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定襄关王庙,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北关。建筑外长12.3米,宽8.8米;内长11.2米,宽7.9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歇山顶琉璃脊饰;大殿斗棋结构独特,特别是其形制多达八种之多。本属宋代地方官民为缅怀、奉祀击败突厥光复定襄的唐代大将李靖肇筑的昭惠灵显王庙。

  • 标签: 彩绘 山西省 地方官 形制 大将 光复
  • 简介:<正>江陵李家台四号楚墓的一件漆木盾,形制规整,盾身绘以装饰图案和以鸟为主题的写实画,为历来楚墓出土的木盾之冠。盾反面在饰有龙纹装饰的大部空白处,绘群鸟集游,孔雀是其中主要的鸟群。作者用青绿、黄、红等色和绘画技巧,表现了五种不同的鸟类形态,特别是以匀细线条和泼辣简炼的笔法,绘孔雀身着翠绿色,头饰长寸毛,细颈、隆背和闪尾开屏展现光耀的羽毛和钱形斑纹的特征,无不具有真实生动、活泼之感。群鸟分别以行走姿势身朝不同的方

  • 标签: 面分析 装饰图案 孔雀 绘画技巧 纹装饰 类形态
  • 简介:夏家店下层文化有彩绘陶器,资料集中见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中①,另外,我所在敖汉旗范仗子墓群中也挖到一些②,其他地区也有,但发表的不多.此种彩绘陶器都出土于墓葬中,此知彩绘陶器的纹饰与丧祭有关.

  • 标签: 夏家店 下层文化 彩绘陶器 纹饰研究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一直有着抚琴台之称的永陵(王建墓),是在1942年由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组织发掘的。虽时处抗战期间,但沉睡千年的永陵被发掘之后在成都同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绝仑的随葬品及惟妙惟肖的石刻雕像使人为之震撼。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墓室早年被盗,室内涌入大量的雨水和淤泥,发掘时“墓内已为淤土所填”。

  • 标签: 墓室 彩绘 考古学家 抗战期间 王建墓 发掘
  • 简介:为有效加固秦俑彩绘,选择单体渗透、电子束辐照加固方法进行保护.在最佳辐照加固条件:以2-羟基甲基丙烯酸乙酯为单体,用1MeV2.0mA60kGy电子束辐照可有效地加固秦俑彩绘层.加固后的陶俑表面没有出现光泽,彩绘层颜色鲜艳如初,生漆层、颜料层也再无起翘、脱落现象,干燥、自然.

  • 标签: 秦俑彩绘 加固 电子束 聚合 辐照
  • 简介:2003年,出土于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辽代早期墓葬的彩绘木棺具,棺体最长处2.31米,最宽处1.31米,最高处0.9米,棺椁相套,下有棺床,共计八层,棺、床均施彩绘。吐尔基山辽墓以其随葬品的丰富、墓主人的高贵社会地位与身份之谜,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而如此完整的辽墓彩绘木棺在内蒙古地区更属首次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 标签: 彩绘 辽墓 科学研究价值 内蒙古地区 科左后旗 社会地位
  • 简介:夏家店下层文化属于早期青铜时代,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4000年前~3500年前,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下接商代,金文与甲骨文已是很成熟的文字,推源夏代,也应已有了文字,但苦于考古无据,研究者无可奈何!今读,[1]所列彩绘陶器纹饰的图六一:3:Ab120式图案(图一),应是文字.字体书写风格与金文类似,原报告也明确指出,书写用毛笔,则可称"陶器铭文"或"陶文".

  • 标签: 夏家店下层文化 彩绘陶文 中国 文物考古 性质
  • 简介:一、概述及说明青海乐都柳湾遗址位于湟水中游北岸.自1974年至1986年共发掘史前时期墓葬1732座.由于《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①(以下简称《柳湾》)出版时间早,而且仅收录了1974~1978年发掘的1500座墓葬.其中,有符号的陶器至少679件,出自226座墓②.1978年以后发掘的M1501-M1732也出有一批带符号的陶器,但资料尚未公布.

  • 标签: 乐都柳湾 墓地彩绘 彩绘符号
  • 简介:为克服古建筑木构件上无地仗层彩绘保护的两个技术难点;彩绘加固,以防颜料脱落;防止彩绘表面易发黑,影响彩绘的色泽.本工作以常熟彩衣堂彩绘保护实例,采用先封堵木材中的纤维孔隙,再用改进的B-72配方(在配方中,加入了紫外线吸收剂,木材中油溶性成分固定剂PM-1,抗静电剂,防污剂SL等)进行化学加固处理,较好地克服了上述技术难点,为古建筑木构件上无地仗层彩绘的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 标签: 彩绘保护 颜料 彩衣堂 古建筑保护
  • 简介: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彩绘罗汉像是我国宋代泥塑罗汉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但罗汉像保存现状较差,彩塑存在颜料脱落、残损、酥碱等病害,亟待保护修复。为此,本工作选取彩绘脱落严重的两尊宋代彩塑罗汉像,利用光学显微镜(OM)、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等分析其彩绘颜料样品。结果表明,彩绘罗汉像从塑制之初至今,经过数次彩绘,可确定的多达六次。黑色颜料为炭黑(C);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铅丹(Pb3O4),以及朱砂、铁红(Fe2O3)和方解石(CaCO3)混合物;绿色颜料为巴黎绿(Cu(C2H3O2)·3Cu(AsO2)2)和舍勒绿(Cu(AsO2)2),还发现有斜氯铜矿(CuCl(OH)3)及其与铅白(2PbCO3·Pb(OH)2)的混合物;橙色颜料为铅铬黄(PbCrO4)和铅丹混合物;蓝色颜料为蓝铜矿(2CuCO3·Cu(OH)2),人工合成群青(Na3CaAl3Si3O12S);白色颜料为铅白和方解石;黄色颜料为铁黄(FeO(OH));金色为金箔(Au);沥粉的主要成分是方解石。白色底层为铅白和以硅、铝、钙为主的细白土。彩塑罗汉像重绘过程中,保持了将细白土作为底层和衣领镶边沥粉贴金的传统。彩绘颜料所用铅铬黄、巴黎绿、舍勒绿表明,彩塑罗汉像最近一次彩绘在清末之际,与文献记载相符,且这些人工颜料应是西方舶来之物。本分析研究结果为灵岩寺罗汉像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同时为保护修复工作开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 标签: 长清灵岩寺 宋代 彩绘罗汉 颜料 拉曼光谱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简介:2005年5月22日,永清镇后裕新村村民在村南侧宅基地旁平整院落取土时发现一座砖室墓,即刻报告县博物馆。我们立即组织人员赶往现场调查,并进行了清理工作。

  • 标签: 清理简报 清水县 彩绘 砖雕 现场调查 组织人员
  • 简介:泰州学政试院头门彩绘被清漆和大漆覆盖,由于清漆老化,出现发黄、剥落等病害,使彩绘变得模糊不清。为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彩绘面貌,通过化学溶胀的方法,有效去除彩绘表面的清漆和大漆,并用隔离膜材料将原始彩绘进行保护,再在隔离膜层上进行彩绘的复原,最后对彩绘进行全部封护。学政试院头门彩绘保护修复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以为同类型的古建彩绘的保护与修复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学政试院 彩绘 清漆 大漆 溶胀
  • 简介:在中国陶瓷史上,唐代长沙窑与宋代磁州窑的釉下彩绘,均为其发展开创过新纪元时代。但是由于处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两座著名瓷窑,在装饰题材及装饰技法上,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通过这种不同特征的对比研究,揭示出社会风尚对陶瓷装饰的影响所在。

  • 标签: 长沙窑 磁州窑 釉下彩绘 褐绿彩 白地黑花
  • 简介:辽宁省博物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征集到一套彩绘人物纹木雕,共12件。木雕均为上圆下卷云纹座,采用浮雕的方式,正面雕刻各种人物,背面光素。人物均脚踏祥云.多残留有彩绘的痕迹。大小基本相同,通高26.5、圆形直径20、厚1.5厘米,形制相似应为一组。下面分别对这12件木雕饰进行介绍。

  • 标签: 彩绘木雕 二十八星宿 辽代
  • 简介:吉州窑是吉州地区在宋元期间的著名窑场,窑址分布在赣江东西两侧,始烧于唐代晚期,发展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至元代初中期.永和窑是吉州窑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窑场,因此,历来人们习惯地把永和窑径称为吉州窑.

  • 标签: 江东 窑址 五代 元代 北宋 南宋
  • 简介:为了克服传统的有损文物分析技术对文物造成的破坏,研制出一种简易光导纤维反射光谱仪。建立了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技术对颜料分析鉴定的基本方法,提供了一种简捷的文物颜料无损分析鉴定的新技术。通过对西安、重庆等地彩绘文物颜料成分的鉴定,表明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法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在文物颜料鉴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颜料 鉴定 文物 光导纤维 光谱分析
  • 简介:运用显微观察、荧光拍照、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手段,对#87北魏造像碑、#99隋代佛头、#54宋代残破佛头和2件泥塑佛像残块表面彩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北魏和隋代造像红色为朱砂,绿色为石绿,白色为方解石;隋代造像面部肉色为硫酸铅和朱砂的混合物,眼黑为炭黑;宋代造像表面红色为铁红,白色为方解石;泥塑残块#1表面蓝色为石青和石绿的混合物,#2表面为朱砂,判断其制作年代不晚于唐代中期。白灰层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并具有亮白色荧光反应,与碳酸钙粉末混合有机胶制成白灰层的荧光反应一致,判断古代样品白灰层中可能存在有机胶结质。在元素分析过程中,铅(Pb)一直存在,而在物相分析中并没有发现Pb的化合物。同样问题在早期关中出土墓葬壁画分析中同样存在,是否与彩绘工艺本身有关,值得引起关注。

  • 标签: 佛教造像 石青 石绿 朱砂 铁红 硫酸铅
  • 简介:2012年河南博物院在偃师市征集到一组汉代彩绘乐舞百戏陶俑群,共23件。这组俑群均为灰陶质地,基本完整,彩绘多有脱落,其中男乐俑19件,百戏俑3件,女舞俑1件。这一组陶俑对我们研究探讨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

  • 标签: 河南博物院 汉代 乐舞百戏 陶俑群
  • 简介:赵用贤宅彩绘是江苏明代无地仗层彩绘的重要遗物。为对其进行保护,采用XRD、FT-IR、EDS及视频显微镜等检测分析彩绘成分和结构层次,较为成功地解决了旧木材内油溶性成分极易因溶剂作用带出,部分彩绘上人为涂饰石灰、涂料的去除等技术难点。同时采用接近原胶粘剂性能的复合天然材料(脱色明胶和壳聚糖复配物)加固彩绘,并以溶剂型有机硅材料封护保护。结果表明,保护处理后不仅有效地延长了加固材料的寿命,同时符合可再处理原则。

  • 标签: 彩绘 颜料 加固 封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