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纵观藏族传统学科发展史,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吐蕃第一代赞普时期,先后涉及"仲迪乌苯"、"五大学说"、"印度十明"等分类。为了更好地梳理藏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本文重点研究"仲"、"迪乌"、"苯"及其分类情况。

  • 标签: 迪乌 藏族 传统学科
  • 简介:孝子传和烈女传自古以来在中国绘画史上就占据着重要的一席,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对此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将过去遗留下来的文物以及近年来考古界新发现、出土的文物中所包含的孝子传和烈女传与孝子传(阳明本、船桥本)、烈女传的文本进行细致的对比,在此基础上,试图以美术与文学相结合的视角探讨孝子传、烈女传的内容和特征,并对其进行简明易懂的概述。同时,对于其中一些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选择一、两个例子加以具体的提示。

  • 标签: 孝子传图 烈女传图 顾恺之 武氏祠画像石
  • 简介:好太王碑所记“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是迄今所知对广开土王王最完整的记录,这一复合型称号,可分解为表示王陵所在地的“国冈上”、有谧性质的“广开土境平安好”以及表示官称的“太王”三个部分,分别表达不同的意义,有着不同的来源,发挥不同的功能。至迟从广开土王时代开始,一个故去的高句丽王的正式王应该包含有这三个部分。研究显示,包括《三国史记》、墨书墓志和金石刻铭在内的高句丽史料,对故王称号记录存在较为随意或随机的情况。从广开土王的“永乐太王”称号可知,长寿王之前的高句丽王生前都拥有源自内亚传统的王,表明了高句丽官制度的多元传统。从这个角度观察高句丽的王制度,还有助於我们观察古代东亚多语言社会襄书写语言所发挥的政治功能.

  • 标签: 好太王碑 王号 广开土王 三国史记 故国
  • 简介:《新疆志补编》为新发现的资料,是对《新疆志》的补充,其内容为袁大化任新疆巡抚期间取得的成就和其间新疆发生的事情。本文简述了《新疆志补编》的版本信息,详细介绍了各卷内容,并论述了它在研究《新疆志》编纂、保存清末新疆经济、军事资料等方面的价值。

  • 标签: 《新疆图志》 新疆巡抚 版本信息 新疆经济 军事资料 内容
  • 简介:文章在中国岩画研究中心2013年7月国际工作坊对青海卢森岩画进行考察所得材料和关于卢森岩画已有材料的总结与梳理的基础上,依据岩画的制作方法与艺术表现方式,将卢森岩画分为8种型式。通过观察和比较这8种型式的演变规律,提出卢森岩画经历了形成期、第一个高峰期(牦牛时期)、第二个高峰期(鹿时期)、衰落期4个阶段的观点,并分别归纳出4个阶段岩画的主要特点。

  • 标签: 卢森岩画 考察 分类 分期 演变特点
  • 简介:本文以撒拉族相关族名为重点,通过语言人类学的研究,提出撒拉族源自Qaramang(尕勒莽)部,和土库曼、土耳其的Karaman,鸟兹别克的努尔塔Salur人都应是源自历史上著名的、Salur乌古斯部的一位领袖Karaman的观点。撒拉族的自称Salir,是由历史上的Salur、Salgur、*Saragur、呋SarigOgur等演变而来。SarigOgur意为“黄箭(部落)”,曾是匈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撒拉族等一些乌古斯(0舢z)民族和维吾尔族、裕固族的祖先回纥(Ogur)都同出一源。

  • 标签: Saragur Salr 撒拉族
  • 简介:《清史研究》2011年第4期刊登的《关于清代内扎萨克蒙古盟的雏形——以理藩满文题本为中心》一文的第14注释,涉及了笔者所点校的《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则例〉》一书。该注释说:“关于该书,点校者误将其作为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则例》。据达力扎布《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则例〉》(载《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四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标签: 《理藩院则例》 乾隆朝 抄本 内府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清史研究
  • 简介:通过“南海I”试发掘的工作实践,探讨全站仪测绘的优缺点,并针对全站仪测绘的缺陷给出完善解决方案。经过实践检验,平面垂直摄影和AutoCAD电脑绘图是全站仪发挥其测绘优势的有力补充;三维激光扫描仪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全站仪测绘的劣势;开拓思维,因地制宜,应用跨行业的新技术是保持“南海I”发掘项目不断创新的“法宝”。

  • 标签: “南海I号”数字化 全站仪测量 平面垂直摄影 AutoCAD电脑绘图
  • 简介:回族作家石舒清书写西海固回族社会生活的作品以其深厚的回族文化底蕴获得了评论界的关注与好评,其中,他的短篇小说《果》于2005年获《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奖。本文通过对《果》的分析,认为该作品蕴含着动与静之间的张力,在终极关怀层面上则表现了一种和谐、顺应的生命状态,暗合回族文化最本质的宗教意蕴。

  • 标签: 《果院》 回族文化 终极关怀 宗教意蕴
  • 简介:一月5—7日,肖文评参加政协梅州市六届一次会议,提交《充分利用客家传统宗族文化资源,创新乡村社会管理模式》议案,引起有关部门关注。二月5日,房学嘉应邀出席大埔县政府主办的“张弼士学术研讨会”,并作《关于开发张弼士故居旅游文化的思考》学术报告。

  • 标签: 客家 大事记 研究院 社会管理模式 学术研讨会 文化资源
  • 简介:“虎溪三笑”是传统中国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并由此产生了《虎溪三笑》的题咏。宋人已考证“虎溪三笑”本事为虚构,其源流当是佛门僧众对《高僧传·慧远》的踵事增华,至迟在晚唐五代之际已形成,宋代时广为人知,成为《虎溪三笑》题咏的发端期,出现了赞颂三教同一、思慕高贤的主题。元代是《虎溪三笑》题咏的繁盛期,主题呈多样化,其中遗民情怀主题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与个人情感。明代《虎溪三笑》题咏渐呈式微,在佛教衰落、学术风气渐趋谨严的背景下,质疑画题失真的诗作渐多。入清后,题咏诗作主题渐呈单一,但在艺术上仍有独到之处。

  • 标签: 虎溪三笑本事 虎溪三笑图 题画诗 主题
  • 简介:通过“安菲特里忒”的两次中国之行,法国人开启了对华贸易的大门,并为耶稣会士入华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与此同时,凭借耶稣会士在清廷的影响,法商在广州开展贸易活动享受到了特别优待和经济实惠。贸易与宗教同行,有利于法国人将商品、教义及文化输入到遥远的中华帝国。

  • 标签: 法国 贸易 宗教 安菲特里忒
  • 简介:金朝中后期,翰林学士频繁且长时间地承担纂修史书的任务,翰林官员逐渐成为修史的的主承担者,至金朝末年,翰林官员兼史职已经形成了惯例。同时,由于统治者的有意排斥,金朝后期翰林学士的政治地位和重性日趋下降,与中枢政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越来越多地承担修史任务则是其疏远政治的具体表现。元初建立的翰林国史,从制度、机构和职能上将翰林学士和国史合二为一,完成了金朝中后期以来翰林学士的这一发展趋势,翰林机构转变成为一个以修史和草词为主职务的普通文翰机构。

  • 标签: 金代 翰林学士院 修史
  • 简介:藏品管理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之一。藏品管理的中心环节是藏品分类。笔者从我馆实际出发,采取质地优先和属性功用相结合的藏品二层分类法,以充分发挥藏品分类在藏品管理的重要作用,实现藏品管理的计算机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事实证明,这一藏品分类法,有利于藏品的保护、研究和利用,达到藏品管理“鉴定明确,帐目清楚、编目详明,保管妥善,制度健全,查用方便”的要求。

  • 标签: 藏品管理 二层分类法 藏品分类
  • 简介:地方志源远流长,一向以官修为主,传世经典自然也多为官修志书。唯始修于光绪十一年并于民国十年印成的《武缘县经》,凡例规范入志门类及其内容极为详尽且有创新,整体编修得法,体例齐备,运用恰当,内容翔尽实用,图表精到,突出稽考史料和调查资料入志,颇具"乾嘉遗风"。因此,不仅为同时代人推崇为"私家著述之善本",入藏京师国史馆,也为后来方家共识,为世称道,饮誉志界。但涉及作者、编修始末和传世版本等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尚待进一步关注和探究。

  • 标签: 民国 武缘县图经 黄君钜 黄诚沅
  • 简介:清《广西舆地全》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普通地图册,测绘历时六年。在完成之时,广西巡抚奏清廷奖励测绘舆图的有功人员,得到皇帝的允准。从光绪二十一年起的13年,有三位广西巡抚和一位两广总督先后分别审检和主持重印该图册,形成光绪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一年和三十三年四个重印版本。这说明在晚清的不同时期,广西最高行政长官对地图的重视,还反映当时地图在广西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 标签: 广西舆地全图 广西 光绪
  • 简介:自1981年在四川省甘洛县首次发现尔苏沙巴文象形文历书等苯教文献以来,部分学者提出系"虎推地球"和"虎转四季"。文章作者经过多年田野调查,对几种藏族苯教《历书》的相关图画文字进行比较研究发现,30年来学界一致认为的"虎推地球"和"虎转四季"实际上是"年煞"和"月煞"运行的语,即"煞语。在尔苏沙巴文中并没有"虎推地球"一说。

  • 标签: 苯教文献 尔苏沙巴 象形文字 虎推地球 图语
  • 简介:为了传扬西关文化.在荔湾区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荔湾区地方志办与区委宣部区艺术档案馆联合出版了一套反映荔湾人文风情的历史文化丛书《荔湾故事》,全书共四册:《粤韵荔湾》《商海荔湾》《千年花地》《亲水荔湾》,丛书内容丰富,兼具史料性、可读性和艺术性,堪称是一份珍贵的地方文化“手信”。藉《荔湾故事》历史文化丛书出版发行之际,为进一步扩大荔湾地区历史文化宣传的影响力,区委宣传部、区地方志办、区艺术档案馆于2013年8月9与广州电视台G4出动、晚安广州栏目组,在荔湾区的珠光.御景一广场举办“荔湾故事荟一《荔湾故事》首发式”。活动内容主要有《荔湾故事》丛书首发。作者签售,荔湾艺术档案馆馆藏展。荔湾风情诗书画雅集等活动。参加当天首发式活动共有180多人。

  • 标签: 荔湾区 首发式 广州市 故事 广场 历史文化
  • 简介:本文对宝晋斋藏南唐研山在宋元的流传经过进行考证,结论与翁方纲等所说不同。本文以为,蔡絛所记的米芾与苏氏易甘露寺下宅基的研山在北宋亡后便无传。南宋至元流传的是后归天台戴氏的研山。此研山又有图画本流传,天台陶宗仪记在《南村辍耕录》里的宝晋斋研山即其传本之一。

  • 标签: 张米芾 研山 宝晋斋 研山图 研山铭