  • 标签: 摩崖石刻 考述 60年代 石门 褒斜道 郦道元
  • 简介:良渚文化玉璧功能考王明达良渚文化玉璧的首次考古发现,是南京博物院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在198号墓葬中,璧、琮、钺等玉礼器都是良渚文化贵族的随葬品。自此以后,江浙沪的考古工作者都有一系列的良渚文化重大考古发现,玉璧作为良渚玉器中富有特...

  • 标签: 良渚文化 玉璧 玉礼器 良渚玉器 贵族阶层 考古发现
  • 简介:致力于考成都武侯祠碑刻沿革与现状的《武侯祠碑刻之沿革与现状》的(一)、(二)、(三)等文,已先后刊载于《四川文物》和《成都大学学报》。本文为其续篇。至此,祠内1949年以前镌刻的碑刻除唐代镌刻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外,已全部整理完毕。唐碑之沿革与现状,因其内容庞杂,拟专文考

  • 标签: 成都武侯祠 碑刻 考述 《四川文物》 大学学报 祠堂
  • 简介:本文根据敦煌文书与晚唐五代、辽代的石刻材料,以及后出的僧传和禅宗灯史,全面考察了中晚唐幽州地域禅宗的发展轨迹及其与当地社会的关系。通过考察揭示出:安史之乱后,幽州地域的云居寺流行北宗禅。幽州地区的盘山系北方重要的禅宗基地,有著名禅僧在此活动。尽管后出的禅宗典籍将它描绘为马祖道的天下’但t~-Y-的石刻和敦煌文书所描述的盘山佛教却不是这幅景象。显然,中唐时期马祖道已经渗入盘山的说法是被后出的禅籍建构出来的。敦煌文书与晚唐五代、辽代的石刻材料在叙述中侧重人物生平事迹、时间、地理空间,与当地世俗社会和历史背景紧密相连,重在写实。而后来传世的禅籍却意在突出马祖禅的观念、修行及传导方式,编造一套看似清晰的师承谱系,凸显马祖一系特有的语言系统,在表述中虚实相问。

  • 标签: 唐朝 幽州 云居寺盘山禅宗
  • 简介:2004年元月,在成都大慈寺工地挖管道沟槽时,于地下两米处发现一石经幢。此幢无座无顶,只余幢身。幢身高97厘米,六边形,略呈梯柱状,上边宽20厘米,下边宽22厘米。幢身上面的中心有长宽7厘米,深6厘米的凹槽,为连接幢顶的榫孔。幢身六个面的上端分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径6厘米。以下刻唐代高僧、终南山释道宣《妙法莲华经宏传序》和清代无名氏《重修多宝寺碑记》。

  • 标签: 成都市 大慈寺 石经幢 苏轼 佛教建筑
  • 简介:本文对胡子卿的得名、选料特色、制墨原则、墨品造型、销售对象、其与胡开文家族的渊源,以及胡子卿墨业的兴衰过程等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胡子卿墨号为清代同、光时休宁派墨业后起之秀。其墨品别具一格,自成一家。它是胡开文制墨家族随着19世纪末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分裂的一个典型产物。这种分裂既是徽州宗法社会解体的表现,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妥协性。

  • 标签: 胡子卿 徽墨 胡开文 生平
  • 简介:敦煌文献中记载的摩喉罗与宋元七夕节时流行的摩喉罗除名称相同外,形象上也有共同的特征,两者应为同一名物。敦煌摩喉罗与化生都是佛教寺院孟兰盆会时需用的供养具,形象又极为相似,因而两者名称虽异,但所指的也应是同一种名物。而孟兰盆会中供奉摩喉罗,应是为祈愿亡魂早日得以度脱苦难,往生佛国净土世界。

  • 标签: 敦煌 摩睺罗 化生 盂兰盆节
  • 简介:窦良骥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重要文人,敦煌写卷中保存有他的至少十篇(首)作品,主要以功德记(碑文)、邈真赞等实用性文章为主,是考证吐蕃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这一时期敦煌文学的代表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考证他的生平经历,并从中揭示出吐蕃统治下汉族文人的真实心态。

  • 标签: 敦煌文献 吐蕃统治时期 敦煌文人 窦良骥
  • 简介:<正>敦煌莫高窟之藏,自儒释道写经至塐刻画壁,容观之盛,古今无匹,而俞脉该备,统纪调达,又非孔壁汲冢之残缺.它的真正价值,除了高超绝世的艺术瑰宝外,还在于创造这一伟大宝库的人.敦煌文献的官、私写本的经生、书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生之中虽然没有惊人的业绩和作为,但他们当时留下的宝贵遗墨,却为后人开拓了宽阔的研究前景.他们书写的各类经卷,成了中华民族宝库中的弥足珍贵的宝藏,为世人所瞩目.为了不泯灭这些

  • 标签: 敦煌文献 妙法莲华经 敦煌文书 题记 敦煌写经 考述
  • 简介:正定隆兴寺自北宋初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在唐龙兴寺旧址上扩建后,虽经金、元、明及清初的重修和增建,但一直保持着东为僧侣居所、西为佛寺殿宇的建筑布局,直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于寺院西侧修建行宫后,方形成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皇帝行宫三路并举的格局.行宫的修建增添了寺院恢宏的气势,成为后世皇室出京巡幸驻跸之所.

  • 标签: 行宫 龙兴寺 宋初 赵匡胤 寺院 清初
  • 简介:<正>张掖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其地西通西域,东接武威,南达青海,北控大漠,为河西枢纽。历史上法显、隋炀帝等都经“丝路南道”从青海越祁连山达张掖;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古哈烈国沙哈鲁王使臣都路经张掖。由于张掖在中西交通路线上的这种地位、使得这个地区的佛教兴盛了很长时间,这从有关文献的记载和张掖附近现存的石窟两个方面都可看出。笔者在这里主要涉及的是现存张掖城中的著名古迹——大佛寺。关于此寺,至今还未见到一片较详的介绍材料,故这篇小文只对

  • 标签: 张掖大佛寺 藏传佛教 丝绸之路 十七年 马可波罗 舍利弗
  • 简介:御用大勋兰花章颈饰的辗转经历1.溥仪“复辟”成为傀儡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大起大落,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曾三次登极,又三次被赶下台,正如他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所说:“复仇和复辟的欲望一齐涌到我的心头,不由得心如火烧。”

  • 标签: 溥仪 大起大落 末代皇帝 传奇色彩 仇和 自传
  • 简介:清朝早在入关以前的太宗(皇太极)时期就已有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入关以后,统治者仍沿袭满族骑射和游牧的生活习俗,始终把"巡狩习武"作为重要的政治活动,曾先后在东北的盛京(沈阳)、吉林、黑龙江和北京近郊的南苑建立了狩猎场所.南距京师400公里的热河木兰围场是清代围场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其活动时间长达139年,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经四帝,共举行木兰秋狝105次.

  • 标签: 行宫 盛京 皇太极 热河 清代 嘉庆
  • 简介:文章讲述了当今社会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明教育的基地,如何提高观众接待的质量以及观众的参观质量,为观众创造良好的参观氛围提出了首先要做的事情:改变观众由原来的等候排队购票或领票的方法为由观众自行在电子触摸屏上点击后自动出票的方法,既给观众留下美好的第一个印象又为博物馆的观众统计管理及观众接待工作的安排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智能 售票 检票 功能 统计 作用
  • 简介:黄土坝行宫,位于黄土坝甸子村北,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1926年拆毁。中关行宫,位于后中关大街西北侧,建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破落于民国初年。什巴尔台行宫,位于隆化县什巴尔台村东北,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毁于民国11年。波罗河屯行宫,位于隆化县城东北部,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波罗河屯又称皇姑屯。

  • 标签: 行宫 康熙 考述 清代 西北 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