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4 个结果
  • 简介:按时间顺序论述了典籍的制作、流传情况;按空间顺序主要论述了典籍在地方的流传情况。此外,也对典籍在高丽、日本的流传情况作了说明。从典籍的内容、版本、性质及出现了利用阶教教义对其它经典进行阐释的典籍四个方面论述了典籍的演变情况。

  • 标签: 三阶教 典籍 流传 演变
  • 简介:阶教徒的判别标准有一定的模糊性,除了明显的几条判别标准外,凡是涉及到与有密切关系而又不是阶教徒所独有的特征时,应总体上综合判定而不应一看到这些词汇就不加分析地认定是阶教徒。《七阶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而且与《七阶礼》抄写在一起的很多礼忏文虽然在大的范围内可与《七阶礼》为一个系统,但多数却并不属于《七阶礼》系统。不应仅仅站在净土等宗派的立场上看它们对的非难,还必须结合典籍对这些批判进行回应.如此才能完整地把握与其他宗派的斗争。

  • 标签: 三阶教 七阶礼 判别标准 宗派斗争
  • 简介:<正>明末清初,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写下了一批介绍“西学”的译著,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件大事。这批译著除了直接宣扬天主教义外,还有不少是属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范围的,包括天文学、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医学、地理学、哲学、伦理学、语言学、历史学和建筑、艺术等。费赖

  • 标签: 世界地理 地理观念 艾儒略 耶稣会士 耶稣会传教士 天主教
  • 简介: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并没有影响到大住圣窟的开凿,大住圣窟刻经反映了华严经卢舍那“十方世”思想和末法思想,而实际用途是礼佛忏悔灭罪,而不是的普佛思想。甚至可以说大住圣窟的内容反而有可能对有所影响。

  • 标签: 大住圣窟 三阶教 刻经
  • 简介:儒家的思想文化观念很早就已在敦煌地区扎根传播,形成了忠君孝亲的道德人伦观念.特别是作为儒家基本道德伦理观的"孝亲"观念,在古代敦煌得到了特别的提倡和发扬.佛教传入之后,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发生密切交融.从敦煌佛教歌辞可以看出,佛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契合之处,对共同的伦理内容给予强调和突出,并注意积极吸收儒家的思想观念,从而缩短了两种文化的差距,使佛教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其结果一方面是佛教经义中融进不少儒家思想,出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儒学化,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观念大量融入中土文化,大大丰富发展了中土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固有内容,并最终成为中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标签: 敦煌 佛教歌辞 儒家思想 孝亲 调合
  • 简介:从犹太碑看开封犹太人的化过程刘五书犹太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世界历史上,犹太人屡受排逐、迫害、甚至屠杀,却仍顽强地生存着。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开封定居后,却悄然消失了。有人对这一现象称之为“是一个令人困惑之谜,是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①。”关...

  • 标签: 开封犹太人 犹太教 儒化进程 清真寺 儒学 犹太妇女
  • 简介:敦煌遗书有一些关于"史姓"的记载,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考察,总结出在敦煌生活的史姓的一些特点:他们中有少数是从中原来的汉人,也可能有突厥人,大多则是从中亚史国来的粟特人;相对于敦煌粟特人的安、康、石等粟特姓氏来说,史姓的人数较少,势力较小;经过吐蕃时期的重要发展,到了义军时期史姓终于发展成为一个略具规模的大族;义军以后宋代粟特人已完全融入汉族社会,敦煌史姓族属也不再成为一个问题.

  • 标签: 敦煌 史姓
  • 简介:“报恩科仪”是佛教报恩道场仪之一,融合、释孝道思想于一体,集佛教经典、儒学伦理孝道观而成,基于中国传统孝道思想,而宣扬佛教“大孝”思想,进而以做道场的方式宣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产物。麦积山所藏的明代写本《报恩科仪》为目前所见最早的,对于研究佛教报恩思想的演变、南北佛教的交流以及麦积山周围佛教道场的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科仪”中所提到的释孝子共70多个,选自不同的古代文献和佛教典籍。

  • 标签: 报恩科仪 孝子 儒释融合
  • 简介: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张承奉取代索勋,成为义军之首脑。张承奉掌权之初,以长史和司马身份执掌义军政权者当为张承奉和李弘愿。虽然李氏兄弟在义军中曾占据要津,但张承奉却以长史身份领节度留后,而号称司马的李弘愿在名义上处于辅佐地位。所以,此时应是张、李二家共管义军,而并非李氏兄弟借长史和司马之名独揽大权。

  • 标签: 晚唐 归义军 李氏家族 长史 司马
  • 简介:张淮鼎为义军第任节度使,虽其掌权时间甚短,但却为唐末义军政治动乱之肇端。本文主要利用敦煌文献,对张淮鼎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勾勒出了其大致的人生轨迹,或有助于对晚唐义军相关政治史事的理解。

  • 标签: 晚唐 归义军 张淮鼎
  • 简介:文章首先在王卡关于敦煌义军时期道教文献之辨析和判定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敦煌道经写卷和其他道教文献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并作时代辨析,同时补充了几件为王卡未收录的道教文献。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义军时期的斋醮法事活动进行了考察,以便对义军时期的道教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 标签: 敦煌 归义军时期 道教 道教文献
  • 简介:2005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8周年纪念日。1841年1月26日,侵华英军强行占领香港。1842年8月下旬,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1860年又割让九龙。1898年,英国趁列强瓜分中国之机,强租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附近230个岛屿,租期100年。至此,英国所占香港领土面积多达1095平方公里。

  • 标签: 香港特区 97回归 纪念币 《南京条约》 周年纪念 回归祖国
  • 简介:曹氏义军时期,敦煌开窟之风依然盛行。其间曹氏家族及其族属在莫高窟开凿了诸多大型佛窟,所不同的是,部分新建洞窟窟顶四角出现四天王图像,其样式独特,在之前敦煌石窟未见类似案例。四角天王图像的产生,一方面是受西域于阗佛教思想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当时曹氏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其特殊形制既表达了一定的宗教思想,也隐合了某种社会世俗意义。

  • 标签: 曹氏归义军 四角天王 于阗天王 图像渊源 佛教仪轨
  • 简介:敦煌文献P.5015可与P.3715、P.2729拼接缀合,拼合后的文书内容更加完整。文书所提及的唐政府所给与义军的各种赏赐,当是为了赏其收复凉州之功,义军收复凉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义军收复凉州后,唐政府曾以派遣防秋兵马为名,遣郓州兵驻守凉州,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不少与郓州兵有关的记载。

  • 标签: 《归义军僧官书仪》拼接缀合凉州 收复进程郓州兵
  • 简介:<正>《药师经变》是莫高窟吐蕃、义军张氏时期洞窟壁画中出现最频繁的题材。这一时期的《药师经变》不仅数量多,场面宏大,而且,几乎每幅都有乐舞的内容。因而,对这一经变中乐舞的研究成为敦煌舞乐形象研究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集中了莫高窟吐蕃、义军张氏时期的《药师经变》共32幅,试图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和研究,了解乐舞场而在《药师经变》中的布局演变规律以及乐舞自身布局的基本特点,并对某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 标签: 吐蕃 中国化 壁画 归义军 佛国净土 佛教
  • 简介:学界迄今无专文对敦煌高僧吴洪辩的生平事迹进行探讨.本文充分运用敦煌文献、石窟资料以及传世文献对吴洪辩的家世渊源及其主要活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认为他是晚唐时期河西地区一位政客化的佛教领袖,为河西佛教尤其为义军政权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对吴洪辩生平事迹的述评,弥补了历代僧传对洪辩事迹缺载之不足.

  • 标签: 吴洪辩 敦煌 归义军 河西都僧统
  • 简介:本文主要以敦煌写本类书为中心,对义军政权道德秩序的重建进行初步的个案考察.通过研究表明,由于归义军政权在重建过程中以"并兴"为基础,以"忠孝节义"为号召,重建儒家传统的道德伦理秩序,这为的保存和广泛流传提供了空间.反过来,这类道德伦理教育读本在敦煌地区道俗和释众间广为传布,成功实现了以"忠节"思想为主导的道德伦理教育,从而使敦煌宗教界与世俗政权紧密结合起来,为建立完美的儒家传统社会的道德秩序而共同努力.

  • 标签: 归义军 道德秩序 忠节
  • 简介:<正>一、现在的聂思脱利派听说过“聂思脱利派”这一名词的人很多,但它到底是基督的什么宗派,却鲜为人知,在日本也没有属于这一宗派的教会.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得知在美国伊利诺州有个叫亚述东方教会的团体,把聂思脱利派的各部组织到了一起.于是,我们立即与之进行联系,很快就得到回信说:“我们的确

  • 标签: 基督教徒 东西方 成吉思汗 阿拉伯语 十字架 东方
  • 简介:唐五代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的使头一职郑炳林,冯培红使头是唐五代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出现的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官职,其地位相当于使团首领,负责管理使团内部事物和处理对外关系。义军建节沙州,遥隔中原,加上唐后期的衰弱不振和五代中原的动荡争战,中央朝廷不能给...

  • 标签: 归义军政权 甘州回鹘 敦煌文书 节度使 对外关系 唐五代
  • 简介:敦煌文献P.4064《将军论》残卷是敦煌文书中保存的数种兵书之一,通过对其进行考释,可以为我们了解古代军事提供新的材料。

  • 标签: P.4064 《将军论》 兵书 敦煌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