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杯浅议程平山Theopenworkcup—cupwithopenworkpatternonitsbodyandbttomwasunearthedfromthetombofthenoblesoftheChuStateintheEasternZhou...

  • 标签: 楚墓 《说文》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曾侯乙墓 凤凰山 《说文解字注》
  • 简介:布是先秦货币中颇为罕见的珍品,自发现以来,倍受研究者的重视学者为之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完年代问题,还是一个难解之谜,未能达成共识^⑴。笔者不揣浅陋,现就这一问题,试图在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测其中的奥秘^⑵。

  • 标签: 三孔布 先秦货币 中国 发行流通 铸币年代
  • 简介:本文讨论了近些年出版的《随州家坡汉墓简牍》中的岁篇、鸡篇,对“摄提格”、“单阏”与“隤牂”三个岁名提出了自己的考释意见,对《日书》鸡篇的释文重新作了订正。

  • 标签: 孔家坡简 释读 文字
  • 简介:中国最大的方圆钱洪天福,计光华现存云南会泽铅锌矿的特大型“嘉靖通宝”,直径580毫米,厚35毫米,重41.5千克,相当于清代库平1112.57两。比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的一直径为335毫米,厚8毫米的半枚残片“太平天国”特大花钱大得多,可以说特大型“...

  • 标签: 铅锌矿 孔圆 云南会泽 特大型 金属成份 代币制
  • 简介:普列汉诺夫指出:“从历史上说,以有意识的功利观点来看待事物,往往是先于以审美观点来看待事物的”(《没有地址的信》)。通行中国二千多年的方圆钱,它的造形往往被解释为“天圆地方”,这显然是从理念出发的,因而也未必准确。圆形作为一种造形,早已被古人所发现,所利用。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以圆形为造形手段,是最易产生和谐效果的,也是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最易于

  • 标签: 方孔 造形 天圆地方 币文 旋读 普列汉诺夫
  • 简介:中国方银币自古有之,有记载和实物传承下来的方银币从西汉时期就开始了,西汉至清,中原历代王朝都有方银币流传至今,钱文上有的是当朝流通货币的名称,如五铢、开元通宝、崇宁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

  • 标签: 银币 新疆 西汉时期 历代王朝 流通货币 开元通宝
  • 简介:敦煌帙方广锠,许培铃帙,即用来包裹经卷的用品。一般称为“帙”、“帙”、“帙子”。也称为、“书衣”,喻其如书之衣裳。帙的形制有的如囊,但大多如包裹。后者又有种种形态,有的缀有系带,有的无带。有带的帙,其带子的数量及部位又互有不同。从帙质料...

  • 标签: 敦煌藏经洞 敦煌遗书 博物馆 佛教大藏经 报恩寺 完全相同
  • 简介:《山海·五藏山·南山》(以下简称南山)排列在《山海·五藏山》之首,说明其地位的重要性。若以《山海》的“大荒”四来研究,解开“南山”也就找到了通往“大荒”的通途了。“南山”确实很难解,古今研究者们,都先后做过许多努力。若仅以某一山或某一条河流的地望解释,所说可以成立。但以“南山”一条道路全部经由的地望相辖通,似乎欠妥。笔者32年的潜心研究,九焚其稿,最后方知道《山海》是说解《山海图》的解说词。

  • 标签: 历史考古 地望 南山 古今 《山海经》 努力
  • 简介:《山海·西山》(以下简称:西山)在《五藏山》的五篇文章之中,排列在“南山”之后“北山”之前,列为《山海·五藏山》的第二篇。“西山”小结说:“右西经之山,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今将华山、钤山、崇吾和阴山等4条道路里程相加后为18012里,道路总长度多了495里。所经过的原始城镇共78处:包括今西南、西北两地区的四川省12处、西藏藏族自治区2处和陕西省29处、甘肃省18处、青海省10处、宁夏回族自治区2处、内蒙古自治区2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3处,共4省4区大部份的古老城镇。“西山”的区域,包括了《书·

  • 标签: 西山 历史考古 山海经 藏族 西南 西北
  • 简介:<正>在我国古代货币中,方圆钱(亦称方制钱)使用的时间最长。一般说从秦始皇统一货币(公元前221~215年)到清朝末年(1911年),历时两千一百多年。实际上,它的铸行时间,要更长一些。因为,在秦行“半两”钱之前,我国在战国晚期已经出现了方圆钱,如“一刀”,“明刀”,“明四”钱等,而到民国初年,我国的某些地区还在铸行方圆钱。如:成都曾铸折二型“民国通宝”背“十文”钱;云南曾铸“民国通宝”背“东川”平钱;福州曾铸“福建

  • 标签: 秦始皇 公元前 云南 文字 母钱 北宋
  • 简介:西和佛石窟现存7窟,其中5窟可以登临;原有塑像、绘画全毁,明、清时期石碑4通。据佛寺石碑记载可知,佛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唐开元三年(715)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再次修建。佛石窟始凿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以后屡圮屡建。在明、清时期宗教及开窟遣像活动中,释、道、儒三教走向合流。

  • 标签: 佛孔石窟 西和 三教合一 明清碑文
  • 简介:关于《山》所反映的时代,地域及其成书时代,任乃强先生认为《山》是采用了夏、商、周、秦、汉大约1500年中巫师、方士的记述;蒙文通先生认为《山》以巴蜀荆楚为天下之中,且详记岷江中上游,应是接纳了巴蜀文化的楚国作品;谭其骧先生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根据不同地区记述详尽准确程度,“肯定顾颉刚的《山》作者为周秦河汉问人说,否定蒙文通、袁珂的《山》系楚人作品说”;常征先生则认为《山》是“周官书”。

  • 标签: 方士 历史地理学 顾颉刚 蒙文通 楚国 记述
  • 简介:数学在古代被称为“数”、“算数”、“算术”,意即“算数之术”。唐宋时期,数学的地位提高,被称为“算”。“敦煌算”指出土于敦煌藏经洞的一批手写算书(算表),其中直接与算学相关的文书目前发现有21件,分藏于英、法、俄、中、日等国。“敦煌算”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育、社会信息,是中算史、教育史、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史料。研究“敦煌算”.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五代宋初敦煌乃至西北地区数学教育的发展程度及应用范围。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全面认识唐代算学。

  • 标签: “敦煌算经” 唐代算学 数学教育
  • 简介:《桑野合》画像砖考释冯修齐1977年春,四川省新都县新农公社6大队11生产队(今新繁镇蓟家村11社)社员王某,在住宅旁“高堆子”的自留地挖土时,发现了一座东汉画像砖残墓。他取出大量汉代花边砖和一些画像砖,并用这些砖来砌围墙。新繁镇文化站获悉后,于1...

  • 标签: 画像砖 野合 社会习俗 汉代社会 汉画像砖 采桑女
  • 简介:翻砂法铸钱至清末,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二十世纪初,机制钱币的诞生,取代了传统的方圆钱。但在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福建军政府所铸的“福建通宝”圆孔圆钱与云南地方铸造的“民国通宅”方圆钱,则是民国期间用翻砂法铸造仅有的两种有铜钱。

  • 标签: 民国期间 铸造 铜钱 方孔圆钱 二十世纪初 辛亥革命
  • 简介:《海》、《荒》从文字上看与《山》风格相近,但从内容上看,与《山》的差别很大。前已说明,《海》、《荒》二是同一题材的不同版本,它们的共同性是主要的,故先把《海》、《荒》放在一起来讨论其与《山》的差异。

  • 标签: 《海经》 《荒经》 《山经》 《山海经》 氏族 婚姻制度
  • 简介:律异相》是宝唱等奉梁武帝敕令编纂的一部佛教类书,它是现存最早的整部流传下来的佛教类书,它是在僧昊等所编纂的《众要抄》基础上成书的,它的编纂与《华林遍略》关系密切,这也决定了《律异相》较好的编纂体例。《律异相》是南北朝佛教类书的代表,它所构建的佛教世界观一直影响着后来的佛教类书编纂。《律异相》等佛教类书在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出现是佛教大发展的结果,它们体现了佛教对中国固有文化的接受与学习,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 标签: 《经律异相》 编纂 佛教 类书
  • 简介:《山海》作为先秦古籍,已有关于巴蜀的记述。试将其提取出来分析。先说《山》。本文(札记二)前已述及,《山·中次九》山系为岷山——巴山,其中包括邛崃山、岷山、剑门山、大巴山直至神农架。《山》所载止此,仅及四川盆地的西侧和北侧,再向南就没有了。也不涉及居民部族等情况。其次,在《海》之末(具体地说是在《海内东经》之末)附有《水经》一卷(毕沅疑为《隋书》和《旧唐书》经籍志所著录之《水经》二卷混入,近是),中述及巴蜀之水,有岷三江、水、白水等。此篇本与∥山海》无涉,其著述时间亦晚,兹不详论。

  • 标签: 《山海经》 巴蜀 四川 地理考证 《荒经》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